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柯姓來源-湖北柯氏大成宗譜


中華柯氏大成宗譜》

《中華柯氏大成宗譜》堪稱中華柯姓宗族的「史記」。中華柯姓源流與家族遷徙,世系脈絡與賢達人物,家規族約與風物情趣等詳盡可考,是一部文筆凝重色彩明亮的宗族變遷史。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宗族以血親凝聚著千家萬戶。宗族事務靠族內賢達自發組織,以慎終追遠、團結血親和敦宗睦族為第一要務,具有濃厚的宗親色彩與超強的精神凝集。正確引導好宗族事務,保護利用好宗譜文化,用「家法大於王法」去填補法律條例的空白,讓傳統的「家法」注入現代文明活水,必將有力地促進和諧家庭和諧社會的創建。「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中華柯姓世傑故里文昌盛,家有詩書氣自華。有構建和諧社會的大背景,有德高望重的族老奔走呼號,有族中賢明之士嘔心瀝血,便有一部經典的《中華柯氏大成宗譜》。

柯氏溯祖與吳國源流研究 柯貴善

一、 柯氏尋根溯祖

上古軒轅,興於姬水(今渭水支流),故為姬姓。其後曾孫帝嚳高辛氏,原配姜嫄氏,又出自有邰之女。姜嫄氏履帝跡而感,生棄后稷。有邰后稷之外祖母家,即此之興。后稷,舜世之時使教民稼檣,當今戶部之職遺傳子孫。繼世夏商,或為世臣,或遷或止,無不效祖后稷之功德。即時,后稷之孫至十三世實為太王。太王生三子,長泰伯,次仲雍,三季歷。十四世泰伯讓位三弟,自奔荊蠻,以全孝友。於是得民之心,為國號吳,既是姓吳。姬吳不分由此發端,萬世之基誠哉,是言也。姬吳不分即此分解,即此之謂也。

柯姓始祖成於春秋。黃帝後裔仲雍的六代孫吳國國王名叫相,因與諸侯會盟柯山,故號柯相。吳國柯盧是柯相的曾孫。後代遂以"柯"字承接作為自己的姓氏,遂成柯姓。2、出自姜姓,是炎帝神農氏的後裔。為姜子牙的嫡系子孫,源出齊國。3、北魏柯拔氏改姓柯,其後世子孫稱柯氏。4、古代羌族、鮮卑族中都有柯姓,其後代子孫亦稱柯氏。

據吳氏家譜記載,【事迹1】太伯,又泰伯(古泰通太),殷高宗武丁四十年丙申正月初九生,卒於殷帝乙四年丙寅三月初五,享年91歲,娶卜氏,吳氏開氏始祖。周太王古公長子。葬今江蘇無錫鴻山。止

【事迹2】泰伯事迹,孔子尊為至德,司馬列為世家第一。同行的人介紹,江南新的一年裡最大的鄉村節場便是正月初九(泰伯生日)至泰伯廟焚香參拜「讓王爺」(泰伯又被稱為三讓王、讓王爺);而三月初三,后改為清明,則到泰伯墓祭奠。泰伯功績,不外乎讓位之德及開拓吳地。我想,泰伯的讓,不是簡單地妥協、退避,而是顧全大局、勇於開拓、另闢天地。不知百姓祭祀,孰重孰輕?

誥 命

天承運

皇帝制曰:朝廷之治世,而以興行教化作育人才。山東費縣南鄉吳雍裔立身孝弟學以聖賢,在士林中學問醇深丰采流照者惟爾忠孝雙全節義圓滿,實可德能治世品能鑄古。茲以覃恩授爾忠孝節義之譽,敕命。於戲。嘉惠爾族人恪守明訓,積行勤學,力圖上進,為國宣猷樹績。

康熙五十二年三月十八日

【古迹1】泰伯墓:墓用青色大理石砌成,高2米,直徑3米,墓頂填黃土,墓碑四方形,正面刻「泰伯墓」,墓前矗立兩根高大華表,華表上雕威武雄獅,墓前建有供祭祀的享堂,建於1818年,享堂門旁石上鏤有齊彥槐書的對聯「誌異征誅三讓兩家天下,同天辟一杯萬古江南」;泰伯廟:又名至德寺,為紀念在梅里的居所改為祠廟,大殿前有明代石牌坊,上書「至德名邦」,唐代詩人陸龜蒙《和泰伯廟》一詩「故國城荒德未荒,年年椒尊濕中堂。邇來父子爭天下,不信人間有讓王。」

【古迹2】泰伯墓、廟據東漢永興二年(154年)吳郡太守糜豹所作《泰伯墓碑記》載:朝廷授命於他,改宅為祠,修葺墓冢。宋、明、清歷代朝廷都派祀奉官到墓地、廟祠致祭。原墓地東南里許,還有駐房數千間,現只見地面散落的大量殘磚碎瓦。1949年時,這裡已滿目瘡痍,破敗不堪了。之後,當地政府及有關部門,屢加修繕。特別是1984年以後的二年,經省、縣兩級政府撥專款重建,使這座歷經千百年的古墓得到了妥善保護。該墓地已被列為江蘇省省級保護單位,並立標誌碑一方於墓地。遊人近年到墓地祭掃、憑弔、瞻仰的,逐年漸多。遊覽之餘,登高眺望吳中山山水水,一派繁榮昌盛的蘇南景象,令人陶醉。

【事迹】太王有意傳位給季歷之子昌,太伯攜弟仲雍逃到荊蠻句吳,建立吳國。

【考證】《詩經•皇矣》曰:「帝邦作對,自泰伯、王季」。孔子:「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己矣!三以下天讓,民無得而稱焉。」劉昭云:「無錫縣東皇山有太伯冢,去墓十界上坪有舊宅,其井猶存。」

一世諱仲雍,吳氏傳代始祖,周太王古公次子。生於殷高宗武丁四十四年庚子,卒於殷小乙九年辛未,享壽92歲,娶萬氏,葬虞山。子二:季簡、居簡

【古迹】仲雍墓:在江蘇常熟西北的虞山,墓前原有三道石牌坊,第一道是清乾隆年間建,上書「敕建先賢仲雍墓門」,第二道正面是江南督學使曹先題的四字牌「南國恭友」,第三道正面有「先賢虞仲墓」。兩側石柱上刻一楹聯「一時遜國難為弟,千載名山還屬虞」。牌坊之後,墓上有四塊墓碑,正間一塊是明代江南巡按御史路振飛題字「商逸民虞仲周公墓」。

【事迹】太王有意傳位給季歷之子昌,太伯攜弟仲雍逃到荊蠻句吳,易服毀容,完全改從吳人文身斷髮習俗,以江蘇無錫東南梅里(今梅村鄉)為都城,建立吳國。

二世諱居簡,傳代始祖仲雍次子。後裔不詳

二世諱季簡

傳代始祖仲雍長子。生於殷祖甲十五年丁丑,卒葬江蘇常熟,娶高氏。

子二:叔達、叔夏

三世諱叔達

季簡長子。生於殷庚丁十三年甲寅,娶黃氏。

子二:周章、仲

三世諱叔夏,季簡次子。後裔不詳

四世諱周章,叔達長子。生於殷帝乙十十二年辛卯,娶林氏。

子一:熊遂

【事迹】周武王尋找仲雍後裔時,周章已繼承父位,擔任荊蠻句吳的首領,武王正式封周章為句吳國君。

四世諱仲,叔達次子。傳十二世,至公元前655年被晉國所滅,仲為虞氏、樊氏始祖。

【事迹】周武王尋找仲雍後裔后,封仲於周原之北夏墟,仲以國得姓,是為虞仲。虞仲所封之國因在周北,稱北吳或北虞。虞國介於晉國和虢國之間,晉人借道虞國改打虢國,虞國忠臣宮之奇向虞君進諫:唇亡齒寒。虞君不聽,這年十二月,虞被晉滅。

【考證】《史記•吳太伯世家》曰:「自太伯作吳,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後為二:其一虞,在中國;其一吳,在夷蠻」。《春秋》:「僖人執虞公」

四世諱仲奕,未詳。閻氏開氏始祖

【事迹】周武王尋找仲雍後裔后,封仲雍曾孫仲奕至閻鄉(今江蘇蘇州言橋下塘),其後代以閻為姓氏。

五世諱熊遂

周章之子。西周吳國國君,生於商紂王二十年戊辰,娶蘇氏。

子一:柯相

六世諱柯相 (柯姓始祖)

由此看來,吳姓與柯姓的漢人,不但同為具有悠久歷史的大姓,而且原本還是一家人呢!  

熊遂之子。生於周成王二十年乙已,娶朱氏。

子一:彊鳩夷

七世諱彊鳩夷

熊遂之子。生於周康王壬子年,娶杜氏。

子一:余橋疑吾

八世諱余橋疑吾

彊鳩夷之子。生於周昭王乙未年,娶顏氏。

子二:柏廬、柯廬

柯盧(亦日諒)柯盧公為紀念曾祖父柯相公佐周共王(亦說周共王)會諸侯於柯山(有說常州濟陽),或說[山東青州(濟陽)柯山]之盛典,確定本氏家族為柯姓,並尊柯相公為得姓始祖。盧公後裔為紀念「盧公確定本氏家族為柯姓"這一英明決策,亦尊柯盧公為柯姓定姓始祖。今江蘇錫山市梅里鎮泰伯廟文保所歷史資料研究室研究員吳偉勛先生為《柯氏志》題詞是:「至德一家」.

