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大蕭條:經濟過熱不是好事情

女人們徘徊在碼頭,一有腐爛的水果蔬菜扔出來,就跑上去同野狗爭奪,蔬菜從碼頭裝上車,她們就跟在後面跑,掉下什麼就撿什麼,然後趕回家給孩子充饑。這是《光榮與夢想》裡面記錄的1929年美國經濟危機的景象,這一年股市暴跌,價格下跌速度之快連股票行情自動顯示器都跟不上,短短的兩個星期就有300億美元財富消失,相當於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總開支。

隨後瘋狂擠兌、銀行倒閉、工廠關門、工人失業接踵而至,美國經濟生活秩序一片混亂,大街上隨處可見農場主、佃農、大學畢業生,甚至知名作家、銀行家等曾經的成功人士組成的流浪者,有人步行900英里只為找一份工作,有人到處放火,為的是有人能雇他當救火員。

到1932年,道瓊斯指數下跌了84%,市值損失超過 70%,至少13萬家企業倒閉,佔全國勞工總數1/4的人口失業。1929年第四季到1933年第一季,美國經濟連續14個季度負增長,累計下跌68.56%,相當於經濟水平倒退10年。

Advertisements

這場危機改變了無數人的命運,擊毀了美國當時對於經濟、金融、產業模式的所有認知,突然展露出來的滿目瘡痍的經濟沒落讓人們茫然無措,美國社會走上了動蕩甚至支離破碎的邊緣。

蒙頭狂奔的黃金十年

一戰之後美國成為最大債權國,大量財富源源不斷的流入,生產率也大幅提升,從1923年至1929年,年均增長4%。寬鬆的貨幣環境、經濟增長加上投機力量的不斷強大,助推股市放量增長,從75點一路飆升到363點。同時,貨幣也大量流向以房地產市場為代表的周期產業以及新興製造業,經濟一篇繁榮。

此時的物質是領先於精神發展的,第一次感受到金錢帶來的樂趣的人們,精神上並沒有做好如何處理這麼大一筆財富的準備,越來越多的人沉迷於物質享樂、投機,精神生活迷失,犯罪盛行,以至後來人們把20年代稱為精神上的「飢餓時代」。這也與危機剛爆發時,農業資本家和大農場主大量銷毀「過剩」的產品,用小麥和玉米替煤炭做燃料,把牛奶倒進密西西比河,以支撐農產品價格的行為形成了鮮明的呼應。

Advertisements

有趣的是,在1929年大危機來臨之後,面對物質生活的極度匱乏,很多人卻轉向開始尋求精神庇護,期間布吉伍吉流行,「米老鼠」和「唐老鴨」問世,圖書館成了流浪者的溫床,《讀者文摘》發行發行量擴大了30餘倍,硬漢海明威的小說暢銷……

隱藏的洶湧暗流

看似歌舞昇平,實則暗流涌動,和很多電影中的橋段類似,在時任美國總統胡佛高呼要「消滅貧困」的時候,美國經濟其實已經嚴重透支,供過於求帶來的產品過剩已經將美國經濟推向懸崖邊緣。下面主要從需求構成中消費、投資、進出口和政府購買四個方面分別看一下。

1、消費端:收入不平衡(頂端消費不足,低端沒有消費能力,中端逐步斷層)

當時工農業仍是產業主流,除了金融業以外的服務業處於邊緣,規模較小,因此工農業從業者的收入成為了衡量社會購買力的重要指標。

(1)政府奉行自由主義,產業內部呈現虹吸效應,逐步表現為大企業壟斷,中小企業倒閉。同時,壟斷後的大資本家擁有決定性的溢價能,工人不得不多工作,少拿工資。帶來的結果就是工業領域工人工資上升遠低於生產率,從1920年到1929年,工人每小時的工資只上升了2%,而工廠中工人的生產率卻猛增了55%。

(2)工業增長主要集中在一些新興工業部門,而採礦、造船等老工業部門表現為開工不足,紡織、皮革等行業還出現了減產危機,大批工人因此而失業。並且機器生產開始大量代替人工,造成工人失業增加。

(3)因為當時農業人口佔總人口的五分之一,因此農村貧窮是一個嚴重的問題。戰後美國農業始終沒有恢復,農民的實際收入也由於農產品價格的不斷下跌、租稅和生活費用的日益上升而不斷減少。20年代後期,隨著國外資本匱乏對於美國農產品進口也相應減少,進一步惡化了農產品的供需環境,1930年,每個農場工人的收入還不到非農場工人收入的30%。

