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虛幻境隱真史

原創 邏輯怪

紅樓第五回,寶玉夢遊到太虛幻境,甄士隱也曾經來過這裡。這個太虛幻境一看就不是真的,假到不能再假,但偏偏最最真實的歷史,卻正是隱藏在這裡。

這裡有金陵十二釵的判詞,有「千紅一哭」,有「萬艷同悲」,還有那「懷金悼玉」的「紅樓夢」十二支曲子。

判詞與「紅樓夢」曲都是非常抽象,概括性很強的,僅從文本而言,可以看到作者「草蛇灰線,伏延千里」的寫作手法。

根據小說中的暗示,主要人物的結局基本上從判詞都可以直接判斷了。

但紅樓其實是寫完了的,看到後面自然能知道結局,為什麼前面還要作這樣的伏筆呢?

這與作者的創作思路密切相關。

這個思路是:先將真實的歷史人物進行一個總結性的概括,即用判詞和紅樓夢曲來概括總結歷史人物,(這裡是真實的)

Advertisements

然後再用小說中虛構的人物以及人物結局來迎合對應這些判詞及紅樓夢曲。(這裡是虛構的)

比如那遠嫁的探春,其實只是為了對應這真實的「千里東風一夢遙」而設。

所以對紅樓的解讀,儘管小說中虛虛實實,真真假假,但判詞和紅樓夢曲卻是真實到一字不能修改的,完全能與歷史相對應。

所以,判詞並不是畫蛇添足,多此一舉,而是與小說完全不同的另一條線。

小說是虛,判詞是實;

小說有很多「假語存」,判詞全是「真史隱」。

除了太虛幻境的判詞與紅樓夢曲,小說中《葬花詞》、《芙蓉女兒誄》,以及諸多詩詞,也都是伏筆,這些伏筆有機融合,一歌二喉,表面看寫的是花草,是書中的人物,其實也都是歷史。

而小說的故事情節,總體是為了迎合判詞等伏筆而設,其中隱藏的歷史也很多,卻不見得完全真實。

Advertisements

《紅樓夢》80回后的文字遺失了,但其實這已經不再那麼重要了,因為丟失的是小說,留下的是歷史,前面伏筆足夠多,也完全可以推測出來。

筆者甚至認為,80回后的文字,根本就是作者故意丟棄的,只希望讀者細細口味前面的伏筆,看出太虛幻境隱藏的真史。

「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

——————————————————

草根說紅樓公眾平台,更多紅樓夢美文!

草根紅樓夢:caogenshuohonglou

關注就可以加入500人的每天討論群

一群管理 tulang1972

二群群主 yuanjun20100819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