至德堂供奉了十二姓始祖。其中柯姓始祖柯盧公塑像攝影相片即世界至德堂提供。盧公生子能。(第二世)箋孛能公字相卿,仕周宣王,為獫狁戌主。生三子,文光、文輝、文耀。(第三世)望拿文光 仕周司馬。次子文輝仕周平王為太保。幽王為犬戎所殺,其地近戎狄,不可居,相王遷洛邑。居洛邑之西,不逾年終。

吳氏起源

吳姓源出有四:1、出自姬姓,以國為氏。周太王古公建周國,晚年欲傳位於三兒子季歷,長子太伯和次子仲雍自動讓賢,遠到江南,以農為業。後由太伯建立勾吳國。周朝建立后,武王封太伯第三世孫周章為侯,改國號為吳。后被越國所滅,其王族子孫便以吳為姓。2、相傳遠古時有部落,名有虞氏,虞舜乃其領袖,他的後代因虞吳音近而姓吳。 3、相傳為上古顓頊帝(高陽氏)時吳權的後代。4、夏代國王少康時有吳賀,其後為吳氏。

周后稷,名棄。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為帝嚳元妃,別姓姬氏。

夏末,太王避狄人之難,遷居岐下。亶父有三子:一曰泰伯,一曰仲雍,一曰王季也。季子姬昌,有聖德。亶父愛其才,予以三子傳位矣。

泰伯,思之曰:「子有才,父有意,讓國讓位何乎。吾則憤,世不平,權淫暴,害平民。若相奪,臨商威,催戰雲,舞干戟,害於民,損於國,何哉?願沒家,身教人,驚爭奪,醒利人,救世矣,善哉。」泰伯之,奔荊蠻,自號句吳。

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德而稱焉」 。

頌曰:「泰伯者,報平等,損於己,救世民,帝堯同矣」 。

溯古今,三千載,滄桑變,幾周折。吳氏,泰伯之後,因以命氏也。

朱熹序吳氏族譜

  按舊譜吳氏之祖先始於后稷,至二十二世泰伯公、四十世季札公、九十五世宣公乃江南之始祖也。熹聞上古言:「有葉必有枝,有枝必有根,根不培而枝葉枯,源不流而河水涸。」是故譜不由鼻修,若有枝而無根如無源也。后稷本軒轅之玄孫,安可捐四世不載?則先拔本塞源,根本枯矣。然觀吳氏之譜,為天下著姓,金枝玉葉之根,又非他姓之可比。世稱某公府君縣君郡君者,惟吳孔兩姓得稱,余姓人家並不敢妄僭,亦未知此遞遞相傳,數千年綿遠之系,可美而可尚也。今吾得吳氏之子孫出其族譜,索為校正,是鼻祖軒轅、后稷、泰伯、仲雍、季札、至唐太史兢公傳至宣公;此溯本窮源廣,先祖之盛德於無窮而慶,流芳於子孫,繩蟄牛毛眾多也,萬代之頎邈也,若達於天下,則無忘同胞之義。

    宋 慶元三年丁巳仲秋月新定 朱熹撰

根據《同治氏族略》的記載:「泰伯封於吳,子孫以國為姓。」由此可見,吳姓漢族的始祖,是周代的泰伯。

  泰伯,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長子,亦即周文王的大伯父。據「史記周本紀」紀載,古公亶父共生有泰伯、仲雍、季歷三個兒子。季歷的兒子姬昌,就是後來的周文王。據說,當周文王出世的時候,有祥瑞出現,所以身為祖父的古公就說了這麼一句話:「我世當有興者,其在昌乎?」言下對這個甫出生的孫兒,充滿了殷切的期望。身為長子的泰伯在聽到這話后,立刻明了父親的意思是希望能把家業傳給季歷,以便將來順理成章地傳給昌。於是,他就自動引退,跟老二仲雍老遠地跑到荊蠻地方,並且文身斷髮,表示讓位於季歷的決心。

  跑到荊蠻之後的泰伯,自號為「句吳」,他的義氣感動了許多荊蠻的人,於是有一千多家自動地跟隨了他,而逐漸發展成為吳國。

  由此看來,吳姓與周姓的漢人,不但同為具有悠久歷史的大姓,而且原本還是一家人呢!   

發源於蘇、淅一帶的吳氏,後來很快地繁衍到鄰近的齊魯之間(今山東省)。根據《姓纂》的說法,山東吳姓漢人,大多是壽夢的第四子吳季札的後代。吳季札也是一位備受史家稱道的賢者,他一再堅持不肯越宗傳遞的故事,早為人所熟知。

  唐朝時代有一位陽翟人,字道子,少孤貧,未弱冠,窮丹青之妙,號稱畫聖,初授瑕丘尉。明皇知其名,召入內供奉,為內教博士,嘗於大同殿圖嘉陵江三省百餘里山水,一日而畢,所畫景雲寺地獄變相,見之而懼罪改業者,往往有之,又善畫佛像。  

清朝有吳敬梓,全椒人,字敏軒,精於文選,詩賦援筆立就,性豪爽,好施與,以此傾其資,著《儒林外史》說部,人爭傳寫,詩文有《文木山房集》等。

吳氏族人的祖先 許多姓氏的祖先源自河南、山西或陝西等地屬於黃河流域的 地方。而吳姓與區、歐、歐陽三姓的發源地卻在長江以南的吳國和越國,古代吳國的所在地是現在江蘇省無錫縣。

  吳氏族人是吳王夫差的後裔,但是吳氏族人都以季扎為他們 的老祖宗。如果再追溯上去,吳氏族人的始祖是周文王的大伯父泰伯,因為根據《通志氏族略》的記載:「泰伯封於吳,子孫以國為姓。」由此可見,吳姓漢族的始祖是周朝的泰伯,這個姓擁有4000年的悠久歷史。

  泰伯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長子,根據《史記周本紀》記載,古公亶父有泰伯、仲雍和季歷三個兒子。季歷的兒子姬昌就是後來的周文王。據說當周文王出世的時候,有聖瑞出現,身為祖父的古公說了這麼一句話:「我世當有興者,其在昌乎?」言下之意對這個剛出世的孫兒充滿期望。

  身為長子的泰伯聽到這番話后,知道父親的意思是希望把王位傳給季歷,以便將來順理成章地傳給姬昌。為了實現父親的願望,泰伯和二弟仲雍帶領一批人跑到遙遠的江南,當時的江南屬於荊蠻之地,為了表示讓位給季歷,不再回去的決心而紋身斷髮,在江南從事農業生產,安居生息。那一千多戶自動跟隨泰伯到江南的周人逐漸把江南發展起來。

  周滅商后,周武王尋找泰伯 與仲雍的後裔,找到了他們的三世孫周章,封他為諸侯,封地稱為「吳國」。周章傳至第十八世孫壽夢,他有4個兒子,長子諸樊,次子余祭,三子余昧,四子季扎。壽夢有意傳位給季扎,季扎不願越宗傳遞而遷居延陵,以耕種為生,終年90歲,當地人建廟立碑紀念他,延陵也就成為吳氏族人的另一個發源地。

  春秋後期,吳國國勢開始強盛。公元前506年,吳王闔閭一度攻破強大的楚國,他的兒子夫差又戰勝越國,迫使越王勾踐屈服求和,並北上與晉國爭霸。

  後來,勾踐的臣子范蠡使用美人計,派遣西施到吳國伺候夫差,父差迷戀女色,放鬆警惕,以至被越國所滅。吳國滅亡后,夫差的子孫以吳為姓。

  根據瓊州吳氏公會祠碑記的記載,西漢吳文翁南遷福建,成為福建的吳姓始祖。唐朝大司徒(官名)吳壺邱從福建遷居海南,成為海南吳姓始祖。

  吳姓歷史悠久,人才輩出,在中國軍事學上,最負盛名的是 《孫吳兵法》的作者之一的吳起。吳起是戰國時代的兵家,他善用兵,著有《吳起》四十八篇。在文壇與畫壇上吳氏族人有卓越 的成就,如唐朝畫家吳道子,近代書畫家兼篆刻家吳昌碩。《西遊記》的作者——明代小說家吳承恩;《儒林外史》的作者—— 清代小說家吳敬梓。元曲作家吳昌齡,現代史學家吳晗以及戲劇家吳祖光等都是傑出的吳氏族人。

  新加坡的吳氏宗親團體有星洲延陵聯合會,瓊州吳氏公會及潮州延陵聯誼社。

追根溯源,吳姓是從上古周族生根發派的。古公亶父是上古周族的領袖,即周太王,傳為後稷自發第博十二代孫,也就是周文王之祖父。相傳古公亶父有3個兒子,太伯、仲雍和季歷。小兒子季歷頗有才幹,其子姬昌又自幼聰明過人,因此古公亶父打算讓季歷當繼承人,以便將來傳位給姬昌。太伯和仲雍明白父意,就自動讓賢,到東南海去。他們帶去先進的中原文化,在江蘇一帶建立了吳國。太伯、仲雍相繼為君,以後仲雍的子孫世代相傳。春秋後期,吳國逐漸強大起來,吳國君王闔閭任用子胥為相,孫武為將,一度攻破楚國。他的兒子夫差打破越國,戰服齊軍,北上與晉爭霸,吳成為當時的強國。後來夫差驕傲自大,不聽伍子胥的勸諫,貽誤戰機,結果被越王勾踐打敗,弄得國滅身亡。夫差的子孫流散四方,以國為姓,稱吳氏,這便是吳姓的由來。據考,吳姓有聲望的世家大族居延陵(今江蘇武進縣)。吳姓家族專用楹聯吳姓家族歷來習慣於將下面4位族中代表人物及典型事迹嵌作楹聯,以事彰揚。見到下面這些吳姓家族專用楹聯,主人一定姓吳。延陵望族(吳季札)。廷尉名官(吳公)。 風裁峻歷,飛帛書御史之名(吳中復)。 持議剛方,坐席正講官之體(吳申)。

