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造骨科手術機器人主刀手術,醫生一旁「悠閑」監督

1月3日上午,42歲的王先生在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骨科接受了手術。與以往不同的是,在手術醫生團隊里,一位靈活的「獨臂俠」忙忙碌碌,大顯身手。它叫「天璣」,是最新的第三代國產骨科手術機器人,是世界上唯一一個能夠開展四肢、骨盆骨折以及脊柱全節段(頸椎、胸椎、腰椎、骶椎)手術的骨科機器人系統。

1月3日上午,「天璣」在安醫大一附院進行了「首秀」。42歲的王先生雙下肢麻木一年多了,近一個月來,左手也開始麻木,並且越來越嚴重。來到安醫大一附院脊柱外科檢查,診斷為頸胸椎后縱韌帶骨化症,頸脊髓與上胸段脊髓存在嚴重壓迫,需行頸椎和上胸段椎管減壓+椎弓根螺釘內固定融合術。經過評估討論,醫生決定派「天璣」「出馬」。圖為機器人「天璣」在手術。

Advertisements

手術時,先由手術團隊對患者進行三維影像掃描,將圖像同步傳輸至「天璣」后,利用其內置的計算機導航系統設計好手術「線路」,接著就該「天璣」大顯身手了。圖為醫護人員在給「天璣」安裝手術器械。

「天璣」「身材」纖細,機械臂可以多維度轉動。只見它「揮動」機械臂,將手術工具精確定位到「目的地」,鋪好「通道」。之後,「天璣」一路「前行」,直至插入患者身體內部,「檢查」定位準確無誤,「釘入」螺釘,由手術團隊做最終「掃尾」工作。圖為結束手術后的機器人「天璣」看起來很小。

僅半個小時,手術順利完成,比之前節約近一半的時間。手術創傷只有一個1厘米左右的小孔,出血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患者第二天就能下床活動,整個康復期只需要一周左右。而在以前,脊柱手術都是開放式的,出血量一般在2000毫升以上,住院兩三周才能康復。圖為機器人「天璣」結束任務后,醫護人員在給患者縫合。

Advertisements

「骨科機器人輔助手術好處多多。」安醫大一附院骨科主任申才良教授說,患者的軟組織損傷小、手術切口小、出血量少、安全性高,患者恢復快。減少了人工操作過程中可能造成的脊髓、血管損傷風險。不需要反覆透視來確定進釘位置,減少了70&以上的術中輻射,醫生與患者受到的輻射傷害大大降低,也降低了患者感染的風險。圖為機器人「天璣」手術全程影像監控。

對於上頸椎疾病、脊柱畸形、脊柱翻修、骨盆及髖臼等常規手術難以置釘的患者,以及一些因骨質疏鬆而不便進行多次進釘嘗試的患者極為有利。「天璣手術機器人對於骨質疏鬆的老年患者來說,非常好。」 圖為機器人「天璣」手術的器械很特別。

確切說,「天璣」是醫生的助手,輔助手術精準完成,它到底有啥「秘密武器」才能練就一身本領呢?安醫大一附院骨科主任申才良透露了兩個關鍵詞,「透視眼」、穩定「手」。骨科手術位置深、空間狹小且毗鄰重要神經和血管,尤其是脊柱和骨盆手術更是如此,擁有一雙「透視眼」、穩定「手」是骨科手術迫切所需的。而「天璣」正好符合這一要求。圖為機器人「天璣」完成手術后,醫護人員將它推到一邊。

「天璣」的光學跟蹤系統可以進行三維透視掃描,就好像一雙「透視眼」,能洞察骨骼每一個深處,並監測每一個手術環節。圖為手術過程中,醫護人員通過掃描監控手術效果。

同時,它還能實時跟蹤,這就如同開車有GPS導航一樣,在手術中實現精準定位,「螺釘適合的長度、寬度、進入骨骼的角度都能準確計算,精度可以達到0.8毫米。」而「天璣」的手——機械臂,採取6軸設計,擁有人力無可比擬的穩定性。圖為機器人「天璣」在手術。

據悉,這台價格1500萬元的「天璣」為骨科「獨家定製」,「是世界上唯一能夠開展脊柱全節段、骨盆及四肢骨科手術的骨科機器人系統。」申才良透露,更重要的是,如此「高精尖」的「天璣」是純粹的「中國造」。圖為患者結束手術后,被推出手術室。吳鵬偉 張薇 江雨/攝影 更多精彩故事,請關注「乙圖」(yi_photos),原創作品,未經授權,嚴禁任何形式轉載,侵權必究!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