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狂人」——草聖張旭

張旭,字伯高,吳郡(今江蘇蘇州附近)人。初仕為常熟尉,后官至金吾長史,世稱「張長史。」工詩書,曉精楷法,以草書最為知名。張旭被譽為我國古代八聖之一。八聖為:酒聖杜康、文聖孔子、史聖司馬遷、詩聖杜甫、醫聖張仲景、武聖關羽、書聖王羲之、草聖張旭、畫聖吳道子、茶聖陸羽、兵聖孫武、謀聖張良、木聖(科聖)張衡、葯聖孫思邈。張旭的草書連綿迴繞,起伏跌宕。所謂「張妙於肥」是說他的草書線條厚實飽滿,極盡提按頓挫之妙。唐大文學家韓愈在《送高閑上人序》中對他的草書藝術推崇備至。唐文宗時,詔以張旭草書、李白詩歌、裴旻劍舞被稱為「三絕「。張旭又工詩,與賀知章、張若虛、包融號稱「吳中四士」。他的詩 ,今存六首,都是寫自然景色的絕句,構思新穎,意境幽深,獨具一格。他的七絕《山行留客》:「山光物態弄春輝,莫為輕陰便擬歸。縱使晴明無雨色,入雲深處亦沾衣。」許多學子也能背誦。他的《桃花溪》詩也備受推崇。

Advertisements

張旭嗜酒成性,與李白、賀知章、李適之、李進、崔宗之、蘇晉、焦遂稱為「飲中八仙」。而且往往在醉后書寫,草體字也寫得盡善盡美。杜甫在《飲中八仙歌》中說:「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筆如雲煙。」張旭喜歡喝酒,每次大醉后,號呼狂走,索筆揮灑,變化無窮,若有神助。據李肇《國史補》說,張旭每次飲酒後就寫草書,揮筆大叫,把頭浸在墨汁里,用頭髮抒寫。他的「發書」飄逸奇妙,異趣橫生,連他自己酒醒后也大為驚奇,這似有誇張之嫌。詩人高適在《醉中贈張旭》說他「興來書自聖,醉后語尤顛」,人們也就稱他為「張顛」。后懷素繼承和發展了其筆法,也以草書得名,並稱「顛張醉素」。

張旭在中國書法史上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懷素都曾師法予他。顏真卿曾兩度辭官向他請教筆法。我國古代書法評論家對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乃至顏真卿、柳公權諸大家都有微詞,只有張旭,無人道其短,這是書法史上絕無僅有的。唐代韓愈贊張旭書法為:「觀於物,見山水崖谷、鳥獸蟲魚、歌舞戰鬥、天地事物之衰,可喜可愕,一寓於書。」若說他的楷書是繼承多於創造,那麼他的草書則是書法上了不起的創新與發展了。

Advertisements

張旭善於向別人學習借鑒,集納各家之所長,也是其書法臻於出神入化之境的重要原因。唐人張國《幽閑鼓吹》中記述張旭任常熟縣尉時從一老翁處獲得教益的故事。這則故事說:張旭到常熟任縣尉才十多天,有一個老翁為了一件小事到縣衙內告狀,張旭給他寫了一張判決書,不料過了數日,這個老翁又來求判,張旭非常惱火,責備這個老翁道:「你怎麼敢為了一件細小閑事屢次來求判。吵擾衙門!」這個老翁回答說:「我實在不是為了再來求判,而是因為看到你上次判決書上的書法筆跡奇妙,想多得一些作為墨寶珍藏起來。」當張旭在談話間得知這老翁家藏有其先父的遺墨精品時,就要他拿來觀覽。張旭看到老翁先父的墨跡時,驚呼「天下工書者也」,從此張旭盡得運用筆法的妙旨,書藝大進。在北宋歐陽修、宋祁所編的《新唐書•李白傳》及北宋朱長文所撰《吳郡圖經續記》中,都有類似記述。

另有故事說,張旭有個鄰居,家境貧困,聽說張旭性情慷慨,就寫信給張旭,希望得到他的資助。張旭非常同情鄰人,便在信中說道:您只要說這信是張旭寫的,要價可上百金。鄰人將信照著他的話上街售賣,果然不到半日就被爭購一空。

張旭為狂草書的奠基者。「草」書而再冠之以「狂」,是區別於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作風的草書。狂草,是書法藝術中的一種表現形式,就其法度、規矩來說,卻是狂而有理,一板一眼,嚴密、準確的,容不得半點草率和馬虎。韓愈說:「旭善草書,不治他技故旭之書,變動如鬼神,不可端睨。」他的書法得之於「二王」而又能獨創新意。他的楷書端正謹嚴。規矩至極,被黃山谷譽為「唐人正書無能出其右者」。《宣和書譜》中評說:「其名本以顛草,而至於小楷行草又不減草字之妙,其草字雖然奇怪百出,而求其源流,無一點畫不該規矩者。」 《古詩四帖》相傳為張旭的真跡,書寫的是梁代詩人庾信的《步虛詞》二首和晉代詩人謝靈運的詩二首,是張旭倖存人世間的稀世墨寶。此帖雄強奇偉,筆勢縱逸。董其昌評說:「有懸崖墜,急雨旋風之勢。」 釋文:

東明九芝蓋,北燭五雲車。飄鷂(鳥為風)入倒景,出沒上煙霞。春泉下玉霜(相為留)青鳥向金華,漢帝看桃核,齊侯問棘花。應逐上元酒,同來訪蔡家。北闕臨丹水,南宮生絳雲,龍泥印玉簡,大火煉真文。上元風雨散,中天哥吹分。虛架千尋上,空香萬里聞。

張旭的狂草《古詩四帖》恣縱中寓於嚴謹的法度,是跟他學識的淵博,以及點划周到的楷書功力相關聯的。過人的藝術修養,豐富的形象思維,紮實的基本功夫,加以有膽有魄,才能真正地把草書狂起來,造出千古流芳精湛的藝術作品。誰以為寫狂草書,只要放開膽子、不受章法束縛,可以隨心所欲信手塗鴉的話,那就大錯特錯了。沒有深厚的楷書功底和藝術修養,哪能寫出精彩動人的草書。

張旭的另一名作《肚痛帖》僅30字,此帖用筆頓挫使轉,剛柔相濟,千變萬化,神彩飄逸,寫來洋洋洒洒一氣貫之。從帖中可以看出,寫此幅字時是蘸飽一筆一次寫數字至墨竭為止,再蘸一筆。這樣做可以保持字與字之間的氣貫,還可以控制筆的粗細輕重變化,使整幅作品氣韻生成,產生「神虯出霄漢,夏雲出嵩華」的氣勢。《肚痛帖》釋文:忽肚痛不可堪/不知是冷熱所/致欲服大黃湯/冷熱俱有益。《肚痛帖》:單刻帖。無款。明王世貞跋云:「張長史《肚痛帖》及《千字文》數行,出鬼入神,倘恍不可測。」

歷史上公認他是「狂草」之祖,被尊之為「草聖」,其實他的楷書也寫得非常出色,很可惜為草書的盛名所掩,不太為人所知,據說顏真卿的楷書就得自他的真傳。張旭傳世的書法作品有草書《肚痛帖》、《率更帖》、《古詩四幀》以及楷書《郎官石記序》,還有1992年在洛陽邙山發現的《嚴仁志》,可以說,張旭是位各體皆擅的書法大家,在中國書法發展史上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他的楷書以《郎官石柱記》最為有名。《郎官石拄記》 亦稱《郎官廳壁記》,唐陳九言撰文,張旭書。唐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立在陝西西安。歐陽修《集古錄》云:「旭以草書知名,而《郎官石柱記》真楷可愛。」黃庭堅云:「長史《郎官廳壁記》,唐人正書,無能出其右者。」蘇軾云:「今世稱善草書者,或不行真行,此大妄也。真生行,行生草。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未有未能行立而能走者也。今長安猶有長史真書《郎官石柱記》,作字簡遠,如晉宋間人」。 《郎官石拄記》,原石久佚,此石宋時已有刻本。傳世僅王世貞舊藏「宋拓孤本」。明董其昌曾刻入《戲鴻堂帖》。

張旭死後,大家都很懷念他。如杜甫入蜀后,見張旭的遺墨,萬分傷感,寫了一首《殿中楊監見示張旭草書圖》,詩中曰:斯人已雲亡,草聖秘難得。及茲煩見示,滿目一凄惻。李頎在《贈張旭》一詩中說:露頂據胡床,長叫三五聲。興來酒素壁,揮筆如流星。可見大家對張旭的敬愛之深。常熟人民為了紀念張旭,直到今天,城內東門方塔附近還保留著一條「醉尉街」。舊時,城內還曾建有「草聖祠」,祠內的一副楹聯:「書道入神明,落紙雲煙,今古競傳八法;酒狂稱草聖,滿堂風雨,歲時宜奠三杯」,表達了邑人對這位草書之聖的深深崇敬。張旭洗筆硯的池塘也曾長期保留,稱為「洗硯池」。蘇州將興建唐代張旭草聖祠。位於唐寅墓西側,全部採用古建築材料興建,將草聖祠建成類似浙江紹興蘭亭的建築,陳列展示張旭書法藝術成就,並成為國內外文人雅士筆會場所。蘇州百姓以書法家張旭引為自豪。草聖張旭也是中華民族的驕傲與光榮。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