始祖諱太伯,又泰伯(古泰通太),殷高宗武丁四十年丙申正月初九生,卒於殷帝乙四年丙寅三月初五,享年91歲,娶卜氏,吳氏開氏始祖。周太王古公長子。葬今江蘇無錫鴻山。止

【古迹】泰伯墓:墓用青色大理石砌成,高2米,直徑3米,墓頂填黃土,墓碑四方形,正面刻「泰伯墓」,墓前矗立兩根高大華表,華表上雕威武雄獅,墓前建有供祭祀的享堂,建於1818年,享堂門旁石上鏤有齊彥槐書的對聯「誌異征誅三讓兩家天下,同天辟一杯萬古江南」;泰伯廟:又名至德寺,為紀念在梅里的居所改為祠廟,大殿前有明代石牌坊,上書「至德名邦」,唐代詩人陸龜蒙《和泰伯廟》一詩「故國城荒德未荒,年年椒尊濕中堂。邇來父子爭天下,不信人間有讓王。」

【事迹】太王有意傳位給季歷之子昌,太伯攜弟仲雍逃到荊蠻句吳,建立吳國。

【考證】《詩經•皇矣》曰:「帝邦作對,自泰伯、王季」。孔子:「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己矣!三以下天讓,民無得而稱焉。」劉昭云:「無錫縣東皇山有太伯冢,去墓十界上坪有舊宅,其井猶存。」

一世諱仲雍,吳氏傳代始祖,周太王古公次子。生於殷高宗武丁四十四年庚子,卒於殷小乙九年辛未,享壽92歲,娶萬氏,葬虞山。子二:季簡、居簡

【古迹】仲雍墓:在江蘇常熟西北的虞山,墓前原有三道石牌坊,第一道是清乾隆年間建,上書「敕建先賢仲雍墓門」,第二道正面是江南督學使曹先題的四字牌「南國恭友」,第三道正面有「先賢虞仲墓」。兩側石柱上刻一楹聯「一時遜國難為弟,千載名山還屬虞」。牌坊之後,墓上有四塊墓碑,正間一塊是明代江南巡按御史路振飛題字「商逸民虞仲周公墓」。

【事迹】太王有意傳位給季歷之子昌,太伯攜弟仲雍逃到荊蠻句吳,易服毀容,完全改從吳人文身斷髮習俗,以江蘇無錫東南梅里(今梅村鄉)為都城,建立吳國。

二世諱居簡,傳代始祖仲雍次子。後裔不詳

二世諱季簡

傳代始祖仲雍長子。生於殷祖甲十五年丁丑,卒葬江蘇常熟,娶高氏。

子二:叔達、叔夏

三世諱叔達

季簡長子。生於殷庚丁十三年甲寅,娶黃氏。

子二:周章、仲

三世諱叔夏,季簡次子。後裔不詳

四世諱周章,叔達長子。生於殷帝乙十十二年辛卯,娶林氏。

子一:熊遂

【事迹】周武王尋找仲雍後裔時,周章已繼承父位,擔任荊蠻句吳的首領,武王正式封周章為句吳國君。

四世諱仲,叔達次子。傳十二世,至公元前655年被晉國所滅,仲為虞氏、樊氏始祖。

【事迹】周武王尋找仲雍後裔后,封仲於周原之北夏墟,仲以國得姓,是為虞仲。虞仲所封之國因在周北,稱北吳或北虞。虞國介於晉國和虢國之間,晉人借道虞國改打虢國,虞國忠臣宮之奇向虞君進諫:唇亡齒寒。虞君不聽,這年十二月,虞被晉滅。

【考證】《史記•吳太伯世家》曰:「自太伯作吳,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後為二:其一虞,在中國;其一吳,在夷蠻」。《春秋》:「僖人執虞公」

四世諱仲奕,未詳。閻氏開氏始祖

【事迹】周武王尋找仲雍後裔后,封仲雍曾孫仲奕至閻鄉(今江蘇蘇州言橋下塘),其後代以閻為姓氏。

五世諱熊遂

周章之子。西周吳國國君,生於商紂王二十年戊辰,娶蘇氏。

子一:柯相

六世諱柯相 (柯姓始祖)

由此看來,吳姓與柯姓的漢人,不但同為具有悠久歷史的大姓,而且原本還是一家人呢!  

熊遂之子。生於周成王二十年乙已,娶朱氏。

子一:彊鳩夷

七世諱彊鳩夷

熊遂之子。生於周康王壬子年,娶杜氏。

子一:余橋疑吾

八世諱余橋疑吾

強鳩夷之子。生於周昭王乙未年,娶顏氏。

子二:柏廬、柯廬

九世諱柏盧,余橋疑吾之子。不詳

九世諱柯盧

余橋疑吾之子。生於周穆王丙申年,娶梅氏。

子二:周繇、次仲 十世諱次仲,柯盧次子。不詳

十世諱周繇

柯盧長子。生於周穆王癸酉年,娶江氏。

子一:屈羽

十一世諱屈羽

周繇之子。生於周懿王庚戌年,娶張氏。

子一:夷吾

十二世諱夷吾

屈羽之子。生於周厲王丁亥年,娶鄧氏。

子一:禽處

十三世諱禽處

夷吾之子。生於周二相周召共和甲子年,娶彭氏。

子一:轉

十四世諱轉

禽處之子。生於周宣王庚子年,娶董氏。

子一:頗高

十五世諱頗高

轉之子。生於周平王二十二年,娶梅氏。

子一:勾卑

十六世諱勾卑

頗高之子。生於周莊王四年,娶梅氏,是時晉獻公滅周北虞。

子一:去齊

十七世諱去齊

勾卑之子。春秋吳國國君,生於周惠王二十年甲子,卒於公元前586年,娶劉氏

子一:壽夢

十八世諱壽夢

去齊之子。又名乘,生於周襄王三十二年(前620)卒於周靈王十一年庚子九月,葬於贏博,娶文氏。子五:諸樊、余祭、余昧、季札、蹶由

【事迹】吳王壽夢有雄心壯志,即位初,做好破楚服越爭霸中原的打算。這時,申公巫臣沈到吳國,申公巫臣原為楚國著名貴族將軍,因與楚爭美貌傾城的夏姬而帶夏姬逃出晉國投奔吳國。壽夢得此良臣,開始與中原交流。引進中原文化。經過數十年,吳國成為擁有今江蘇、上海、浙江、安徽等地的泱泱大國,並開始進攻親楚的小邦巢、徐。

十九世諱諸樊

壽夢長子。歿於公元前548年。子二:公子光(闔廬)、夫概

【事迹】公元561年壽夢去世,諸樊以長子身份臨時攝政,他與兄弟商量決定廢長立少,將王位讓給季札,並受到王室的一致擁護。但季札像當年泰伯一樣逃到鄉下,諸樊繼位。並確定吳國王位的繼承,由父終子繼改為兄終弟及制。公元前548年,在攻楚的盟國巢國時,親自上陣,中箭身亡。

十九世諱余祭

壽夢次子。在位17年,《左傳》雲「戴吳」,歿於公元前531年。子:不詳

【事迹】在位17年,金戈錢馬,南攻越國,西入強楚,接納齊國流亡者慶封,並將公主嫁給慶封,因此結仇強齊。攻打越國時,俘越人,加以閹刑,派其守船。公元前531年,余祭在視察船隊時,被看船的越國閹奴刺亡。

十九世諱余昧

壽夢三子。在位4年,《左傳》雲「戴吳」,歿於公元前531年。子三:僚、蓋余、燭庸

十九世諱季札

壽夢四子。生於周簡王十年乙酉(前576)四月十八日,卒於周敬王三十五年丙辰(前485),葬於江蘇武進親七十里申浦之西,娶顏氏。子五:吳常、征生、重道、木熹、子玉。今日吳氏、延氏、延陵氏的開氏始祖

【事迹】余昧去世時,想傳位給季札,季札逃。

十九世諱蹶由,壽夢五子。成為蹶由氏的開氏始祖

【事迹】余昧去世時,想傳位給季札,季札逃。

二十世諱闔廬

諸樊長子,歿於公元前496年,葬於江蘇蘇州西北虎丘山。子三:終累(太子波)、夫差、子山

【事迹】季札逃亡,余昧的兒子僚繼位,引起公子光(闔廬)的忌妒和不滿,揚言「我父親兄弟五人,王位應當傳給季子,季子若不肯受,我是長兄之子,應由我接位」,公子光暗結黨羽,圖他日篡位。后找到專諸刺弒吳王僚,闔廬立為王。他為王后,求才若渴,使吳國聲威赫赫,季子言「苟先君祭祀不廢,人民主位不空,社稷有供奉,國家能昌盛,就是我的君王,我敢怨恨誰呢?」國力強盛后,闔廬以伍子胥和孫武為軍師,親自統帥大軍對楚作戰,公元前506年,吳國與唐、蔡兩國聯軍五戰五勝,攻克楚國都城郢,楚國求兵秦,吳國失利,闔廬之弟公子夫概自立為王,未果后逃楚。公元前496年,闔廬攻姑蘇傷腳趾而歿。

