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開玩笑,臭豆腐真的上米其林了|大象問答

答 / 日飛

夜市臭豆腐當然算不上美食。你在香港提前兩周訂位才能拼桌挨一頓宰的米其林餐廳,跟在台北饒河街夜市站著用一次性竹籤吃的臭豆腐,誰都知道不是一回事。

・台灣博客上對某米其林臭豆腐的評論

夜市更不像旅遊攻略說的那樣,是台灣傳統小吃和生活方式的發揚地。我不知道米其林推薦的那幾家情況如何,他們大概確實是廣受歡迎的老店(攤),但它們所在的夜市早就不是市民階級下班后覓食購物的生活空間了。

有台灣作家南方朔的散文為證:

儘管夜市的鄉愁很美,但那畢竟是記憶中的世界。在真實的世界里,我們知道它畢竟是古代的小型消費模式,應隨著社會的演變而被轉型掉;夜市的嘈雜髒亂在記憶里可能覺得溫暖,但如果重來,它就成了難以忍受的夢魘……觀光產業及文化產業也突然之間成了主要的發展方向,於是夜市的地位突然被美化及神化,儼然成了台灣都市最大的特色。

Advertisements

話酸理不酸,就像這些夜市在地圖上的名字一樣:士林觀光夜市、饒河街觀光夜市、寧夏街觀光夜市……和內地遊客早已熟悉且嫌棄的城隍廟王府井觀前街一樣,是為外地遊客打造的觀光景點。

・電影《麻將》結尾,地點是台北遼寧街夜市

所以,你跑到夜市去體驗老台北人的生活,跟到南鑼鼓巷尋訪駱駝祥子、到夫子廟感受槳聲燈影、到華西村重溫激情燃燒的歲月沒有太大區別,都是當地旅遊部門的規劃路線,而且都有臭豆腐吃。

你甚至能聽到相似的吆喝聲:「湖南衛視報道過!」「舌尖上的中國拍攝過!」給內地遊客以賓至如歸之感。

不過,外地人云集的旅遊街能登上米其林,其實也沒有什麼可大驚小怪的。之所以給人以不可思議的感覺,多半是因為,米其林「只與食物有關」的絕對客觀形象,給我們的印象實在太過深刻。

Advertisements

但你可能沒有注意到,自從 2009 年米其林發布香港指南后,大中華區乃至東亞地區的各大旅遊城市(以及有志此道的城市)就躍躍欲試,想請米其林來為當地旅遊事業加持——注意,是旅遊業,而不是餐飲業,把米其林發展成了合作對象。

去年米其林登陸台北,就是當地觀光局努力多年的結果。大概是大功告成後有點興奮過度,觀光局的官員當時甚至私下告訴媒體,他們請米其林來是花了錢的,只是還有殘存的理性,沒把具體金額說出來。

・台北夜市臭豆腐獲米其林「必比登推介·美食偵探·盛名的物有所值」獎項|guide.michelin.com/tw/taipei/stinky-tofu-boss/restaurant

需要指出的是,這並不是台北一家的操作,米其林走進廣州時,也是公開和市旅遊局及商務委簽署戰略合作備忘錄。下個季度他們的廣州指南就要發布了,是不是也像台北一樣聚集旅遊市場,可以拭目以待。

鑒於米其林的評定標準和流程完全不透明(這也是它部分魅力所在),我們無法知道,他們在台北的選擇是否受到任何「美食以外」因素的影響。

但是,我們或許也不必再把米其林看作是「冰冷客觀」「只與食物有關」之類的美食評判者,然後為他們選中夜市臭豆腐而大惑不解。加了「(中國)」的米其林,可能已經不再受西方那一套的束縛,和中國特色的商業模式相處甚歡。

尤為打破米其林傳統的是,在台北,連試吃人員都撕去了神秘兮兮的面紗,直接向店家亮明身份,並提出服務外來遊客的經營建議。與傳說中米其林試吃員匿名就餐絕不泄露身份的形象大相徑庭,倒更像是下基層暗訪的旅遊局官員。

・名列米其林必比登推介的「我家小廚房」如是說

所以,與其說台北米其林不可思議,不如換一種理解,像看待窮游錦囊、攜程攻略一樣看待它。至於是否要按照它們的指引,在全市各大外地人流動地區盡遊客的本分,那就要看你來這一趟是想玩什麼了。

如果你和我一樣,對美食沒有特別的追求,也不想為了一頓飯在三星餐廳門口乾等倆小時,那麼在一天的台北自由行大暴走後,去夜市隨便找點東西吃也是個辦法。不過回家路上要多買幾瓶礦泉水,因為真的挺鹹的,我一個東北人都覺得咸。

但是,如果你真的有心在美食上見大世面,也還是想以米其林為入門指南,那你有可能要走得再遠一點。海峽對岸只是資本主義,還不算是真正的遠方。

「大象問答」是大象公會的新欄目,歡迎點擊下方的「閱讀原文」,向我們的主筆提問。真的什麼都可以問。

▼ 點擊閱讀原文,向大象公會提問。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