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美術:新古典主義

概念界定

簡介

新古典主義是興起於18世紀的羅馬,並迅速在歐美地區擴展的藝術運動。

名稱:新古典主義

時間:18世紀

地域:歐美地區

代表藝術家:達維特、安格爾、格羅等

代表作品:《賀拉斯兄弟之誓》、《馬拉之死》、《大宮女》等

產生背景

以復興古希臘羅馬藝術為旗號的古典主義藝術,早在17世紀的法國就已出現。一直延續到19世紀初葉,成為歐洲文學藝術的主要思潮。所謂古典主義,就是以古希臘、羅馬的文學藝術為典範而得名。到了18世紀中葉,龐貝城的發掘,德國學者溫克爾曼美學思想的傳播,引起了人們對古典主義的興趣,古典主義又重新復興起來,故稱新古典主義。

  17世紀出現的一個新現象。法蘭西人作為拉丁民族,是古羅馬的繼承人。在政治上羅馬帝國始終是法蘭西人心目中的光輝的榜樣。「帝國」這個響亮的稱號是當時法國統治階級所心醉神迷的。他們想在法蘭西的土地上恢復古羅馬帝國處在奧古斯都時代的那種宏偉的排場,在文藝上也很想效仿古羅馬的風格。所以說,法國古典主義的原型是拉丁古典主義。法國的17世紀被稱為路易十四時代,這位稱霸歐洲的君主不忘建立統一的官方藝壇。為國王及其統治集團服務的藝術,把古代和當時的思想、天主教和世俗的思想兼收並蓄,並讓現實描寫帶上神話的外表。它崇尚古典精神,表現出嚴整、高貴、酷愛秩序的特點。他們以希臘、羅馬為典範。套用馬克思所提到的一句話來說,法國古典主義就是穿著古羅馬的服裝,用借來的語言,上演世界歷史的新場面。

  1789年法國大革命前夕,資產階級為取得革命的勝利,在意識形態領域高舉反封建反宗教神權、爭取人類理想勝利的旗幟,號召和組織人民大眾起來為資產階級革命而獻身。為取得這一革命鬥爭的徹底勝利,首先要在人們的心理上注入為革命獻身的美德和勇氣,那就是為共和國而戰鬥的英雄主義精神。古代希臘羅馬的英雄成了資產階級所推崇的偶像,資產階級革命家利用這些古代英雄,號召人民大眾為真理而獻身。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他們戰戰兢兢地請出亡靈來給他們以幫助,借用他們的名字、戰鬥口號和衣服,以便穿著這種久受崇敬的服裝,用這種借來的語言,演出世界歷史的新場面。就在這樣的歷史環境下,產生了借用古代藝術形式和古代英雄主義題材,大造資產階級革命輿論的新古典主義。當時在西班牙全國掀起了驅逐耶穌會教士的活動,西班牙興起了古典主義的建築風格。在耶穌會失利的情況下,巴洛克風格的建築也隨之日益衰落。來自法國的腓力五世,雖然是西班牙的國王,一心想著的是法國建築風格。他從法國、義大利請來多位建築師為他服務,極力提倡古典主義,如古典主義的建築師巴·羅德里格斯·蒂松和胡安·德·比利亞努埃瓦等人。著名的馬德里普拉多博物館、天文台就是後者的作品。

藝術特點

所謂「新古典主義」,首先是遵循唯理主義觀點,認為藝術必須從理性出發,排斥藝術家主觀思想感情,尤其是在社會和個人利益衝突面前,個人要剋制自己的感情,服從理智和法律,倡導公民的完美道德就是犧牲自己,為祖國盡責。藝術形象的創造崇尚古希臘的理想美;注重古典藝術形式的完整、雕刻般的造型,追求典雅、莊重、和諧,同時堅持嚴格的素描和明朗的輪廓,極力減弱繪畫的色彩要素。「新古典主義」的「新」在於借用古代英雄主義題材和表現形式,直接描繪現實鬥爭中的重大事件和英雄人物,緊密配合現實鬥爭,直接為資產階級奪取政權和鞏固政權服務,具有鮮明的現實主義傾向。因此,新古典主義又稱革命古典主義,它的傑出代表是達維特。