二十世諱夫概,諸樊次子。堂溪氏、既氏、夫余氏的開氏始祖

二十世諱常,季札長子。早逝葬于山東,妻顧氏。子:濮婪

二十世諱征生,季札次子。吳國亡后,孤身一人逃到齊國,被齊平公接納,並娶公主姜氏,客死他鄉,葬於齊國葵丘(今山東淄博市)。子:啟蕃

二十世諱重道,季札三子。不詳

二十世諱子玉,季札四子,堅守家園,奉祀延陵季子的廟祀。子二:忠、恕

二十世諱僚

余昧長子。在位17年,《左傳》雲「州於」。

子:慶忌

二十世諱蓋余,余昧次子。蓋余氏的開氏始祖

二十世諱燭庸,余昧三子。燭庸氏的開氏始祖

二十一世諱濮婪,洞庭吳氏始祖•季札長孫,妻仇氏。子:濮午;女:濮秀

【事迹】吳國滅亡后,濮婪攜母顧氏,妻仇氏逃到五湖,初到包山銷夏灣,不久遷於東洞廷武峰山之南,隱名埋姓,改姓濮氏,至南宋恢復吳氏,乃洞庭吳氏。

二十一世諱啟蕃,征生之子,妻叔孫氏。子:詡

【事迹】吳征生去世后,啟蕃投奔魯國,官任魯相國,娶魯國貴族叔孫氏女為妻,再遷山東曲阜。

二十一世諱波,闔廬長子,太子,又叫終累,早夭。止

二十一世諱夫差

闔廬二子。子三:太子友、王子姑蔑、王子地

【事迹】闔廬歿,夫差繼位,致力於富國強兵。3年後大敗楚國於夫椒,越王勾踐忍辱求和。夫差聽信奸相太宰喜否,與楚言和。越王卧薪嘗膽,公元前484年,吳王夫差遠離本土北上黃池主持諸侯大盟會時,楚王5000精兵攻下吳國,俘太子友和王孫彌庸。

二十一世諱子山,闔廬三子。不詳

二十一世諱慶忌,僚之子。慶忌氏的開氏始祖

二十二世諱濮午,濮婪之子。子:不詳

二十二世諱翊,啟蕃之子,棄政從文,在孔子弟子顏高門下習儒家學說,葬於今山東膠地琅邪台西北,妻田氏。子二:暨、售

二十二世諱友,夫差長子,太子,流婺源。不詳

二十二世諱姑蔑,夫差次子,王子。子:彌庸

二十二世諱地,夫差三子,王子。不詳

二十三世諱彌庸,姑蔑之子。不詳

二十三世諱暨,翊長子。不詳,後代散居齊魯之間。

二十三世諱售,翊次子,娶卓氏。葬山東曲澤。子三:盧、庸、裔

二十四世諱盧,售長子。不詳

二十四世諱庸,售次子,因捲入魯國政爭,后失敗逃到晉國,葬于山西翼城,這樣,吳征生一支又自山東遷山西。娶顏氏。子二:勾余、覃

二十四世諱裔,售三子。不詳

二十五世諱勾余,庸之長子,娶智氏,葬絳邑,今山西翼城東。子:厥由

二十五世諱覃,售之次子。不詳

二十六世諱厥由,勾余之子,又名吳直,字子山,娶公西氏。子:申

二十七世諱申,勾余之子。從山西遷江西。娶蘧氏。子二:芮、延

【事迹】吳申在楚國官任大司馬,當時戰國諸侯爭霸山接近尾聲,秦統一天已成定局。吳申見楚國必亡,攜母帶妻自楚國南渡長江,隱居江西廬山。

二十八世諱芮,申長子,歿於公元前201年,長沙王。娶商氏。子六:臣、郢、淺、陽、元、質;女一,嫁黥布為妻。

綜上所述:柯氏淵源柯氏為吳王仲雍嫡孫,源於中華民族共同的始祖軒轅黃帝,黃帝的後裔幾經遷徙,到其第十七代孫亦即后稷之十四代孫古公宣父,遷到陝西歧山下之原地區定居。從此,便自稱為周人。其所建立之國家稱為周王國。古公直父就是周文王姬昌之祖父,追稱為太王。

古公直父有三子,長子太伯,次子仲雍,三子季歷,文王姬昌便

是季歷之子,姬昌生性聰明,有偉大氣質。深得其祖父古公直父所鍾

愛,嘗言,我世當有興者其在昌乎,便有意欲將周家之王位傳與周文

王。按當時氏族之傳統,王位只能由長子繼承,姬昌之父季歷排行最

小,沒有繼承王位之資格,因此,姬昌就沒有繼承王位之機會。由此

古公直父終日憂悶不樂,其長子太伯和次子仲雍察其父欲立少子季歷

以便傳位與姬昌之意圖,便在古公直父有病時,借口到衡山為其父采

葯治病而一去不返了,因此,少子季歷便繼承了王位,稱為王季。不

久,古公直父病故,太伯便與弟仲雍回國奔喪,季歷又欲將王位讓還

太伯,太伯堅辭不受,季歷又非讓不可,於是太伯便偕弟伸雍及族人

再次出走。此一次跋山涉水,一直輾轉遷移到千里之外當時稱為荊蠻

之地之江蘇無錫一帶,並依當地習俗斷髮紋身,以示再無返周國之意。

太伯此種高風亮節再加之渠將當時先進之北方文化及耕作技術帶到

子南方,一深得當地土著居民之擁戴,從而歸之者千餘家,於是便建國自號勾吳,後人以國為姓。柯姓始祖吳國國君柯相(周共王) ,柯盧(亦日諒)柯盧公為紀念曾祖父柯相公佐周共王(亦說周共王)會諸侯於柯山(有說常州濟陽),或說[山東青州(濟陽)柯山]之盛典,確定本氏家族為柯姓,並尊柯相公為得姓始祖。盧公後裔為紀念「盧公確定本氏家族為柯姓"這一英明決策,亦尊柯盧公為柯姓定姓始祖。今江蘇無錫市梅里鎮泰伯廟文保所歷史資料研究室研究員吳偉勛先生為《柯氏志》題詞是:「至德一家」。

二、郡望堂號【堂號】"異鵲堂":異鵲的意思是奇怪的小鳥。宋朝時柯述歷任淮州知府,累官朝散大夫。他曾經在漳州當輔佐的官。漳州地方荒年,他千方百計賑濟災民,親自住到災區。這時有兩隻奇怪的小鳥在他的屋樑上壘了窩。等他回到住所,兩隻小鳥也跟著他。他完成任務回漳州城時,小鳥飛著追他數十里,嘰嘰喳喳不忍離去。【郡望】濟陽郡:晉惠帝時,將陳留郡之一部分置濟陽郡。在今河南省蘭考縣一帶。錢塘縣:秦時置縣,屬於會稽郡。後漢時為吳郡治所。在今浙江省杭州市。齊郡:西漢初年將臨淄郡改為齊郡。相當今山東省臨淄一帶。

三、歷史名人柯九思:元朝人。勤讀書,能詩文,善書畫。尤精畫枯木、墨竹、師法宋代文同蘇軾。又善於鑒別古代鐘鼎器物,元朝宮廷所藏書法名畫,多由其鑒定。柯維騏:明朝歷史學家。專心研究宋代歷史。合《宋史》、《遼史》、《金史》為一書,以宋朝為正統,附以遼、金,積20年之力撰成《宋史新編》。對元人所修宋史的錯誤和疏漏,多有補正。柯鐵:清朝台灣人。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日本強迫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割讓台灣,次年夏,柯鐵與陳發等領導台灣中部雲林地區的農民和手工業工人武裝抗擊日寇。以大平頂山為根據地,多次擊潰和殲滅來犯的日寇,於是大平頂山有"鐵國山"之稱。中部各地紛紛響應,影響波及全省。抗日鬥爭前後堅持4年之久。宋有學者柯芝,五代時(南唐)有官吏柯昶(江西瑞昌人氏)、狀元柯潛,清代有醫學家柯琴、知縣柯掄(被譽為"閩省第一清官")。柯喬(1497—1554),字遷之,號雙華,明代安徽青陽縣人,民族英雄。初師李古源,后師明代大師王陽明、湛若水。嘉靖八年(1529)進士。初任行人御史,貴州道郎等職,以政績升任湖廣按察司僉事,治理沔陽大堤。沔陽地處漢江之濱,連年水患。柯喬認為「江水溺人,咎在官吏」,奏准建築江堤。他親自視察江漢兩岸地勢,勘察堤基,於重點工段督促檢查,4個月築成江堤數百里,大大減少了水患。后又建立集市,鋪設浮橋,興辦學校,平雪冤獄。離任時,沔陽數千人為之送行,並以其靴帽建立生祠。嘉靖二十四年(1545),柯喬升任福建布政司參議,按察司副使,巡海道副使,協助提督朱紈加強浙閩海防軍務,抗擊葡萄牙殖民者,打擊海盜運私活動,並親自領軍鎮守泉州、漳州等海防要地。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2月11日,葡萄牙侵略者兵船至福建宮前灣海域拋泊,並在宮前、下安等登陸,肆行奸淫擄掠。巡海道副使柯喬會同漳州知府盧璧、龍溪知縣林松發兵,派一兵船偽裝商船,誘敵深入伏擊,共殲敵239人,其中擊斃33人,俘206人(內有頭目3人,漢奸1人)。后因觸犯權貴,蒙冤入獄。嘉靖二十九年(1550)得釋回鄉。

二、嘉靖三十三年,朝廷察知柯喬冤情,下詔復用,是時柯喬已病逝。著《九華山詩集》二卷。柯崧林,明代監察御史,柯喬之父。柯應誠,生於唐高宗永徽四年,卒年不詳。時任江南刺史、后升鎮國安化軍節度史。

柯貴善 主任醫師 教授

大冶市肝病研究所所長,武漢大學醫學院內科兼職教授,中華醫學會會員,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會員,中國微量元素科學研究會會員,黃石市肝病學會副主任委員,黃石市醫師協會理事。《中華醫學論壇雜誌》編委,撰著了《病毒性肝炎與相關性疾病》、《傳染病急症現代診療》任副主編的著作,參編了《腦復甦》任編委,《醫院經營學》副主編,《醫院管理手冊》主編,中國攝影協會、中國書法家協會員;《醫院報》記者、中華大族譜協會副秘書長、中華柯氏族務理事會副會長、副秘書長。曾獲衛生部,衛生畫報社聯合授予的「紀念白求恩醫學成就獎」,被列入國家人事部《國家專家大辭典》及《世界名醫大全》。2006年榮獲中國策劃協會會員、理事《諸葛亮策劃專家獎》。[email protected]:138537599

