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茱萸湯的分析及臨床應用(內附劉渡舟老先生驗案)

導讀

《傷寒論》陽明病、少陰病、厥陰病篇均提到「吳茱萸湯主之」 ,有陽明病的「食谷欲嘔」,有少陰病的「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有厥陰病的「乾嘔,吐涎沫,頭痛」。

吳茱萸

《傷寒論》原文

243條「食谷欲嘔,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

309條「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

378條「乾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

方中吳茱萸辛苦而溫,暖肝胃,散陰寒,下氣降濁,為方中主葯;

生薑辛溫,溫胃化飲降逆止嘔,散寒理氣,輔佐吳茱萸散寒;

人蔘、大棗甘溫、甘平,養津液、養胃氣,補虛和中。

共奏溫中降逆,散寒止嘔之功,凡肝胃虛寒、濁陰上逆諸症,皆宜用之。

羅東逸曰:仲景救陽諸法,於少陰四逆湯必用姜附;通脈四逆湯倍加乾薑,其附子生用;附子湯又加生附至二枚。

Advertisements

所以然者,或壯微陽使之外達,或招飛陽使之內返,此皆少陰真陽失所,故以回陽為亟也,

至其治厥陰,則易以吳茱萸,病去前湯諸葯,獨用人蔘、姜、棗者,

蓋人身厥陰肝木雖為兩陰交盡,而一陽之真氣實起其中,此之生氣一虛,則三陰濁氣直逼中上,

不惟本經諸證悉俱,將陽明之健運失職,以至少陰之真陽浮露而吐利,厥逆煩躁欲死,食谷欲嘔,種種叢生矣。

吳茱萸得東方震氣,辛苦大熱,能達木郁,直入厥陰,降其盛陰之濁氣,使陰翳全消,用以為君。

人蔘秉沖和之氣,甘溫大補,能接天真,挽回性命,升其垂絕之生氣,令陽光普照,用以為臣。

佐姜、棗和胃而行四末。

斯則震坤合德,土木不害,一陽之妙用成,而三焦之間無非生生之氣矣。諸證有不退者乎?

蓋仲景之法,於少陰則重固元陽,於厥陰則重護生氣。

Advertisements

劉渡舟醫案

胃脘疼痛案一

劉某,男,32歲。有十二指腸潰瘍病史,現今右上腹疼痛,每於夜間發作,伴寒戰,嘔吐酸水,大便反干,舌苔水滑,脈沉弦而緩。

吳茱萸12克 生薑15克 党參9克 大棗12枚 當歸15克

服藥一劑。疼痛緩而吐酸減,又加香附、高良姜各6克,三劑后疼痛止。

胃脘疼痛案二

某女,32歲。主訴胃脘疼痛,多吐涎水而心煩。

舌質淡嫩,苔水滑脈弦無力。初以為胃中有寒而心陽不足,投以桂枝甘草湯加木香、砂仁,無效。再詢其證,有煩躁夜甚,涌吐清涎綿綿不絕,且頭額作痛,辨為肝胃虛寒挾飲。

吳茱萸9克 生薑15克 党參12克 大棗12枚

服三劑后諸症皆消。

嘔吐案

周某,男,27歲。患慢性腎炎而住院治療,症見:噁心嘔吐,犯逆酸水,至夜間則發生寒戰,全身戰慄如虐,其人面色黧黑,舌質淡嫩,苔薄白而潤,脈弦緩無力。

吳茱萸12克 生薑15克 党參9克 大棗12枚

共服藥五劑,嘔吐與寒戰皆止。唯腎炎化驗仍有蛋白。

呃逆案

姜某,女,39歲。患呃逆,連聲不斷,聲低無力。而且心下逆滿,時時氣竄作痛,納呆,神疲乏力,面色萎黃。舌苔白潤,脈弦無力。此屬胃氣虛弱,中焦運化無權,肝氣挾寒飲沖逆所致。