  新古典主義是在古典美學規範下,採用現代先進的工藝技術和新材質,重新詮釋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具有端莊、雅緻、明顯的時代特徵。古典與現代的完美結合的新古典主義風格起源於古典時代,卻不是仿古、復古,而是推崇神似。新古典主義風格用簡化手法、現代新材料和新進的工藝技術區探求傳統的內涵,以裝飾效果的注重來增強歷史文化底蘊。古典主義指對古代文學作品和文論的學習發揚。在賀拉斯與朗吉弩斯提出向古代借鑒的原則之後,後世文學用「古典主義」表達這一思想。17世紀法國的新古典主義創造實踐與文藝都以古希臘羅馬為典範和依據。故有「古典主義」之稱。「新」是較之於古羅馬的「古典主義」而言的。

藝術表現

在法國大革命及其政治和社會改革之前,有一場純粹的藝術革命,這就是新古典主義美術運動。這一時期的法國美術既不是古希臘和羅馬美術的再現,也非17世紀法國古典主義的重複。它是適應資產階級革命形勢需要在美術上一場借古開今的潮流。所謂新古典主義也就是相對於17世紀的古典主義而言的。同時,因為這場新古典主義美術運動與法國大革命緊密相關,所以也有人稱之為革命的古典主義。其藝術風格的主要表現特徵為:選擇嚴峻的重大題材(古代歷史和現實的重大事件), 在藝術形式上,強調理性而非感性的表現;在構圖上強調完整性;在造型上重視素 描和輪廓,注重雕塑般的人物形象,而對色彩不夠重視。

  法國新古典主義美術從維安、達維特到安格爾, 取得了優秀的成就,並達到高峰。維安是法國最早的新古典主義畫家,他試圖反對情慾的、過分雅緻的藝術,力求恢復古希臘藝術的樸素、莊嚴。由於他的才能和個性的局限,他沒能實現藝術上的根本變革。維安的學生達維特在大革命爆發前夕,從羅馬留學歸來,他非常成功地展出了他的繪畫《乞食者貝里塞赫》。隨後他的《荷拉斯兄弟之誓》在1785年的沙龍上展出,這幅畫明顯表現出莊嚴、雄偉的希臘和羅馬藝術的影響,對公民道德加以頌揚,又同法國革命的步調一致,引起了資產階級的強烈共鳴。19世紀初期,在達維特無可置疑的領導下,新古典主義在法國取得了勝利。在達維特的周圍,他的追隨者眾多,其學生就有400多人。他們大都成為法國畫壇上的活躍人物,其中最享盛名並就某程度來講獲得了獨特地位的是安格爾、吉羅代和格羅。達維特的同時代人普呂東的藝術表現了革命年代藝術理想的另一方面。達維特的學生安格爾成為當時最有獨創的藝術家並被推崇為古典畫派的首領。新古典主義從達維德到安格爾是一個轉折,從描繪與時代相關的事件轉向了脫離現實的神話和純藝術,從形式上由嚴格的古典主義風格走向了帶有華麗東方色彩的古典主義。安格爾的一生藝術活動極為活躍,他的女性人體和肖像畫成就最高。

代表藝術家及其作品

達維特

▲傑克·路易斯·達維特(1748年—1825年)

雅克·路易·大衛(Jacques-Louis David)又譯:傑克·路易斯·達維特(1748年8月30日-1825年12月9日)是法國著名畫家,新古典主義畫派的奠基人,著名的藝術教育家。學生有新古典主義代表人安格爾、科羅等。畫風嚴謹,技法精工。達維特出生於巴黎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9歲時父親被殺,母親離家出走,他是被叔父撫養大的。16歲時考入皇家繪畫雕塑院學習,因為連續三年在比賽中沒有取上名次,幾乎要自殺,直到1774年獲羅馬獎,1775年前往義大利研究藝術,受古羅馬和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影響,對古典主義發生興趣,1780年回國,1784年成為皇家藝術院院士,當年又去羅馬,創作了《荷拉斯兄弟之誓》,使他一舉成名,這幅作品的英雄主義主題、莊重的色彩和嚴謹的構圖使其成為新古典主義畫派的代表作。回到法國后,他接受了狄德羅的思想,反對封建王朝的腐朽統治。1794年7月,拿破崙發動政變,因參加了雅各賓黨的達維特,被羅列了17條罪狀而被捕入獄,險遭殺身之禍。1799年,成為拿破崙的首席宮廷畫師。同時期教出一批優秀的畫家,如:·安格爾、柯羅、席拉爾等。1825年,客死異鄉,享年77歲。

