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能治口腔潰瘍的妙方,就是它!

口腔潰瘍又稱「口瘡」,是因不講衛生或飲食不當,還可能是因身體關係造成的舌尖或口腔黏膜產生髮炎、潰爛,而導致進食不暢所致。常見癥狀有,在口腔內唇、舌、頰粘膜、齒齦、硬齶等處出現白色或淡黃色大小不等的潰爛點,常伴有煩躁不安、身體消瘦、發熱等癥狀。患了口瘡,要注意口腔衛生,多喝水。

基礎治療;百會、神闕、足三里、太溪、太沖。

隨症加灸;患處腫痛,加灸后溪;心煩不眠,加灸三陰交;食欲不振,加灸脾俞。

灸百會穴

(定位取穴);該穴位於頭部,當前髮際正中直上5寸,或兩耳尖連線的中點處。

(功效);平肝熄風

(施灸方法);採用溫和灸,手執已點燃艾條一端對準施灸部位點燃艾條對準施灸部位,距離皮膚1.5-3厘米,以感到施灸處溫熱、舒適為度。

Advertisements

(施灸時間);每日灸1次,每次灸10-15分鐘。

灸神闕穴

(定位取穴);該穴位於腹中部,肚臍中央。

(功效);健運脾胃、溫陽固脫。

(施灸方法);採用溫和灸,手執已點燃艾條一端對準施灸部位點燃艾條對準施灸部位,距離皮膚1.5-3厘米,以感到施灸處溫熱、舒適為度。

(施灸時間);每日灸1次,每次灸10-15分鐘。

灸足三里穴

(定位取穴);該穴位於外膝眼下3寸,距脛骨前嵴1橫指,當脛骨前肌上。取穴時,由外膝眼向下量4橫指,在腓骨與脛骨之間,由脛骨旁量1橫指,該處即是。

(功效);調理脾胃、補中益氣。

(施灸方法);採用溫和灸取坐位,點燃艾條對準施灸部位,距離皮膚1.5-3厘米,以感到施灸處溫熱、舒適為度。

(施灸時間);每日灸1次,每次灸10-15分鐘。

Advertisements

灸太溪穴

(定位取穴);該穴位於足內側,內踝後方,當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

(功效);強壯強腰、滋陰益腎

(施灸方法);採用溫和灸,點燃艾條對準施灸部位,距離皮膚1.5-3厘米,以感到施灸處溫熱、舒適為度。

(施灸時間);每日灸1次,每次灸10-15分鐘。

灸太沖穴

(定位取穴);該穴位於足背側,當第一趾骨間隙的後方凹陷處。

(功效);平肝理血、清利下焦

(施灸方法);採用溫和灸,點燃艾條對準施灸部位,距離皮膚1.5-3厘米,以感到施灸處溫熱、舒適為度。

(施灸時間);每日灸1次,每次灸10-15分鐘。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