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築災害治理新坐標——黨的十八大以來氣象防災減災和公共服務綜述

中國氣象報記者 孫楠

黨的十八大以來,氣象防災減災和公共服務前進的方向就是讓預警「槍響之後有行動」,讓氣象信息成為各級政府、相關部門以及每一位百姓離不開的保障。

這背後依靠的是不斷完善的氣象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是將氣象防災減災融入國家治理體系、融入各級黨委和政府工作部署,也是圍繞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開展的氣象服務技術攻堅,還是壯士斷腕般的氣象服務體制機制改革。

打得響的「發令槍」——氣象防災減災體系更加完善

儘管2003年「非典」后,政府痛定思痛,開始建設災害應急體系,但整個過程都是摸著石頭過河。2008年南方發生雨雪冰凍災害,這是應急體系建立初期的第一次大考。在那之後,氣象防災減災體系作為我國災害應急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開始在國家綜合防災減災行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2010年1月20日,國務院通過了《氣象災害防禦條例》,細化了有關部門在氣象災害應急工作中所要承擔的責任。同年,《國家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出台,要求有關部門按照相關預案,做好氣象災害應急防禦和保障工作。

Advertisements

自2008年第五次氣象服務工作會議后,我國已經構建起「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災害防禦機制和應急體系,但在北京2012年「7·21」暴雨中暴露了實際操作中的弊端——基層幹部將預警通告當成「例行常規」;公眾不明確預警之後該做些什麼;各部門行動還在等著行政干預。

這些問題正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氣象防災減災體系不斷完善的突破口。中國氣象局開始建立氣象災害預警服務部際聯絡員制度。氣象防災減災體系更加註重向偏遠農村延伸,全國2723個縣出台了氣象災害應急準備制度管理辦法,2712個縣出台實施了氣象災害應急專項預案,1537個縣將氣象工作納入地方「十三五」發展規劃,60%以上的鄉鎮(街道)將氣象災害防禦和公共氣象服務納入政府職責,氣象信息員達78.1萬名,村屯覆蓋率達99.7%。

Advertisements

案例更有說服力。2016年初,「超級寒潮」來襲,使82個市、縣氣象站跌破最低氣溫歷史極值,98%的國土面積最低氣溫達0℃以下。但早在1月22日「超級寒潮」自北向南影響我國前,整個社會就開始了「預熱」。

2016年1月18日,中國氣象局向國務院應急辦、相關部門領導和聯絡員提供了這次天氣過程的預報預警服務信息;19日,國務院應急辦印發通知,要求做好大範圍低溫雨雪冰凍天氣應對工作,農業部、民政部、交通運輸部、中國氣象局等部門緊急安排部署。相關地區事先準備好停課、交通管制等措施;一些蔬菜種植戶提前採取保溫措施;多地村委會還幫助百姓備足炭盆等取暖設備。寒潮應急井然有序,災損得到有效控制。

黨的十八大以來,氣象預警時效提前、準確率提高,發揮了「消息樹」「發令槍」作用;氣象部門建議政府啟動相應應急響應,並跟進啟動部門預案,起到「發令槍」作用;通過政府啟動應急響應,各部門根據自身預案要求聯合互動,將災害損失降到最低。

走向災害治理前端——國家預警信息發布規範權威統一

歷史的縱深,鑄就了戰略的高度。回望「十八大」,防災減災邁向了社會災害治理的更高層面。

當國家災害治理苦於缺乏規範權威統一、敢於打破部門藩籬的聲音時,國家預警信息發布中心應運而生,建成了全國上下貫通的氣象通信網路,實現了與相關部門的互聯互通,建立了具有一定規模的災害性天氣預警信息發布渠道。

2015年2月,國家預警信息發布中心獲中編辦正式批准成立,5月18日掛牌啟動;6月30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國家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運行管理辦法(試行)》,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隨即根據該辦法制定省級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管理辦法。自此,我國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進入了規範化階段。

2016年3月7日,國家森林防火指揮部通過國家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發布高森林火險紅色警報。這是氣象部門以外部委首次利用國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正式發布預警信息。

大鵬之動,非一羽之輕。不僅在國家層面,在省、市、縣級政府層面,藉助國家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平台,應急流程更順暢了。

2016年4月17日,暴雨襲擊浙江,泰順縣仕陽鎮塌方公路及周邊數個地質災害易發點的人員得到有序轉移,無一傷亡。這得益於當日16時20分,副鎮長徐衛健通過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平台收到暴雨黃色預警簡訊后打電話給鄉鎮各部門和各村啟動防範工作。此時,距縣氣象局發現強回波並開始做天氣預報的時間不到50分鐘。