▲《荷拉斯兄弟之誓》

這幅布面油畫是法國新古典主義代表人達維特的作品,正是這幅畫使他在1784年一舉成名。畫的題材取自古羅馬傳說:古羅馬人與比鄰的古利茨亞人長期作戰,雙方都疲憊不堪,後來經長老們議定進行最後決戰,但不幸的是雙方的人民卻有著通婚的關係,而荷拉斯,就是當時古羅馬的一個家族。圖中的畫面構圖嚴謹,技法精湛,作者以荷拉斯三弟兄伸出右手在接受父親授予武器時向著寶劍莊嚴宣誓的場面為中心,人物表情剛毅、動作激昂,他們佔據畫面的大部分空間,為了更好地渲染氣氛,就連後景上的古典建築也突出了這種莊重的氣勢。而在畫面的右下角落是三勇士的母親、妻兒和秭妹。母親擔心這次出征凶多吉少,哀痛得心如刀絞;一個女人摟著自己的孩子泣不成聲;而勇士的那個秭妹(最右側一個)的心情,此時更為複雜,她已經許嫁了古利茨亞人,雙方的廝殺將對自己的命運產生巨大的影響,不論何方死傷,都將是自己親人的不幸。畫家在此採用多側面揭示人物心理狀態的手法,使這幕悲壯的戲劇場面具有豐富的可讀性。婦女的哭泣與前面三個勇士的激昂氣概形成強烈的對比,加強了主題的思想性。悲壯的氣氛很明顯,為了祖國與民族的存亡,只有犧牲家庭和個人的利益。作者正是用他手中的筆鼓舞人們去為共和、自由而鬥爭。

▲《馬拉之死》

 《馬拉之死》是達維特的一幅名畫,既是一幅歷史畫又是肖像畫。它因馬拉的特殊身份和簡潔有力的形式而為人們所熟知。馬拉(Marat,1743-1793年)是雅各賓派的核心領導人之一。雅各賓派當政以後,他因為卓越的號召能力而成為該派的主席,但同時也是一位殘忍嗜血的活動家,往往不經審判便將政敵送上斷頭台。他患有嚴重的皮膚病,每天只有泡在灑過藥水的浴缸中才能緩解痛苦,於是,浴室就成了他最經常呆著的辦公場所。1793年7月11日,一位反對暴政的女士借口商談事宜,進入馬拉的浴室,並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行刺,結束了這位暴戾政客的生命。在畫面上表現的是馬拉被刺殺在浴缸里的情景。匕首拋在地上,鮮血從馬拉的胸口流出,他的左手仍握著便箋,臉上露出憤怒而痛苦的表情。構圖中無情的水平線只用無力下垂的右臂做突破,似乎失去任何挽救的希望。上半部分空無一物,空曠而幽深,從左側射入的光線,照亮著馬拉的身軀和面部,具有紀念碑似的立體感。畫面上沒有繁多的色彩,也沒有複雜的縮短法,力求單純,用他的畫筆喚起人們單純質樸的感情和堅貞的正義感。

▲薩平婦女

  薩平婦女(薩賓婦女)是一個膾炙人口的主題,被歷代畫家描繪過。它取材於古代羅馬故事,相傳羅馬人建國后缺少婦女,於是他們便將薩平城青年婦女劫奪來做自己的妻子。薩平人當然不會善罷甘休,經過幾年積蓄力量后,他們向羅馬人宣戰,決心奪回自己的姐妹。當羅馬武士同薩平軍隊展開生死搏鬥之際,已為羅馬人之妻並生下孩子的薩平婦女痛苦萬分,她們衝到兩軍之間,用自己的身軀將其分隔開。因為一方是她們的父兄,另一方是她們的丈夫。達維特遵循古典主義的原則,在畫中並未渲染戰爭的激烈和殘酷,而是把一個個裸體武士畫得像舞台上的演員,擺著優美的姿態。只有那些英勇無畏的婦女和地上哭喊著的孩子們引起觀者的同情和憐愛。

