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路在何方?

幽門螺桿菌是公認的胃十二指腸潰瘍、慢性活動性胃炎、胃黏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瘤、胃癌等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但目前幽門螺桿菌對常用抗生素,如甲硝唑、克拉黴素、左氧氟沙星的耐葯率越來越高,導致標準三聯療法的有效性受到很大影響,本文盤點治療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其他途徑。

1 四聯療法

四聯療法通常聯合使用雷貝拉唑、枸緣酸鉍鉀、阿莫西林和呋喃唑酮,療程為1周,能有效促進潰瘍癒合,療程短,副作用少,治療費用合理,患者依從性良好,第四次全國幽門螺桿菌感染處理共識中推薦含鉍劑的四聯療法作為一線治療方案。

2 序貫療法

序貫療法療程為10 d,前5 d為誘導期,使用質子泵抑製劑(proton pump inhibitor,PPI)和阿莫西林,隨後5 d使用PPI、克拉黴素和甲硝唑。序貫療法服藥時間較長,患者的依從性較差,可能會降低其治療效果。

Advertisements

3 伴同療法

伴同療法療程為10 d,使用PPI、阿莫西林、克拉黴素以及甲硝唑,其治療效果與序貫療法類似,且伴同療法更加適用於克拉黴素和甲硝唑雙重耐葯菌株。伴同療法需同時服用3 種抗生素,不良反應發生率高,並且一旦治療失敗,將導致後續的抗生素選擇受限,因此伴同療法不宜作為初治方案。

4 混合療法

混合療法療程為14 d,前7 d使用PPI和阿莫西林,后7 d使用PPI、阿莫西林、克拉黴素以及甲硝唑。該療法中,阿莫西林的用藥時間長達14 d,不僅有利於降低細菌數,還可抑制對克拉黴素和甲硝唑的雙重耐葯的幽門螺旋桿菌。

5 高劑量療法

有研究顯示,使用加大劑量的PPI 可以提高根除率,不能耐受加大劑量的患者,可優先選用埃索美拉唑作為基礎用藥。

Advertisements

6 聯合使用益生菌

益生菌可能通過抑制炎性介質的產生、競爭黏附結合位點、抑制幽門螺桿菌定植、調節和平衡細胞因子水平等方面來提高幽門螺旋桿菌的根除率;此外,益生菌可明顯降低抗生素的不良反應,如腹痛、腹瀉、便秘等,進而提高患者依從性,綜合這些方面,聯合益生菌根除幽門螺桿菌已成為研究的熱點,使用時機、菌種選擇等很多問題仍有待進一步研究。

7 聯合使用胃黏膜保護劑

為減輕幽門螺桿菌造成的胃黏膜損傷,可聯合使用胃黏膜保護劑,常用的相關藥物包括替普瑞酮、瑞巴派特、依卡倍特鈉。

8 總結

理想的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治療方案,根除率應高於90%,避免耐葯株的產生,縮短療程,減少副作用,為減少耐葯株出現,除了可採用聯合用藥,還需嚴格掌握適應證,注意監測耐葯率,盡量減少復治,對於多次治療失敗的患者,建議間隔半年左右再次接受治療。此外,在進行治療的同時,還應考慮減少不良反應,提高患者依從性,以便更好的提高根除率。

(聲明:LinkLab原創編譯,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LinkLab CR-EDC 2.0

最符合醫生習慣的「一站式」醫學科研管理工具

官方網址:http://www.mdlinklab.com/

官方微信:LinkLab_VIP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