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治中:那些年的那些事——年味(一)

那些年的那些事——年味(一)

(《年輪》節選)

儘管是剛剛經過了三年災害困難時期,人們的生活光陰還沒有緩過氣來。但一交上臘月,年味還是越來越濃了。古詩中有「春江水暖鴨先知」的句子,而製造過年氣氛、最早感知年味的就是娃娃們了。當然,他們的積極性是過年就能吃上蒸饃、說不定還能換件新衣的慾望刺激出來的。上莊裡的大門檯子,本來是大人們的「牙岔骨」台,一進入臘月唱主角的卻是娃娃們,他們四人一組,用「猜包哧」訂好「駱駝客」的輪換次序,組合便瞬間完成:兩個在前,一左一右,用相鄰的手臂互相搭在對方的肩上,成為「駱駝肩」,一個彎下腰,將頭伸進前二人的腋窩下,脊背自然就成了能騎的「駱駝背」,剩下的一個就是「駱駝客」了。這時,興奮的「駱駝客」猛然一跳,就竄上「駱駝」背,一邊趕著「駱駝」前進,一邊和「駱駝」組合齊聲高呼:「駱駝駱駝馱鹽里,還有三天過年哩」!明明過年還要近一個月,但這個遊戲卻是天天晚晚喊著「還有三天過年哩」,娃娃們盼望過年的心情是多麼迫切!

這時的大人們已經自覺地退到「牙岔骨」台邊上的大榆樹下,繼續他們關心的正月里大戲、燈戲、耍社火的話題。臘月是農閑季節,儘管天氣很冷,但缺少娛樂項目的人們吃完飯後的保留活動項目,就是聚集在「牙岔骨」台交流新聞、諞閑傳。他們一邊裹緊精身子穿著的棉襖,哧騰哧騰吸著鼻子,摸捉著比日本鬼子還討厭的虱子,一邊互相開玩笑、叮冷碰,討論臨近過年的話題。笑爺和喜哥是出名的「朽麥衣」話癆、冤家對頭,常常會為一個秦腔名角架口、聲嗓的好壞、曹操率領著百萬大軍或八十三萬大軍而「瓦窯門爭空」(比喻沒有實際意義的爭論),鬧得面紅耳赤、不可開交,把大家的注意力吸引過去。

正式的過年程序應該從臘月初八的臘八節就開始了。一清早,爸爸媽媽便會督促孩子們起床去打「臘疙瘩」,因為它是能給明年帶來豐收和好運的福疙瘩,去得遲了就搶不到好的了。於是上小學高年級的哥哥便領上剛上一年級的弟弟,抗著钁頭,背上小背篼,二人拉拉扯扯著到村前小河裡去,與全莊裡的孩子們搶著挖最花的冰凌塊。弟弟在前面觀察,一看到冰凌上有花點的就大聲招呼哥哥:「哥哥,快,這塊上面『糧食』多得很,有『大豌豆』、有『餅豆』、還有『番麥(玉米)』、『禾田(青稞)』,快,快!」引得一大群孩子都跑來挖。背篼挖滿了,二人興高采烈吭哧吭哧背回家,又一塊塊分放到院子的各處角落、樹下、土堆、糞堆上以及屋裡的桌子、面櫃、糧圌下。爸爸一回家,弟兄便會爭搶著和爸爸討論,冰凌上「玉米」粒和「大豌豆」最密集,明年一定是這兩種糧食會大豐收吧!因為爺爺和爸爸都說過,「臘疙瘩」上的什麼花點圖案多(實際上是結冰時氣泡形成的空間),就預示著來年什麼要豐收。

鎮子上是二五八的集,臘月的集日很熱鬧,有事無事人們都要去轉一轉,美其名曰「跟臘月集」。生產隊也會提前結束背送糞、曬糞的農活,大漢們都要去趕臘月集。儘管那時人們購買力低得可憐,但人們都樂意去湊湊那熙熙攘攘、人挨人、人擠人的臘月集氣氛,回來時手裡也會提著一點年貨,儘管是只有一斤蔥或二尺布。

媽媽那天的任務主要是給全家準備「臘八粥」。沒有米,也沒有棗、豆等等,但也難不住媽媽。一大早,她便揪下幾個玉米棒子在簸箕里挼了,簸凈後放在盆子里,再過過水,等玉米的皮兒一軟,就放到自家的小石磨上磨,玉米脫去了皮兒,又被磨成了玉米糝子。玉米糝子和著炒過的豆腐、洋芋、胡蘿蔔丁一起煮熬,一大鍋香噴噴的、五顏六色、不稀不稠的「臘八粥」就做好了。這就是幼年臘八的味道,已經深深地印在了我味蕾的神經、刻進了我記憶的骨髓,終生也不會忘記了,因為它就是媽媽的味道!

點上香,給眾神、祖先獻過飯後,「臘八粥」就端上了飯桌,已經飢腸轆轆、饞涎欲滴的弟弟迫不及待地撲向飯碗,狼吞虎咽地吃起來,好學的哥哥卻向爸爸問起臘八的故事。一邊吃飯,爸爸一邊講臘八的傳說:

自周代時,有獵禽獸以祭祖先的風習,叫做「臘」。秦代起,把農曆十二月叫做「臘月」,所以十二月初八就叫「臘八」。古時候的春節,實際上從臘八這天就算開始了。有些地方把這天也叫「慶豐日」。

臘八這天人們要喝臘八粥。據說含有喜慶豐收和預祝來年五穀豐登之意。

臘八粥的傳說版本很多,主要的與佛祖釋迦摩尼成道有關。釋迦牟尼沒有出家前是古代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凈飯王的兒子,名字叫喬達摩.悉達多。29歲時捨棄王族豪華生活出家修行。有一次在尼連河邊因飢勞過度昏倒在地,是一位牧女用身邊的雜糧和野果熬成粥救了他。佛祖精神恢復,在尼連河洗澡后又在菩提樹下靜坐沉思,終於在十二月初八日這天頓悟成佛,臘八節便被稱為「成道節」。古代這天就有寺院用紅小豆、黃米、白米、小米、棗泥等等煮成的五味粥放舍的傳習,名叫「臘八粥」,也叫「七寶粥」。各地特色不一,漸漸發展成為各地節令風味小吃了。

臘八一過,過年的味道就一天比一天濃了。

撰文:吳治中

攝影:陳治平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