▲拿破崙·波拿巴穿越大聖伯納德山口,1800年5月20日

安格爾

▲讓-奧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爾(1780—1867)

讓-奧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爾(Jean-Auguste-Dominique ingres,1780—1867)法國畫家。自小父親就培養他對藝術的興趣,那時,他非常熱衷追求原始主義。由於他用功、認真,17歲的安格爾已經是一個很好的畫家了。當時,大衛正擔任拿破崙的首席畫師。1834—1841年,他再度赴羅馬,深刻地研究了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古典大師們的作品,尤其推崇拉斐爾·桑西。經過達維特和義大利古典傳統的教育,安格爾對古典法則的理解更為深刻,當達維特流亡比利時之後,他便成為法國新古典主義的旗手,與浪漫主義相抗衡。

作為19世紀新古典主義的代表,安格爾代表著保守的學院派,與當時新興的浪漫主義畫派對立,形成尖銳的學派鬥爭。安格爾並不是生硬地照搬古代大師的樣式,他善於把握古典藝術的造型美,把這種古典美融化在自然之中。他從古典美中得到一種簡煉而單純的風格,始終以溫克爾曼的「靜穆的偉大,崇高的單純」作為自己的原則。他的繪畫吸收了15世紀義大利繪畫、古希臘陶器裝飾繪畫等遺風,畫法工緻,重視線條造型,尤其擅長肖像畫。在具體技巧上,「務求線條幹凈和造型平整」,因而差不多每一幅畫都力求做到構圖嚴謹、色彩單純、形象典雅,這些特點尤其突出地體現在他的一系列表現人體美的繪畫作品中,如《泉》、《大宮女》、《瓦平松的浴女》、《土耳其浴室》等。

▲《大宮女》

安格爾的藝術「清高絕俗,莊嚴肅穆」,這一切可以通過他的重 要作品《大宮女》體現出來。安格爾畫的女人體難免令人聯想起文藝復興以來西方的人體畫傳統,但是有心的讀者或許會注意到,畫中女子的打扮並不是一個典型的 西方人,她包著土耳其頭巾,手拿孔雀羽扇,就連襯景的綢緞也散發著異國的光彩。從題目中知道,這畫的是奧斯曼帝國的宮女。在西方人的腦海里,妻妾成群的宮女是東方社會原始、落後的標誌,同時她們又的確具有神秘的吸引力。不過,安格爾筆下女子的意義還不僅如此。創作這幅畫的時候,正值法國在對奧斯曼的戰鬥中失利,法國人從此深深意識到,曾經佔有的伊斯蘭領土正在不可抗拒地失去。在這樣的情況下觀看只有在私密空間才能看到的東方女子的形象就別有一番含義了,它 潛藏著一種心理上的慾望和征服。安格爾毫不掩飾,甚至極力誇張女人體感官上的魅力,同時又極其冷靜、富有克制力地將它表現出來,恰好為觀眾的視覺與慾望之 間提供了適當的安置。

▲布羅格利公主

這幅肖像《路易斯,奧松維爾伯爵夫人》是畫家安格爾65歲時所作,可以認為是他晚期趣味的優秀範例之一。這時安格爾已成為一個一切優美和精緻事物的寵愛者。總的來說這幅肖像有些賣弄效果,但畫得確實很好,所以批評他的人也不再說什麼了。人物造型絕對的嚴謹準確,但由於這非凡的準確以致在表現手法上,線條變成了絕對壓倒一切的形式而失去了繪畫性,也失掉了它的活躍流暢氣韻。畫家可能已經感到這種繪畫性十分必要,以致他用鮮艷的色塊來彌補它的不足。忠於客觀、竭力寫實、創造真實,安格爾都達到了。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