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成癌症患者都需要放療來控制腫瘤,但過半患者仍然首選手術

「癌症治療有時候是這樣的結果:該做的做了,該花的錢花了,該長的腫瘤還長」。

這是解放軍總醫院放療科主任夏廷毅教授微博中的一句話。他說在「該」字前面加一個「不」字,這句話仍然成立。

我覺得甚妙。

前天,武漢市第五醫院腫瘤中心承辦的「2017湖北省精準放療大會」上,康靜波教授(海軍總醫院腫瘤診療中心主任)帶來一組數據:近年來腫瘤患者的五年生存率為54%,其中手術貢獻佔比為27%、放療貢獻為22%、化療為5%。

而九十年代這三個數據分別為:22%、18%、5%。

這說明,放療技術已經可以達到與手術相同的效果。尤其是對於肝、腎、肺、胰腺等實質器官,有些早期患者做放療甚至比手術效果還好。

但是,康靜波教授帶來的另一組數據卻讓人有些「沮喪」:2016年新發腫瘤病人429萬,比2012年增長30%,適合放療但首次選擇放療的患者不到20%。

Advertisements

這就是夏廷毅教授說的,很多患者不該做的做了,不該花的錢花了,不該長的腫瘤還長。

「70%的病人都需要放療來控制和治療腫瘤,但超過一半的患者卻仍然首選手術。」這個比例是業內專家的共識。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就我的臨床經驗來說,還是因為患者對放療的誤解很深。

「醫生,放療是不是會殺死正常細胞。」這是我被患者問到最多的問題。前幾天有一個腹膜肉瘤患者來找我。這是一種比癌惡性程度更高的腫瘤,由於長在腹膜后,經常會與周圍的血管和腸道粘連,手術很難切乾淨,容易複發。

患者一個半月前做了手術。我問她為什麼手術后才來,她說擔心放療有副作用,但做完手術又怕癌細胞沒切乾淨。我給她做了詳細檢查后,建議她立即做放化療。術后1個半月-3個月是放療最佳時機,能減少複發;放療做完后再做3個療程的化療,能避免血液轉移。

Advertisements

我很能理解患者的擔心。我從1988年開始研究放療,最初放療的確是「寧可錯殺一千,絕不放過一個」,後遺症明顯。

以肝、肺、腦部腫瘤為例,傳統「粗放型」放療,患者在治療后發生放射性肺炎、肝炎、腦炎的比例高達30%。

但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從普通放療到大劑量立體放療,再到精準放療,如今的放療技術已經非常先進了。通過先進的設備和技術,使腫瘤得到高劑量的精確照射,在剿殺癌細胞的同時最大限度保護正常組織。

這是我用SBRT(大劑量,低分割,短分次)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臨床觀察↓

就如夏廷毅教授所說,手術治療好比「特種兵」,能幹凈利落地幹掉基地組織里的頭目,但可能漏掉分散在各地的潛伏「恐怖分子」;

而現代放療則好比「程式控制導彈」,只要設好參數,指哪兒打哪兒。

因此,放療醫生和外科、化療醫生精誠合作,對患者的個體情況綜合分析,才能第一時間為患者找到最適合的治療方法。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