明朝共有16位皇帝,為什麼叫「明十三陵」?

明朝從朱元璋開國到最後一個上吊而死的崇禎皇帝算起,一共傳了16個皇帝,皇帝死了都得葬入陵園,而且按明朝的傳統,爸爸兒子孫子孫孫子都得葬在一處,搞大團結嘛,死了咱一家人也要其樂融融的。

而這一處「已死明皇帝」們的家就是現如今位於北京昌平區天壽山的明十三陵,可問題來了:

「不是有16位皇帝嗎?怎麼十三陵里就葬了13位呢,另外3個皇帝去哪兒了?」

沒有被葬在的十三陵的三位皇帝分別是明太祖朱元璋、建文帝朱允炆,明代宗朱祁鈺。

朱元璋和朱允炆沒被葬在明十三陵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十三陵是在明成祖朱棣時期建成的,所以在他之前的朱元璋、朱允炆的陵墓自然不在十三陵中。

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病逝,被安葬於南京東郊紫金山的明孝陵中。

Advertisements

建文帝朱允炆,朱元璋的孫子,繼位後由於急於削藩,導致其叔燕王朱棣起兵謀反,發生了歷史上著名的「靖難之役」。朱棣攻破南京城,奪取了侄子的帝位。至於朱允炆的下落至今不知所蹤,沒有人知道他最終葬在哪。有兩個說法,一是認為朱允炆在皇宮中就被燒死了,但由於當時指認的屍體已經被燒得面目全非,根本辨認不出是否就是朱允炆本人,所以這個說法的真實性還有待考證。二是認為朱允炆聽從了朱元璋留給他的精囊妙計,喬裝成和尚逃離了南京城,等待日後東山再起,傳說朱元璋還為其準備好了和尚的袈裟和缽子。

朱祁鈺,因其兄英宗皇帝被瓦剌所俘,宮中無主,在太后和大臣的旨意下即了帝位。

后英宗被放回,在心腹黨羽的策劃下,搞

了一場「奪門之變,英宗復辟,又坐了皇帝。朱祁鈺被害死,英宗不承認他是皇帝,將其在天壽山區域內修建的陵墓也給搗毀了。

Advertisements

而以「王」的身分將他葬於北京西郊玉泉山。這樣,明朝十六帝有兩位葬在別處,一位下落不明,其餘十三位都葬在天壽山,所以稱「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於永樂七年(1409)開始興建,依次建有長陵(明成祖)、獻陵(明仁宗)、景陵(明宣宗)、裕陵(明英宗)、茂陵(明憲宗)、泰陵(明孝宗)、康陵(明武宗)、永陵(明世宗)、昭陵(明穆宗)、定陵(明神宗)、慶陵(明光宗)、德陵(明熹宗)、思陵(明毅宗)。

明十三陵前後經歷230多年,先後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監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餘名妃嬪、兩位太監。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