在同年4月20日的暴雨過程中,通過水利部、國土資源部和中國氣象局的聯合,預警信息發布平台細化了可能發生災害的「部分地區」。21日14時,廣東肇慶市地質災害預警等級被評定為4級,即氣象因素致地質災害發生有一定風險。肇慶市氣象局周義昌通過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平台,很快將預警信息發送給縣、鄉鎮、村的信息員。「收到預警信息,我第一時間發送給各個種植養殖大戶。」白土鎮樂堂村信息員譚梅冰說。

廣東清遠市佛岡縣經濟損失數據的對比是很好的例證。2013年,在經歷了一場直接經濟損失達11.65億元的強降雨災害后,縣政府和氣象部門開始謀划建設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中心,並配套建設應急指揮中心,接入了應急、三防、氣象、公安、交通、國土、林業、紀檢監察等部門視頻會商系統和業務系統,還連接了鄉鎮(街道)應急管理綜合服務站。到2015年5月,佛岡再一次經歷了破紀錄的降雨,但應急流程發揮效益,當年直接經濟損失降低至1597萬元。

當前,國家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彙集了15個部門的71類預警信息,實現了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社會安全事件四類突發事件預警信息分級、分類、分區域、分受眾的精準發布。2016年以來,國家預警信息發布中心發布預警1.3億人次,公眾預警信息覆蓋率達到85%。預警信息從製作完成到發布的時間由10分鐘縮短至5分鐘至8分鐘,預警信息發布效率有效提高。

淬鍊高滿意度——氣象服務體制機制改革全面發軔

從面向政府的決策氣象服務,到面向行業的專業氣象服務,再到面對公眾的公共氣象服務,「十八大」以來,氣象部門沒有放過一處著力點。

2015年8月12日,天津港瑞海公司危險品倉庫發生特別重大火災爆炸。「決策氣象服務的要求不是『做好防範』,而是必須非常精確。如果下雨,在核心區救援的工作人員必須撤出;但若預報錯誤,雨沒下而讓他們撤出;救援進程受影響,傷亡可能增加。」在現場進行氣象保障服務的濱海新區氣象局副局長姚巍頂住壓力,每小時提供一次氣象預報,最終確保救援順利進行。從「9·3」閱兵、G20峰會等重大活動以及颱風「威馬遜」等破紀錄的氣象災害來看,重壓之下,氣象部門都憑藉預報精準的「金剛鑽」,做好了決策服務的「瓷器活」。

除此之外,氣象部門圍繞生態文明建設、氣候變化、交通安全、環境健康等領域,進行氣象服務技術攻關。氣象部門建立了氣候和氣候變化對生態環境質量影響評價指標體系、開展氣象災害對生態安全的預警業務試點、研發地方政府生態文明建設績效考核評價氣象條件貢獻率指標;發布72小時時效、逐3小時、空間解析度5千米的全國主要公路路網精細化氣象要素預報服務產品;環境預報模式延長至5天,精細化能見度預報實現2100站逐3小時10天客觀預報;開展了風、浪、天氣狀況、能見度、陣風等要素的空間解析度10千米、時間解析度12小時、預報時效120小時的海洋氣象格點化預報業務;開展山洪、地質災害、中小河流洪水、漬澇災害氣象風險預報。

為了守護百姓生命財產安全,氣象服務必須「好鋼用在刀刃上」。這要求氣象服務不僅要協助政府和相關部門「避害」,還需要幫助更多人「趨利」。

國際氣象服務舞台的震蕩以及我國服務和供給之間的矛盾,使氣象部門清楚地認識到,必須打破「畫地為牢」的傳統氣象服務格局。

2015年8月,BBC結束了與英國氣象局的合作關係;在我國,當年以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為重點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正式拉開大幕,更加堅定了氣象服務體制機制改革的腳步。

2016年,全國氣象部門共清理144類900種氣象服務「殭屍」產品,取而代之的是服務效率更高、技術研發力量更強,以及蓬勃發展的氣象服務產業。隨著《全面深化氣象服務體制改革》的出台,氣象服務逐漸引入市場機制,氣象服務供給能力不斷增強。

深圳市氣象局樂享氣象平台的建立,開放的是原本「躺著睡覺」的數據,獲得的卻是幾何級增長的個性化氣象服務。社會力量在其平台上開發了基於位置的實時陣風服務產品,讓城市高空作業、驢友戶外活動、花場和農業設施提前做好防範;通過氣象數據來解決什麼天氣釣魚最好的問題;針對嬰幼兒生活健康,將氣象數據與寶貝們衣、食、住、行相關聯,提供整套服務;提供學校所處地的分區預警。氣象服務已嵌入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公眾氣象服務滿意度連年走高。「這很不容易。面對人多嘴雜、眾口難調,能有這樣高的滿意度,確實是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汪洋副總理聽取中國氣象局工作彙報時這樣評價。而這就是為了百姓安康福祉的真實寫照。

(來源:中國氣象報社)

責任編輯:小雨

七天天氣預報看這裡!!!-----鏈接地址:http://3g.zgqxb.com.cn

運營人員: 魏宇波 MX008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