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盛世毀於「光明之子」?

大唐盛世自從「安史之亂」后便開始逐漸的走起了下坡路,而這始作俑者便是安祿山,相信現在很多人對其還是咬牙切齒,那麼此人究竟是何方神聖,擁有何德何能,竟然能撬動當時世界第一強國的根基呢?

首先,安祿山又名「軋犖山」,不是漢人,他自稱「雜胡」,是不同胡族通婚的後代,也就是所謂的混血兒。史書上是這麼記載他的,「安祿山,營州柳城胡也。本姓康。母阿史德,為覡,居突厥中。禱子於軋犖山,虜所謂斗戰神者,既而妊。及生,有光照穹廬,母以神所命,遂字軋犖山。」這裡的「軋犖山」指得並不是一座山,而是「虜所謂斗戰神者」,而這裡的「虜」也不是突厥,應該是「粟特」。

安祿山

粟特人原先生活的地方叫「河中」,就是現在中亞的錫爾河與阿姆河之間的流域,「祿山」(軋犖山)這個詞在粟特語和波斯語中都是「光明」的意思。那麼他們粟特人都信奉什麼教派呢?答案是波斯拜火教,所以才會有安祿山「及生,有光照穹廬」之說。

Advertisements

從南北朝開始,生活在河中地區並且信封拜火教的粟特人就開始不斷的向中國移民,並逐漸發展成為「昭武九姓」,他們以「康國」、「安國」等在中亞的城邦國家本籍為自己的漢語姓氏,即:康姓、安姓、米姓、曹姓、史姓、何姓、石姓等等。

古代粟特人

這拜火教的創建者為瑣羅亞斯德,是古波斯的一位偉大先知。他們崇拜聖火,崇拜太陽與光明,而安祿山就用「祿山」(即「光明」)作為自己的名字,可見其野心。事實上,在安史之亂的叛軍中,有很多人都認為安祿山就是「光明之子」,就是「光明的使者」,所以才跟著他一起扯起大旗造反,一起出生入死。

拜火教標識

「安史之亂」的另一元兇則是安祿山的部下史思明,他和安祿山一樣,同為拜火教徒,「思明」顯然是更漢化的名字,但也同樣是思念「光明」的意思。這些都表明在當時的唐代,在中國的粟特人,以拜火教信仰為核心,組成了自己的政治和軍事集團,這就是安史叛軍的核心力量。

Advertisements

史思明之墓

雖說在正史中,安祿山、史思明是叛軍,但在安史之亂被平定很多年後,他們在北方范陽地區的影響依然強勁。一直到了唐朝末年,范陽當地的居民還把他們二人並稱「二聖」,並建造廟宇進行祭拜,當地官員發現之後給予了堅決的搗毀,在這過程中還引發了當地士兵的叛亂。也許他們當中還有不少粟特人血統亦或是虔誠的拜火教徒,在他們的內心深處還依然堅信安祿山就是「光明之子」吧。個人意見,不喜勿噴,有不同見解的歡迎一起討論。

編后:古歷小軍(gulixiaojun)的微信公眾號同步開通啦,感興趣的朋友歡迎訂閱哦!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