吳茱萸9克 生薑15克 党參15克 大棗12枚 茯苓9克 桂枝9克 炙甘草9克 陳皮15克

服藥二劑,小便甚利,胃中覺寬,呃逆止而飲食增進。

脘脅脹滿案

丁某,男,53歲。胃脘及胸脅脹滿,進食后更甚,以致飲食日減,四肢乏力。舌質淡苔白而滑,脈弦緩無力。此乃厥陰肝經之水寒上犯胸陽,氣閉為脹,必口中多涎。

吳茱萸12克 生薑15克 党參9克 大棗7枚 桂枝6克 厚朴12克

服一劑則脹滿減,胸脅頓覺舒暢。上方內增加吳茱萸至15克,加半夏、茯苓滌飲和中,共服八劑而愈。

腹包游移案

楊某,女,42歲。所訴之證甚奇,每天將拂曉時,小腹部隆起一軟包如雞蛋大小,從下往上游移,抵胃脘則嘔吐苦水黃涎,伴頭目眩暈。每次發作月2小時左右,然後自動消失,舌苔白而水滑,脈沉弦。此屬厥陰寒氣挾飲而上沖於胃,以致胃寒氣逆。治當暖肝溫胃平沖降逆。

吳茱萸9克 生薑15克 党參6克 大棗7枚 桂枝9克 茯苓12克 白朮6克 炙甘草6克 川椒炭6克 半夏9克 川楝9克 黃連2克

共服六劑而愈。

腹痛案

閆某,男,37歲。有十二指腸潰瘍病史,每夜子時,先左下腹發脹疼痛,繼而嘔吐酸水,伴寒戰,頭目眩暈。夜復一夜,很有規律。舌質淡嫩,苔白潤,脈弦緩無力。

吳茱萸12克 生薑12克 党參9克 大棗12枚 當歸12克

服一劑即效,連服十六劑而愈。

頭痛案

陳某,男,49歲。症見:頭痛以巔頂為甚,伴眩暈,口中多涎,寐差,面色黧黑,舌苔水滑,脈弦遲無力。此厥陰水寒循經上犯清陽所致。

吳茱萸15克 生薑15克 党參9克 大棗12枚

服藥二劑,頭痛止而寐仍不佳,改用歸脾湯三劑而安。

【醫案解說】

吳茱萸湯在《傷寒論》中共有三處。

一是「食谷欲嘔,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

二是「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

三是「乾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

《金匱要略》中尚有「嘔而胸滿者,茱萸湯主之」之文。

涉及陽明、少陰、厥陰三經病變,但從其方證分析,以肝胃虛寒而氣逆為其病機特點。

吳茱萸氣辛而味苦,氣味俱厚而能降,為厥陰寒邪上逆之專葯,治嘔吐頭痛最佳;佐以生薑之辛散,溫胃而散飲;合參、棗甘溫補中,益氣以扶虛。

全方具有溫暖肝胃,散飲降逆之特點。

從所治各個案例來看,在辨證上均有反映其病機特點的共性,

即嘔惡吐酸水或多涎,舌淡嫩,苔白潤或水滑;脈弦或緩或遲而無力。

臨床上治療嘔吐,胃痛,頭痛,呃逆,脅脘脹滿等病症,凡具備上述辨證共性者,用吳茱萸湯主治,每獲良效。

在臨證時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特點是:

本證往往在夜半子時發作為甚,且伴有寒戰。

這是因為夜半陰氣盛極,寒邪得陰氣之助而肆虐;

同時,陽氣生於夜半,陽氣生則與陰寒交爭,所以證候加劇而有寒戰。

對此仲景書中雖然沒有明言,但實際上已有所指,《傷寒論》說:「厥陰病欲解時,從丑至卯上」

說明了厥陰氣旺之時,必然能與邪氣抗爭。

吳茱萸為三類有毒藥物,一般用量在3~6克,但在本方中劑量宜大,可用至9~15克。

一方面劑量不大不足以溫降厥陰寒邪,

另一方面生薑、大棗又能監製並緩解其毒性。

吳茱萸湯有多種加味方法,

加當歸是最常用的一種。當歸性溫而潤,為肝經血分之葯,加入本方中寓有氣血兼治,溫寒而不耗血之妙。

其他如胃脘痛甚者加良姜、香附;

胸脅脹滿甚者加厚朴、半夏;

氣竄氣逆合苓桂棗甘湯;

頭目眩暈,心下逆滿者合苓桂術甘湯等。

所加諸法,亦均與本方證的病機特點相符而又互相關聯。

小結

吳茱萸湯溫中降逆、散寒之嘔,可用於治療嘔吐,治虛寒,治胃脘疼痛,治嘔吐涎沫,治下利,中焦有寒證,以肝胃虛寒氣逆為其辨證特點,臨床上須準確辨證,靈活加減。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