中 華 柯 氏 目 錄

中華至德宗親十二姓淵源……………………………………………1

遠祖像、簡歷、讚詞………………………………………5

第一章 中華柯氏遠古世系……………………………………7

第一節 柯氏受姓前世系…………………………………7

第二節 柯氏受姓后至唐朝世系…………………………31

江西樂園柯成公支下祖人像、簡歷、讚詞……………………47

第二章江西樂園柯成公支下世系………………………………55

第一節 滿公支下(福建莆田及大冶忠公)世系…………57

第二節 平公支下(江西樂園)世系………………………70

(一)文宏公支下世系…………………………………………82

(二)文安公支下世系…………………………………………197

(三)文運公支下世系…………………………………………773

(四)仁鑒公支下世系…………………………………………893

1.德陵公支下世系……………………………………… 897

2.德勉公支下世系………………………………………1076

3.德和公支下世系………………………………………1224

第三章 安徽柯氏世系…………………………………………l229

第一節 廬江仲常公支下世系………………………… l229 第二節 貴池禎祥公支下世系………………………l2301.棠溪一支世系………………………………… l233

2.金寨一支世系……………………………………………1239

第四章福建柯氏世系……………………………………………1241

第一節 南安暢公一支世系………………………………1247

第二節 南塘塘邊叟支世系………………………………l263

第三節 長樂鳳岐一支世系………………………………l270

第四節 莆田寶公一支世系………………………………1286

第五章 浙江黃岩仙居支世系…………………………………l316

第六章 中華柯氏歷代昭穆 統一派行一覽表………………l402

中華至德宗親十二姓淵源

至德各姓氏之淵源,始於四千多年前之後稷。相傳帝嚳(即

高帝)之元妃姜生后稷名棄,屹如巨人之志,其遊戲好種樹、

麻、菽。長大后,善耕農,播種百穀,建功天下。帝堯聞之,

舉為農師,天下得其利。帝舜以其有功於民食,封於台(今陝

西省境內),號后稷。后稷始姓姬,是周族的祖先。自周朝開創

后,始有由姬氏分改名姓之事,故后稷為至德始祖。至德宗親

雖有十二姓,但追根溯源,實是同宗共族,今分述如下:

吳姓:泰伯讓位后,即偕弟仲雍奔荊蠻,成立勾吳小國。

太王卒,乃傳季歷,再傳昌,繼傳發,后滅商紂而統一天下,

國號周,制禮作樂,開中華文化之丕基。武王崇德報功,追封

泰伯為吳國公。嗣後子孫以國為姓,自此始有吳姓。

周姓:周文王昌之正妃太姒生子十人:伯邑考居長,次武

王發,再次管叔鮮、周公旦、蔡叔度、曹叔振鋒、成叔武、霍

叔處、康叔封、冉季載。其中以發、旦最賢,左右匡輔文王,

故文王舍伯邑考而立發為太子。文王卒,發繼位稱為武王。武

王四年(從《中國史稿》之說,約公元前l 066年),下令出師,

遍告諸侯:殷有重罪,不可不伐。於是武王親率軍隊伐殷。殷

亡,武王得天下。次年,武王以天下未定,夜不能寐,乃封功

臣昆弟,「以藩屏周」,各令采邑。武王之十三世孫平王,別封

其少家子烈於汝州,其地在汝水之南,人稱周家,遂以周為姓。

蔡姓:武王克殷后,封周公旦於魯,都曲阜(今山東曲阜)。周公不受封,留佐武王。因輔國有功,作典周之相。封叔鮮於管(今河南鄭州),封叔度於蔡(今河南上蔡西南),封叔處一於霍(今山西霍縣西南),封商紂兒子武庚於殷,治理殷朝遺民,並命叔鮮、叔度、叔處三兄弟輔助並監視紂孚武庚,史稱「三監"。約公元前1063年,武王卒。成王接位。因成王年少,天下初定,周公恐諸侯不服,乃攝行政事。但管、蔡等人不服,乃要挾紂子武庚叛亂,以復殷。於是周公奉成王之命興師東征討伐,殺武庚,誅管叔,放逐蔡叔,遷之於郭鄰,降霍叔為庶人。蔡叔遷郭鄰不久就死。蔡叔的兒子胡與父不同,率德馴善,歸順成王。為此,周公告知成王,並推舉他做魯國的卿士。由於他將魯國的政事處理得井井有條,於是周公又請成王把以前封給叔度的封地「蔡邑」復封給胡。以奉蔡叔之嗣,是為蔡仲,遂以蔡為姓。

翁姓:周武王四世孫昭王之庶子名溢,字庶任,居鹽官(今陝西鹽池縣境),食采於翁山,賜姓翁。座謐端明王,遂以翁為姓。

曹姓:周文王第六子、武王之弟振鋒,受封於曹(今山東省曹州),為諸侯國,其後以國為姓,振鋒是為曹姓始祖。

綜上所述,上列五姓,其先世本屬伯叔兄弟關係,因輩份之順序,是以後代俗稱為吳、周、蔡、翁、曹。

辛姓:夏禹之子夏后啟(夏代君主,生時稱后,死後稱帝)封其支子於辛(今陝西合陽東南),遂以為氏。

柯姓:周太王之次子仲雍隨兄泰伯南奔荊蠻,傳至周章,封於吳。仲雍之六世孫名柯相,周成王時會盟柯山,以名為氏,是為柯氏得姓之祖,遂以柯為姓。

柯、蔡均為太王之後裔,以分封得姓,蔡氏為先,論昭穆次序,則柯氏居長,所以柯蔡並稱。在南洋,尚有辛、柯、蔡三姓之聯宗,統稱「濟陽堂"。

洪、江、翁、方、龔、汪六姓合稱「六桂堂」。洪氏相傳系堯時共工氏的後代,本姓共,后加水旁為洪;江氏傳說為古帝顓頊玄孫伯益的後代,封於江陵,子孫以國為姓;翁氏得姓於周昭王的庶子食邑於翁地;方氏衍於周宣王大臣方叔(見《詩.雅.采芑》),後代以其字為姓(另一說為:相傳古帝榆罔——神農氏之後,其子雷封於方山,後人以地名為姓);龔氏為共姓所改,共氏因避難加龍為龔(一說為:相傳古帝共工後代有共。共、龔二氏);汪氏系春秋時魯成公後代食采於汪邑,以邑名為姓,各有本源。迄於宋代,始祖乾度生有六子,分為六姓,乃與舊姓合流。六子分姓緣由因時值世亂,胡夷侵襲,乾度三子處易奉命率軍應戰,掩護父母兄弟家屬子女退卻,勸兄弟化姓避難所致。乾度六子在宋代先後考取進士,均為顯宦。

長子處厚,字伯起,系宋太祖建隆元年進士,官禮部員外郎兼殿中丞上柱國,號敦煌,居朱紫坊,分姓「洪"。

次子處恭,字伯虔。宋太宗雍熙二年(公元985年)梁灝榜進士,官州法曹,號濟陽,居淮陽,分姓「江」。

三子處易,字伯簡。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進士,

與長兄同榜,南劍少尉官。號鹽官,居竹嘯庄。奉令應戰胡夷,后壯烈殉難於鹽官之地,不改姓,仍姓「翁」。

四子處朴,字伯陣,宋太祖開寶元年(公元968年)進士

(一說為開寶六年),官都曹,號河南,居竹嘯庄,分姓「方」。

五子處廉,字伯約,宋太祖開寶元年(一說為開寶六年)

進士,與四兄同榜,官大理司有直監察御史,號武陵,居馬欄,分姓「龔」。 『

六子處休,字伯容,宋太宗雍熙二年(公元985年),與次兄同榜,官朝散郎韶州判官,號平陽,居東林,分姓「汪」。

乾度為「六桂"開基之祖。

柯相,生於周成王己巳,卒年不詳。襲封吳伯,為吳王第

六世,在位三十年。先分治柯山,世居濟陽崇德鄉節孝里,會

諸侯柯山,指山為姓,郡授濟陽,為柯氏得姓始祖。娶軒轅氏,

生子疆九夷(亦曰生子淑)。歿葬柯山。(註:周成王在位37年,並無己巳年,恐乙巳年之誤)。

第一章 中華柯氏遠古世系

第一節 柯氏受姓前世系……*******

第一世

黃帝……雲都 生子太公。

第二十世

太公 太公生子祖紺。

第二十一世

祖紺 生子諸盞。

第二十二世

諸盞 生子公叔祖類。

第二十三世

公叔 即公叔祖類,生子古公宣父。

第二十四世

古公宣父 古公父復修后稷、 公劉之業,積德行義,國人皆戴之。薰育戎狄攻之,欲得財物與之。已復攻,欲得地與民。民皆怒,欲戰。古公曰:「有民立國,將以利之。今戎狄所為攻戰,以吾地與民,民之在我,與其在彼,何異?民欲從我故戰,殺人父母而君之,予不忍為。」乃與私屬遂豳,度漆沮,逾梁山(在陝西韓城縣境,接邰縣界),止於岐下(在陝西天柱山)豳(古國名,在今陝西甸邑縣、彬縣一帶)人舉國扶老攜幼,盡復為古公岐下,及他國聞古公仁,亦多歸之。於是,古公乃貶戎狄之俗,而營築城郭室居,作五官有司,民皆歌樂也。生三子:長泰伯、次仲雍、三季立。傳說季歷娶太妊,孕后,「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傲言」,生子名昌,即姬昌(周文王),昌一生下,聰明異常,而天庭飽滿,地閣方圓,頗有偉大氣質,王者風度。古公宣父(后尊稱為周太王)對姬昌寵愛有加,有意將天下傳給他,傳言:「我世當有興者,其在昌乎?"但按當時氏族的傳統,王位只能由嫡長子繼承。姬昌的父親季歷排行最小,無資格繼承王位。古公十分苦惱,鬱鬱寡歡。古公長子泰伯和次子仲雍,理解父意,結伴出亡。季歷改立為太子。古公臨終,遺囑,要季歷讓位給泰伯。泰伯仲雍回國奔喪,極盡孝義之道。季歷依照父親遺命,要將王位讓給泰伯,泰伯不受。季歷不依。泰伯多次避讓不成,帶弟仲雍南遷到長江口江蘇無錫地帶。泰伯仲雍易服廢容,斷髮文身,決心再不回原。

