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性關節炎的病理學:痛風性肉芽腫可破壞關節軟骨甚至溶骨!

痛風是長期血尿酸增高、尿酸鹽結晶廣泛沉積所引起的慢性代謝性疾病。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將痛風性關節炎與痛風等同起來,其實,痛風性關節炎只是痛風諸多損害中的一種。高尿酸血症是痛風發生的重要生化基礎,痛風性關節炎則是痛風最典型的臨床表現。不過,有些風友雖然已經痛過很多次,但對這種關節炎的病理變化並不清楚。接下來,我們將簡要科普痛風性關節炎的病理學知識。

痛風性關節炎占慢性關節炎疾病的2%~5%,可分為急性期(急性痛風性關節炎)、間歇期(無癥狀期)和慢性期(慢性痛風性關節炎、痛風石沉積)。痛風性關節炎首次發作多為單關節,50%首發於第一跖趾關節,因為尿酸鹽的溶解性為溫度依賴性,在25攝氏度時,其溶解度下降約50%,而25攝氏度正是清晨第一跖趾關節的近似溫度,再加上此處血液循環緩慢,尿酸更容易沉積在此處。在以後的病程中,約90%的痛風患者該部位反覆受累。

痛風的急性期

痛風急性期病理變化主要表現為滑膜充血、有滑液產生、滑膜表面細胞增生、滑膜有瀰漫性或血管周圍炎細胞浸潤,部分病例的滑膜內可見到尿酸鹽結晶。尿酸鹽通過關節滑液沉著於關節軟骨,使軟骨表面糜爛。抽取關節滑液,在顯微鏡下可見細針形的尿酸鹽結晶。

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緩解后,一般無明顯後遺症狀,有時僅有發作部位皮膚色素加深,呈暗紅色或紫紅色、脫屑、發氧,稱為無癥狀間歇期。多數痛風患者在首次發作后出現1~2年的間歇期,但間歇期長短差異很大。隨著病情的進展,間歇期會逐漸縮短。

痛風的慢性期

關節畸形和痛風石的形成是痛風病程進入慢性病變的標誌,多在起病10年後出現。痛風石可見於關節內、關節周圍、皮下組織及內臟器官等。常見於足趾、手指、腕、踝、肘等關節周圍,隆起於皮下。痛風石外觀大小不一,可以從幾毫米到幾厘米,一般不超過6厘米,表面菲薄,破潰後排出白色粉末狀或糊狀物,經久不愈,但較少發生繼發性感染。

由於尿酸鹽反覆刺激使病變成為慢性,此時關節病變處除有痛風急性發作時的軟骨破壞之外,軟骨邊緣的軟骨膜可出現增生並伴鈣化、骨化,形成鳥嘴樣骨贅,加重關節的肥大和畸形。關節軟骨的破壞除直接因尿酸鹽結晶沉積的原因之外,滑膜的痛風性肉芽腫(即痛風石)也可破壞關節軟骨導致溶骨,並造成不規則骨下損傷,出現持續性關節腫痛、畸形甚至骨折,稱為慢性痛風石性關節炎。

在顯微鏡下,典型的痛風石表現為尿酸鹽結晶呈平行或放射狀排列,與一些蛋白性物質共同形成痛風石的核心,周圍繞有纖維細胞、淋巴細胞、免疫細胞及大量組織細胞。痛風石可伴有鈣化、骨化,這種已經硬化的痛風石已經無法通過血液與周圍組織進行成分交換,很難軟化溶解,只能通過外科手術切除。

痛風病例的關節滑液分析呈白細胞增多的炎症性改變,甚至可以在滑液的沉澱物中也識別出尿酸鹽結晶。尿酸鹽結晶沉積還會從關節擴散至鄰近的軟組織,並導致韌帶損傷,最終會沉積到皮下組織,導致皮膚潰瘍。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