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病毒的始作俑者大曝光

1963年,Blumberg B和Alter H首次在澳大利亞土著人血液中發現了一種抗原性物質Aa,當時被稱為澳大利亞抗原,后改稱HBsAg,即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標誌著人類對乙肝病毒的發現。

半個多世紀的研究證明,乙肝病毒的確是乙型肝炎的罪魁禍首,是導致乙肝發生、發展、加重、惡變的根本原因,是慢性乙肝的始作俑者。

乙肝病毒感染人體后,如果身體免疫功能正常,那麼乙肝病毒會很快被清楚,乙肝在急性期就能治癒。而一旦乙肝病毒沒能及時清除,轉為慢性,就會長期潛伏在肝臟內,給機體健康帶來極大危害。

乙肝病毒侵入人體后,並不會直接引起肝細胞的損害,只是在肝細胞內吸收營養賴以生存,並在肝細胞內複製、繁殖。其複製病毒的「零部件」如表面抗原、e抗原釋放在肝細胞膜上,引起人體免疫系統對這些抗原物質產生免疫反應,這種反應造成肝細胞的損傷、壞死。免疫反應的強弱決定肝臟受損程度及臨床癥狀輕重。這場由病毒引發的免疫系統對肝細胞的戰爭,使大約25%患者的肝臟成為「戰火連綿的戰場」,肝臟的損傷由此加重。

Advertisements

據觀察,輕度慢性乙肝約65%肝臟纖維化;中、重度慢性乙肝則基本發生纖維化,其結果可形成肝硬化。

慢性乙肝患者如果不進行適當的規範化治療,每5年就會有12%-25%的慢性乙肝患者發展為肝硬化,有6%-15%的肝硬化患者演變成肝細胞癌,又有20%-23%的患者會發生肝衰竭,需要進行肝移植手術,這時進行治療,不僅治療難度大、療效差,而且費用昂貴,許多患者經濟上難以承受。而如果能不失時機地進行抗病毒等正規的系統治療后,就有可能有效阻止這一進程,減少或推遲肝硬化的產生。

因此,抑制乙肝病毒複製是防止乙肝發展的有效手段。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