第二十五世

泰伯 生殷高宗武丁五十七年,歲次癸亥,正月初九(前

1188年)享年八十歲,葬江蘇無錫縣東三十里的鴻山(亦說東皇山、梅里山)。泰伯與弟仲雍第二次逃讓國時,曾傳話說:「我已到勾吳(長江口),改從吳人斷髮文身之俗.已成刑餘之人,再無宗廟社稷之主「悲傷之極,壯烈之極,不知感動多少代中國人。聖人孔子讀到這一段歷史時,感動至極,拍案驚呼!「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泰伯的高風亮節感動了荊蠻,荊蠻從之,從而歸之者千餘人。於是,泰伯在長江口(三國東吳之地)重建家園,國號叫勾吳,在今江蘇無錫市東南梅里(原名梅里村,解放后改梅里鄉,現改梅村鎮)。泰伯卒,葬無錫縣東三十里的鴻山(叫東皇山,也稱梅里山);其廬墓是今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墓用青色大理石砌成,高二米余,直徑三米多,墓頂填黃土,常年綠草如茵,墓前矗立著兩根高大雄偉華表,華表上刻著雄獅。墓前是l818年建的享堂,供祭祀用,享堂門旁石上聯為:

誌異征誅三讓兩家天下;

功同開闢一撲萬古江南。

相傳太伯去世后,吳人無不悲慟欲絕,哭聲震天。泰伯生前最喜種麻,於是大家各采一束麻系腰帶,表達對泰伯的敬仰懷念和哀悼。太伯故居(梅里)改為「為泰伯廟」,后改為「至德寺」「至德名邦99。唐人陸龜蒙曾有《和太伯廟》一詩頌文:「故國城荒德未荒,年年椒尊獻中堂。邇來父子爭天下,不信人間有讓王。"

仲雍字熟哉。生殷武丁四十四年,隨兄奔荊蠻,娶伏氏,生子季簡,殞葬吳國附近虞山上(今江蘇常熟)兄泰伯去世,無子,弟仲雍立。在位五年卒殷辛乙二年享壽92歲。仲雍墓前原有三道石牌坊,第一道牌坊是清乾隆間建立,上書「敕建先賢仲雍墓門。"第二道牌坊正面是江南督學使曹秀先題:「南國恭友。」其聯是:「一時遜國難為弟,千載名山還屬虞。」墓上有四塊牌,正中間一塊是明代江南巡御使路正飛題:「商逸民虞仲周公墓。"卒,子季簡立。

第二十六世

季簡 太伯嗣子,生殷周祖甲十五年,在位三十一年。 丰神秀爽,氣度宏遠。人多德之,娶伯氏,生子叔達。

第二十七世

叔達 生殷周庚丁十三年,在位十八年。天性孝友,博

學古今,與士大夫接談,宜宜不出,娶肖氏,生二子:周章,虞仲。

第二十八世

周章生殷帝乙廿二年。武王克商,求泰伯、仲雍之後,得周章。加周章於吳,正式稱君,以嗣泰伯之祀。在位二十二年。娶孫氏,生子熊遂。

第二十九世

熊遂 娶鄢氏,生商紂廿二年,在位四十八年生子柯相。

第三十世

柯相 生於周成王癸巳,為吳王第六世。在位三十三年。先,分治柯山(常州),世居濟陽(今江蘇常州市內亦說今山東濟陽境內)崇德鄉節孝里。仕周共王為大夫,周共王會諸侯於柯山,指山為姓,郡授濟陽,故相為柯氏得姓始祖。娶軒轅氏,生子疆九夷(亦曰生子淑)註:成王在位三十七年這期間只有己巳年,恐癸巳年之誤。

第三十一世

疆九夷 生周康王壬戌年,為吳王第七世,在位五十一年。娶楊氏,生子余橋疑吾。(亦日景祥景福)仕周孝王為上大夫。

第三十二世

佘橋疑吾 生周昭王己未,為吳王第八世,在位三十八年,余橋疑吾(亦曰景祥、景福)。景祥(亦日景福)生而異相絕人,兒啼聲徹鄉里,長而威猛過人。生於周孝王年壬子(公元前894年丁卯)十月初九曰卯時。相周夷王為中郎將,同虢公伐太原之至俞泉,獲馬千餘匹。娶西氏,生二子:一曰:伯廬(為吳氏)二曰柯盧(亦曰諒)。

柯盧,生周穆王丙申,襲封吳伯,為吳王第九世,在位59

年。為了紀念曾祖父柯相會諸侯柯山之盛典,確定本氏家族后

裔為柯姓,尊柯相為得姓始祖。盧公後裔為紀念「盧公確定本氏宗族為柯姓「這英明決策,亦尊柯盧公為柯姓定姓始祖。

第二節柯氏受姓后至唐朝世系

第一世

柯盧 (亦日諒)柯盧公為紀念曾祖父柯相公佐周共王(亦說周共王)會諸侯於柯山(有說常州濟陽),或說[山東青州(濟陽)柯山]之盛典,確定本氏家族為柯姓,並尊柯相公為得姓始祖。盧公後裔為紀念「盧公確定本氏家族為柯姓」這一英明決策,亦尊柯盧公為柯姓定姓始祖。今江蘇錫山市梅里鎮泰伯廟文保所歷史資料研究室研究員吳偉勛先生為《柯氏志》題詞是:「至德一家。"至德堂供奉了十二姓始祖。其中柯姓始祖柯盧公塑像攝影相片即世界至德堂提供。盧公生子能。

第二世

能公 字相卿,仕周宣王,為獫狁戌主。生三子,文光、 文輝、文耀。

第三世

文光 仕周司馬。

文輝 仕周平王為太保。幽王為犬戎所殺,其地近戎狄,

不可居,相王遷洛邑。居洛邑之西,不逾年終。生子 良佐(亦日裕)。……………..

第四十八世

有忠 梁簡文帝太清丁卯(公元547年)官司農卿。文帝元年大寶庚午(550年),遷度支尚書,三月而卒。生子紹。

第四十九世

紹公 生子二:常、琰(儼)。

第五十世

常公 (亦日琰)官隋昌化縣(公元960年入監安縣) 縣令。生五子:溫、良、恭、儉、讓。

第五十一世

良公 任武康主薄。(亦曰生文光)

恭公 以文學進,唐貞觀壬辰(公元633年)宮御史大 夫。與黃門侍郎王硅相善,尋遷太常卿。生子文光。

讓公 以賢德進,唐房玄齡薦之,官中書令。

第五十二世

文光公 文光生子 茂先。

第五十三世

茂先 生子暢。武周久視狀元。(亦曰唐間中狀元)

第五十四世

暢公 生三子:克達、克榮、克芳。

唐•柯克榮公像、簡歷、讚詞

柯克榮,為唐玄宗時大隱士,生二子:長子,衡衍,為鄂、

贛、川、陝、雲、貴等省之祖;次子,益遜,為閩、浙、蘇省

之祖。

第五十五世

柯克榮 生二子衡衍,益遜。為長江南北柯氏各大支派始遷之祖。

第五十六世

衡衍 唐德宗官金吾將軍生子 高。

益遜 唐德宗時為兗州典簽,生子炫明。

第五十七世

高公 生四子:梁、拱、柱、材。

炫明 生子 則遷。

第五十八世

梁公 仕唐懿宗成通中,官大名清河令,遷饒州判官,居饒州之城西酒坊,監陶得之浮梁景德鎮葬仁東山寺左。生六子:智、仁、聖、義、中、和。

拱公 為壽陽令。

柱公 為驍騎將軍。

材公 仕唐大中為大中夫。

則遷 生子柯亮,字延熙(玄之)

第五十九世

智公 梁公長子 字有智,遷鄱陽吳沖陳村。

仁公 字懋仁,遷樂平山前,生子旦。

聖公 字希聖,居婺源槎溪。娶古闡州通判江崇德之長女,字妙貞,生二子:從春、從陽。

…………………………………(略)

第六十二世

材公 啟公長子 遷浙路。

成公 啟公次子 字德修,號樂源。仕唐穆宗和番侍奉官。因和蕃(821年)唐與吐番共建「長慶會盟碑」,「吐稱甥舅會盟碑」,碑文說唐與吐友好往來,和睦相處。盟文後蕃唐臣勒名記。有功,官封河南四十八州。后因奉旨漕運,遇漢葛之亂,黜歸里(梅里村)。唐僖宗時,公避黃巢之亂,由安徽旌德縣梅里村,遷洪州(南昌)九江,寓西窯,不堪立業,遷操石山下。唐光啟二年復遷興國柯樂源,(興國即今陽新縣)大泥坑立業,生手唐德宗元貞二十年甲申(804)十月十二日亥時歿於光化二年已.未(899)票元雨砑莉午(814)正月十五日辰時歿於天復年甲子(904)九月初九未時享年九十。夫妻合葬大泥塘,現有墓金線吊葫蘆之地,墓即今大泥坑。成公為吳、楚及川、陝、雲、貴、甘閩(莆田).等,廣大地區柯氏之始遷祖。生子滿公、平公。