(4)這一時期兼并之風盛行,社會財富越來越集中在少數人手中,全美最大的16家財閥控制了整個國家國民生產總值的53%,全國1/3的國民收入被占人口5%的最富有者佔有,導致收入增長速度遠大於支出增長速度,有效消費下降。另一方面,約60%的美國家庭的生活水平還掙扎在僅夠溫飽的每年2000美元水平上下。

2、進出口(出口下滑,進口受阻於關稅)

(1)20年代初,戰後國家重建導致美國出口持續增長,進口受制於關稅處於較低水平,通過國際貿易的凈出口每年大量財富流入美國。

(2)一戰後,美國成為最大債權國,每年收到大量財富,20年代上半夜美國主要通過國外投資和購買國外債券輸出財富,這樣,外國也才有錢從美國進行進口。

(3)但是長期外部投資是不可持續的,同時債務到期潮也逐步來臨,還款最終導致債務國資金減少,對美國進口能力減弱,甚至個別國家出現債務違約。最終引起美國出口下降,國際貿易低迷,債務違約增加金融系統風險。

3、投資(生產過剩,投資無利可圖)

(1)有效需求不足,加上生產率增長與信用擴張帶來的供給盲目增長,讓20年代後半段供需矛盾逐步顯現,工廠開工率連續走低,缺少擴大再生產動力,導致投資下降。

(2)在貨幣增發助推下,股市回報高企,實業產業回報率失去吸引力,投資失去吸引力。

(3)投資不足,讓生產部門員工失業,從而減少對於消費品購買,有效購買力不足讓消費部門員工繼續失業,消費品需求減少反過來又強化生產部門失業。

(4)財富日益集中,富人階層在消費有限,在投資機會不足,股市風險加大的情況下,最終選擇持幣,導致流通中貨幣減少。

4、政府購買(不合時宜的放任自由)

以胡佛為代表的政府,奉行自由主義經濟,缺少對於市場的必要干預,政府購買不足,在危機前期應對不足。

三、大危機襲來

1、股票市場作為經濟晴雨表,最先感應到潛在風險,迎來暴跌。

2、工廠和銀行業緊隨其後。

(1)經濟繁榮時,工廠通過信用向銀行貸款擴大生產,生產規模擴大再次強化信用貸款能力。而當購買力不足,供大於求時,資金無法迴流,再加上股市暴跌的影響,企業出現資金鏈斷裂,銀行違約增加。

(2)個人收入處於落後水平,在經濟繁榮景象之下,人們開始通過銀行貸款支持消費,但是長期難以維持,遭遇股市暴跌后,人們財富大幅蒸發,導致銀行違約增加。

(3)銀行不重視風控,盲目擴張信貸,最終隨著國際債務違約、工廠違約、個人違約增加,導致個別銀行倒閉。人們盲目擠兌,單獨運營的銀行個體缺少準備金儲備,進一步強化了銀行倒閉潮,引起更多企業倒閉,人們失業。

四、應對(羅斯福新政:給人們工作,給市場貨幣)

1、面向不同人群的救濟政策

(1)對工人:要求企業主制定「最低工資+最長工時」,保障工人長期持續的收入。

(2)對老人、殘疾人、兒童:建立社保體系,政府對弱勢群體進行資助。

(3)對農民:通過農業補貼,政府收購等方式扶持農業復甦。

(4)對失業者:前期財政救助快速解決人們生存糊口問題,後期通過「以工代賑」的方式,保障人們工作和尊嚴,並推出失業保障保險,作為長期機制。

2、重建金融秩序

(1)放棄金本位制,限制黃金出鏡,儲存黃金保證國際話語權

(2)增發貨幣,帶來四方面影響:

影響一:寬鬆貨幣刺激產業;影響二:通過頒發許可證,幫助符合要求的銀行重新開業,並為銀行注資;影響三:美元貶值,增加出口;影響四:富人財富貶值,平衡收入分配。

3、創建公平競爭的產業環境

要求企業制定生產計劃(規模、價格、銷售範圍),防止壟斷,鼓勵公平競爭鼓勵中小企業發展,同時平衡收入。

思考:

1、供給過剩是本次危機的重要原因,危機應對主要從需求側進行調整,是凱恩斯主義最為成功的實踐之一。

2、政府適當干預很重要,要防止壟斷,建立面向弱勢人群的基本社會保障。

3、銀行應關注風控,不能參與投機。

4、對於境外資金投資和債務的過多依賴,可能喪失經濟自主權。

5、以主要公司上市、投資人群龐大,擁有專業的研究機構為基礎,股市可以作為宏觀經濟發展的先行指標。

6、財富的集中會降低貨幣流通速度,即便在貨幣超發的背景下,也可能出現緊縮貨幣環境。

7、信用抵押風險敞口的增大,往往是銀行違約風險的主要導火索。

8、經濟過熱不是好事情。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