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特輯 : 2017學誠法師新年寄語

寄語:息諸緣務 正聞熏習

學誠法師


《時空因緣弘》節選

學習佛法是一個需要長期熏習、漸漸凈罪集資、培福養慧的過程,佛法學修不能太著急,欲速則不達,太急了反而可能導致學不下去。

譬如坐宇宙飛船飛離地球,先要造好飛船,備足燃料,坐船人還要練就強壯體格,然後坐著飛船漸漸加速,當速度達到地球離心速度時,才能頓時超出大氣層,自在遨遊於太空。雖然飛船衝出大氣層是很快速的,但前面飛船的製造、燃料的準備和體格的鍛煉等等是需要較長時間的,乃至飛船的加速也需要一個時間過程。

世間事物的成就大都需要一個時間過程,如莊稼的生長需要光合作用,時間要夠,莊稼才能成熟;礦物也是一樣,煤炭、石油都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能成為礦物。一個體育運動員,從小就開始練賽跑,可能練習了十幾年最後才能夠拿到一次冠軍。造器皿也是一樣,要去燒制一件瓷器,你雖然懂得原理,但需要時間精心準備,經過一定的製作程序,才能把它燒成。

Advertisements

學佛也同樣如此,不是懂得了道理就能馬上成就的。「一念頓超」也是需要足夠的福慧資糧和因緣條件的,先前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乃至多生多劫的熏修,漸漸才成為上根利器。善法就如同瓶中的甘露水一樣,需要一滴一滴不斷地累積,從第一滴到最後一滴,都是非常重要的,最終才會圓滿。

另一方面來說,通過不斷熏修,我們的福慧日積月累,由量變到質變,最終一定會成就。那種期望自己一下子就能有很大成就的想法往往會落空,甚至會揠苗助長,欲得反失。

另外,在長期的熏修當中,我們的進步往往不是一種直線上升的模式,而是曲線發展的,也就是有時低落,有時昂揚,反反覆復,在此過程中慢慢進步。

就像騎自行車一樣,我們一般不會總是騎在平直的路上,常常有上坡、有下坡、有平路。當然可能大部分是平路,也就像我們的學修生活,大部分時候平平常常、平平淡淡、平平凡凡。昂揚時不要停止學修,低落時不要放棄學修,不論順利還是挫折,都待之以平常心,平穩學修,才是真正功夫。

Advertisements

如何在平常當中修行呢?祖師講「生處能熟,熟處能生」。

「生處能熟」就是從陌生到熟悉的過程。比如對一件不會做的事情,我們努力去做,漸漸就熟練了。修行對於我們來講本來也是沒有經驗的,經過不斷熏習,慢慢熟悉了。

等到我們事情會做了,佛法也熟悉了,就又要「熟處能生」。這是什麼意思呢?就如同儒家講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就是對於每天接觸到的佛法,都要把它當成是第一次遇到的一樣,都是最新的。不能認為過去聽過的佛法,我已經知道了,不願意再聽了;也不能覺得在寺院里就是上殿、過堂、誦經、出坡、學習,每天都是這些,久了就沒有味道了。

其實隨眾就是一種很好的修行。比如說,寺院里規定幾點起床、幾點上殿、幾點過堂、幾點出坡、幾點上課,只要你照著去做,不遲到,不早退,與眾和合,身心安穩,就是成就持戒;你每天堅持這麼做,而且念茲在茲、全心全意做,就是成就定;你每樣都如理取捨、認認真真地做好了,就是成就慧。

隨眾的過程中,戒定慧的功德就都能夠得到成就。它看起來是很普通、很平常的,但要真正做得好也是很不容易的,這其實是一種很高的修行。單單以每天過堂來說,如果能做好隨眾食,就會有很大的利益。

其實佛法就如同陽光、雨露、空氣和水一樣,我們時刻不能離開。就像飲食滋養我們的色身一樣,佛法是滋養我們法身慧命的。我們一兩餐不吃飯還可以,七八天不吃,就活不下去了。

學修佛法也是一樣,半天一天不接觸還可以,兩三天不接觸就會出問題,長期不熏習,正念正知就會失去。佛法是對治煩惱的,天天跟佛法相應,跟吃飯穿衣一樣,煩惱自然就會減少,智慧慢慢就會開啟,就會漸漸走向解脫。

因此學修佛法時,要用一顆平常心去用功,「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就像跑馬拉松比賽,剛開始就沖得很猛的人往往沒有好成績,那些拿金牌的一開始可能是平平淡淡的,到後面的階段功夫就來了。

修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長時間的累積,要長長久久地走下去,才能有功夫、才能有大成就。

--摘法音》2008年5期 學誠法師文章《時空因緣弘》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