豐公 遷淮南。

傲公 生子昂。

獻二 生子勉一。

獻三 生子勉二^

獻四 生子勉六。

碩昌 乃從柯山(福建古靈岩山),遷徙福建長樂昌仙岐鄉,為長樂縣始祖。

孟一 生二子:寶公、吉公。又傳;孟一公生三子:兆十、兆二、兆一。

第六十三世

滿公 成公長子四房(黃沙舊譜日十八公),樂源長、二、三、四、六等大房譜首均載滿公。生子懷裕。隨子入閩莆田,為莆田柯氏始祖。

平公 字揖遜,妣李氏,生一子穎。為江西樂源二世祖。

昂公 生子據德。據德生子孟常、仲常。常生三子:以仁 以義、以德。

勉一 生子璣,璣生晟祥。晟祥公守堯封祖居。

勉二 生子瑞,瑞生子禎祥。禎祥公徙居貴池棠溪。

勉六 生二子:琪、珠。琪生子瑞祥,徙居石埭斗玩: 珠生子氣祥,徙居貴池峽川。

寶公慶升,攜子慶升,求師莆田,於宋仁宗丁卯登進士第,為開莆一世。又湖北江西樂源南舜公雙(六房)譜首載:柯寶:號直方,福建興化府莆田縣人,以進士授大理寺太卿兼禮部侍郎。其侄萼(慶文)掘古松得石篆,乃寶記國祚綿遠之文。

吉公 生子慶文,並攜子就讀南安,於仁宗天聖甲子(公

元1024年)登進士,為開泉一世。

|

江西樂源柯成公支下祖人像、

簡歷、讚詞

柯成公,字德修,號樂源,江西省瑞昌市樂源鄉柯氏始遷一世祖。唐光啟二年(886)自安徽省旌德縣梅里村遷來樂源大泥坑。因地僻幽樂,山水勝美,欣然立業,自號柯樂源。生子二:長滿、次平。

贊 詞

柯公德修,功戴千秋。穆宗授職,四十八州。

唐末之亂,餓莩填溝。公懷惻隱,傾囊濟周。

遷徙樂源,燕冀貽謀。教子課孫,能紹箕裘。

子官唐室,孫封宋侯。嗣孫繁衍,吳尾楚頭。

嘉公乃德,載頌載謳。

——江西瑞昌:柯紹武 拜撰

成公立業大泥坑,發族嗣孫萬萬煙。

中外居民皆旺盛,文韜武略盡稱賢。

人間豪傑朝朝出,世代英雄代代添。

柯氏同胞齊立志,濟陽學子必爭先。

清明時節濟陽魂,始祖陵園千載輝。

懷頌軒轅功績永,孝思泥坑族興還。

偉名榮冠柯家姓,好德崇善賑災民。

承襲炎黃勵後代,學先聚祭成公墳。

----江西瑞昌•柯春芳 拜撰

柯昶,行四,字汝明,謚忠烈。南塘李景朝進士,官封殿

中侍史兼都押衙指揮史,封銀青光祿大夫。後事李煜,敕牒孝l、

左軍招討使,與胡則同守江州,義死江州。宋太祖趙匡胤憫之,

賜朝服金首,追贈金紫光祿大夫,葬柯樂源橋棚燕竹窩。宋相

國呂公著.歐陽修•大學士竇儀撰文記其事並頌之。娶何氏,

雄子祖、白。

贊 詞

一、

時節清明悼昶公,墓前酹酒憶英雄。

九龍山霧吐青氣,一燭風光照碧空。

筆架銀毫書史冊,池儲翰墨溢春風。

百花齊放獻忠烈,千古流芳裕后隆。

狂瀾欲挽因江州,四面重圍攻不休。

虎穴鷹巢除亂寇,羊腸馬跡戰貔貅。

忠臣衛國載青史,烈士捐軀賜紫裘。

偉績豐功昭日月,英雄赫赫祀千秋。

----江西•柯愈順 拜撰

百戰沙場柯昶公,鴻猷偉略仰英雄。

一身壯氣安危局,千里奇兵搗敵宮。

人在南唐民愛戴,屍歸北宋眾推崇。

勛名萬載千秋頌,旌表忠貞典雅風。

一一湖北大冶.柯善闖 拜撰

贊 昶 公

事主忠良志不移,單槍匹馬能沖前。

糧空兵盡心何改,城破人亡死亦甜。

一一湖北陽新•柯大秋

昶 公 贊(二首)

(一)

危如累卵江州險,公昶募兵眾寡殊。

城破陣亡奔敗北,鐵騎圍困逼荒隅。

羊腸斷頸自刀刎,染血碧天鬼魔呼。

忠烈高風千古載,遺徽景仰賜璣珠。

(二)

青史千秋昭日月,忠魂熱血灑江州;

一朝英烈垂彪炳,萬代美名百世流。

一一江西瑞昌:柯亨佑

贊 詞

功高德著代相傳,梅里樂源一脈連。

瑞鵲遺風留鐵冶,蓬壺真宰起莆田。

關前喋血垂千古,馬後江南艷九天。

列祖靈光昭萬世,經文緯武譜新篇。

一一湖北大冶•柯善闖拜撰

第二章 江西樂源柯成公支下世系

第一世

成公行二,字德修,號樂源。世居江南宣州寧國府贏德縣梅里村(今安徽省境內),仕唐穆宗和番侍官,因和番有功(建立唐番和盟碑),官封河南十八州。后因漢葛之亂,欽命督糧有失,黜歸里。時宣州連年饑饉,又遭黃巢(黃巢農民起軍)擾亂,流民餓莩,號苦遍野。公散家財。者給食,行者給糧,傾囊周濟,家資漸薄。及僖貞時,公見烽煙不熄,留長子滿在京任職,次子平孫穎,離旌德縣梅里村至江州(九江)窯,不堪立業,遂遷洪州操石山下,又不堪雋僖宗光啟二年,四月八日,復由建昌武寧、跡山、經羊腸山、行至大泥坑,見山奇水秀然立業,故自號曰樂源。躬耕數年,復至巨又值飢荒,公沿途拯濟,救活數千人。眾以

呼之。積而能散,其克昌厥後,宜矣。公生宗嘗元二十年甲申(804)十月十二日亥時,光化二年已未(899)八月十五日午時,享牟有五,歿葬柯樂源大泥坑,子山午兼壬丙惰碑。妣王氏,贈淑人生於憲宗元和九年甲午正月十五日辰時歿於天復四年甲子(904)九月初九未時享年九十,與夫同葬。生二子,長日滿,居京師,后隨其子入閩,居莆田。次子平,落業於柯樂源大泥坑,遂衍昶公等裔孫。支分吳楚(長、

二、三、四)大房,辛巳吳楚(2001)建成公陵園,以彰祖德。

第一節 滿公支下

(福建莆田及大冶忠公)世系

第二世

滿公行一,(又名闕,亦日行十八,又號十八公)滿么生於唐文宗大和元年丁未(827)八月十五日辰剛歿於後梁開平元年丁卯(907)七月十三日亥時享年八十,黃氏生於大和四年庚戌(830)八月十五日寅時歿於後梁乾化二年(912)正月十五日亥時,享年八十有二。后隨子懷裕筮仕入閩,居莆田縣,遂衍海潮公(青公)一支。有隆祖,管亦同居柯樂源黃沙坑等庄。生子懷裕。

第三世

懷裕 字士曹,宋建隆二年以明經登進士,宋開寶后仕閩,遂建家於興化之莆田縣,平海衛白石社。公生於開運二年乙未(945)二月初二日午時,歿於天僖辛酉年(1021)十一月十三日酉時,妣陳氏,生於天福元年(942)壬寅二月初二日卯時,歿於乾興元年壬戌(1022)八月初二日戌時,生十子:榮、盛、繁、華、喬、聳、瑞、奇、秀、荏。除次子盛為大冶桃花庄忠公祖外,俱居莆田。裔孫遷海外,經查考失。

第四世

盛公 行廿四,公生於應歷十五乙丑(965)九月初十卯時,歿於大庚三年庚申(1080)八月十五日戌時,為司戶參軍,娶周氏,生於乾德四年丙寅(966)三月初三日寅時,歿於大康五年壬戌(1082) 六月初六日酉時,生四子:殊乙、殊冕、殊丙、殊涉。公妣俱歿葬莆田縣。

第五世

殊乙 字仲干,娶張氏,生子伯玉。

殊冕 生子伯富、伯宏、伯宜、伯泰。

殊丙 生子伯卿、伯喜。

殊涉 公生於景佑四年丁丑(1017),二月二十四卯時歿於天慶二年壬辰(1112)三月初五日酉時,夫婦俱葬莆田,生一子:青(海潮公),妣王氏生於雍熙四年丁亥(987)四月十五日卯時,歿於元佑九年(1094)十月十二日戌時。

第六世

伯玉 殊乙之子 字時價,始修閩譜,娶聞氏,生子章。

青公 殊涉之子 字恆白,號海潮,生於北宋仁宗甲子天禧四年七月十五,以武進士鎮福建平海衛。潛自修持卒於哲宗元佑庚午年(1090),三月三日,無病而逝。寓號落壺真宰。衛民思其恩威,立祠奉祀。妣林氏生於天聖四年丙寅(1026)七月初七子時,歿於天聖四年甲午(1114)八月初七日申時,生三子:述、泰、履。

第七世

章公 伯字廷文,娶陸氏,生二子:隆祖、孝先。

述公字仲常,青公長子,於宋寶元已卯治平四年,許世安榜進士,任漳州通叛。救飢得民,有異鵲棲其廳。出入,鵲迎之,咸以為德化所至。蘇軾公賦異鵲詩頌之。顏其廳日異鵲堂。公生於慶曆七年丁亥(1047)正月初一辰時,歿於建炎四年庚戊(1130)十二月初三亥時。妣王氏,生於慶曆八年戊子(1048)二月十五日子時,歿於南宋紹興二年壬子(1132)七月十五日亥時,生子元倡。

泰公 青公次子 生一子:輯。

履公 青公三子 生一子:俊民。

……………

第二十七世

明公公生於正統四年己未(1439)二月初十日卯時,歿於正德四年已己(1509)八月初八日未時,妣王氏,生於畫龍點睛統五年庚申(1400)七月初七日子時,歿於統五年庚午(1510)八月丑時,生朝公。

第二十八世

朝公 公生於順天三年已卯(1 459)正月十一日辰時,歿於嘉靖八年已丑(1 529)十二月初二日未時,妣李氏生天順二年戊寅(1458)正月初三辰時,歿於嘉靖七年戊子(1 528)七月安七日未時。生三子:龍仁、忠、彥。

忠 公 史 考

忠公,號葵軒(一四六五一一五二七年)。原籍福建興化府莆田縣平海衛白石社(今福建省莆田市白石鎮)。遠祖成公二十九世孫也。據舊牒記載:明萬曆年問,忠公長兄龍仁公之子挺公明萬曆進士,在任湖廣巡按時曾寄書詢問忠公一脈後嗣。爾後,挺公在赴任南京學政時停舟大冶湖岸,下牒約見忠公後嗣云:忠公與挺公皆同祖懷裕公。「不得以異居者為疏,要以側近者為親也」特揭示之。清乾隆壬寅歲以瑾公為首第十四次編修啊氏大成宗譜時,見舊牒后同意忠公派下嗣孫參滲,統一派行。

忠公於明弘治年間(一四八八一一五零五年),明經進士,恩貢選江西湖口縣訓導,后升大冶縣教諭。忠公之弟彥公亦由閩入冶宦遊,遂儒學前構廬而居。二公遐閑之餘,持杖游邑城西長蟹壠中咀山時,見寶地之靈氣,山地重疊,起起伏伏,九龍環繞,脈穿珠,宜奠基業也。爾後,二公又輕舟遊覽桃花咀,見山水相連,湖光蕩漾,輕舟泛過,魚躍游翔。東波亭中,桃花茶香。山地物華天寶,湖岸牧放漁耕,實乃寶地也。囑託後嗣子孫,此地宜建家立業,繁衍生息。忠公殘於公元1527年葬於長蟹瓏中咀山,一嶂脈源自錫野;九龍盤踞繞佳陵。

………忠公派下四十五世孫寶善頓首敬撰

忠公落業桃花庄今頌

一一江西瑞昌•柯紹武

日照大塘騰紫氣,風吹長岑柏森森。

桃花朵朵迎春笑,瑞鵲聲聲報喜音。

牛鼻孔湖藏寶貝,雞冠咀礦產黃金。

柯家代代多人傑,全仗忠公擇地靈。

忠 公 贊

一一湖北大冶•柯善闖

大明英傑吾忠公,落業桃花壯志雄。

閩地調遷升教諭,銅都就任樹遺風。

園湖畈內埋珠玉,長蟹壠中卧虎龍。

官宦朝朝遐邇頌,子孫代代福無窮。

第二十九世

龍仁 朝公長子 生子封喬 .

忠公 號葵軒,朝公次子生於明成化十四年戊戌(1478)年,歿於嘉靖三十七年戊午(1558),原籍福建省興化府蒲田縣平海衛白石社人,實懷裕公廿七世孫也。宏治年間,明經揀選江西湖口訓導,復升大冶教諭。嘗愛其山水秀麗,遂立志大冶城西之長蟹壠,后因大冶桃花咀風茶之秀麗,故遷桃花落業。妣生於成化十四年戊戌(1478)五月初五日午時,歿於嘉靖三十七年戊午(1558)七月十三亥時,葬長蟹壠中咀山午向有碑。娶陳氏,生於成化十三年丁酉(1477)十二月三十日辰時,歿於嘉靖三十八年(1559)正月初十日戌時,歿葬同夫塋。生子淮。續娶胡氏,合葬長蟹壠,一塋三冢,生子泮。

彥公 生子澄。

第三十世

封喬 龍仁之子 生子挺。(挺公為湖北巡按)

淮公 忠公長子 公生於明弘治十一年戊午(1 489)八月初二日戌時,歿於明萬曆六年戊寅(1578)三月初三日卯時,妣彭氏,生於明弘治十一年戊午(1498)二月十一目辛時,歿明萬曆六年戊寅

(1578)四月初七日酉時。生二子:應魁、應昌。

泮公 忠公長次子 生子應箕。

澄公 生子:應榮。

第二節平公支下(江西樂源)世系

第 二 世

平公 字益遜。公仕後唐明宗長興元年,於武宗會昌z

丑任兗州推官。拯水患,有德政,百姓皆心歌月

之。公生於敬宗寶曆乙巳年(825)三月初三日,

辰時歿於貞元三年丁丑(91 7)七月初三日未時,

享年九十有二,妣李氏封贈夫人生於敬宗寶曆Z

巳(825)七月初七日未時歿於貞元三年寶曆乙E

(91 7)九月初五日未時,享年九十有二。妣李氏

生一子:穎。公、妣合葬柯氏長坑,有碑。

第三世

差拿穎公 字秀卿,謚文定。生於武宗會昌辛酉年(841)

正月初二日申時,歿於明宗長興二年辛卯(931

-f--月初五日亥時,享年九十歲,妣生於武宗嚳

昌壬戌(842)八月初五日酉時,歿於清泰二辱

乙未(935)十二月初三日戌時享年九十有三。

仕唐朝,官至吏部尚書。時江南無事,公在曹錨

進賢退不肖為任。翕翕遂致仕告歸故里,葬柯牙

源長坑東邊林,甲庚兼卯酉向。妣張氏,葬大沃

坑大磊岩。生七子:靈、敏、德、昶、定、文、

簡。

蓮莩仁鑒 字一明#-I-一生於南宋高宗紹興二年壬子娶黃氏

生於四德陵勉秀和 公歿葬塘頭周宅后鳳凰

山喝飛鳳沖霄尾穴未向妣歿葬黃沙坑東庄鴨腩

『 坑口西北向

雯莩行悚,行--I-二居茶寮歿葬後山子孫遷居南昌府豐城縣人

丁蕃盛

孥仁闡 行十三居下庄

匹延I-范7-仁J寵 行十四居黃沙坑束莊子孫遷居荊州及安陵有頌德

守白皆以文章世

群仁旭 行十五遷居大冶

第十四世

昂T凹巴

羹摯德廣公失考。

褰摯德章 妣氏生子一:行義。夫婦俱歿葬未詳。

囊季德詞諱子彪字元義。

磚t日

襄掌德撰 妣氏生子一:行仁。

耋摯德謹 失考。

耋掌德詩行八遷池州立業。

仁-長-鑒7-德陵 字上高行十三生於南宋高宗紹與二十三年癸酉啟

大店為雙圳派反雲山派始基之祖娶劉氏生子三勃

珉惠公歿葬大店屋後山未向有碑妣歿葬高明灣

簇摹德勉 字上黽行十九居黃沙坑娶吳氏生子二捷二五公妣僧

:合

—— 一—薇莉麗萬一磊歪藪石歪叉玻仁生子三長居中居滅

場次又中三彪中居大泥坑宣義生子正中正中生子

二震遠彥遠震遠居建坪沖彥遷居黃沙坑另修有譜

曼輩德秀 字上清行二十居下磨新屋下贅下磨陳氏生子一改

姓陳

岳莩德和 娶氏裔遷黃罔令武昌九十里長港柯氏以公為始祖

其武昌柯家林大冶樊湖北鈈山暖水嘴達子林高家

溝梁子湖前灘皆公之裔葆尊籍與德勉公支下共修

有譜公歿葬黃砂坑示庄宅

柯文宏,字熙春。時遼主天祚舉兵臨江淮,太尉劉光世奉旨召民間義勇。公同弟安往投麾下,-9遼兵屢戰有功。太尉上奏其事,宋主敕封鎮國大將軍。后衣錦還鄉,克終天年。生於宋哲紹聖四年丁丑(1097)五月十五日辰時歿於乾道八年壬辰(11 72)七月十二日酉時享年七十有五妣彭氏夫人生於元符二年庚辰(11 00)二月十五日辰時歿於淳熙八年辛丑(1 181)七月十一日亥時享年八十有一。娶彭氏,生四子:安明、禮、雪、尚。

柯文宏,字熙春。時遼主天祚舉兵臨江淮,太尉劉光世奉

p日-,召民間義勇。公同弟安往投麾下,與遼兵屢戰有功。太尉上

奏其事,宋主敕封鎮國大將軍。后衣錦還鄉,克終天年。生於

宋哲紹聖四年丁丑(1 097)五月十五日辰時歿於乾道八年壬辰

(1 1 72)七月十二日酉時享年七十有五妣彭氏夫人生於元符二

年庚辰(1 i 00).-}1十五日辰時歿於淳熙八年辛丑(1 1 81)

七月十一日亥時享年八十有一。娶彭氏,生四子:安明、禮、

雖、尚。

贊 詞

吾祖文宏,秉性耿忠。

抗遼衛國,陷陣衝鋒。

鎮國大將,宋主敕封。

衣錦歸里,史載其功。

鄉鄰共贊,民族英雄。

一一江西瑞昌柯紹武拜撰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