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想象力,讀不了莊子《莊子·內篇·逍遙遊》

沒有想象力,讀不了莊子。

如果用孔子論語來對比,論語就是典型的說教和應試教育,莊子正好相反,一心行道,坐忘到見獨。

如果從學習認知的角度,讀孔子論語需要「背」,而讀莊子必須靠「悟」。

尼采說過,人的精神有「駱駝」,"獅子"和「嬰兒」三種境界,莊子天生就是後者,「嬰兒」。

帶著「蓬之心」永遠讀不了莊子,帶著孔子的仁德你也讀不了莊子。帶著尼採的「超人」或許還能品閱一二。如果尼采說「上帝死了」,而在莊子這裡,根本就沒有上帝,還有「死和活」的憂慮嗎?

莊子的境界、情懷、思想認知,至少2個尼采才能企及。所以,尼采只能算半個莊子。而莊子就是莊子。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

湯之問棘也是已:窮髮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魚焉,其廣數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為鯤。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雲,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雲氣,負青天,然後圖南,且適南冥也。

Advertisements

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適也?我騰躍而上,不過數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而彼且奚適也?"此小大之辯也。

【大閑|夏少】

大小的不同,境界不同。人類的肉體是相同的,但是內心和思想不同。你我是同類,但是你我有別。是不是真的有別呢?其實是沒有達到逍遙,所以才有別。達到逍遙,就沒有差別。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而宋榮子猶然笑之。且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斯已矣。彼其於世,未數數然也。雖然,猶有未樹也。

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彼於致福者,未數數然也。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Advertisements

【大閑|夏少】

就此一段,莊子非常明顯的與孔子分道揚鑣。什麼仕途啊、一官半職啊都是小池子里的小雀。在別人是極其重要甚至是一生追求,而在莊子這裡全部變成「小雀」。

在前面的幾段提到的「鯤鵬、大知、大年」等等,都是「猶有所待者也」。這些都達不到逍遙。

如果說,孔子有所待的是仁,而莊子完全放下,所謂「不起心不動念」,其實在莊子這裡,「仁」也不過是「小雀」。人總要依賴必要的物質方能生存這個是不容質疑的,而莊子直接拋棄物質,拋棄孔子的「克己復禮」,只追求逍遙——也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天道,即是終極的逍遙之源。一定要給一個具體的定論的話就是「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我們把「至、神、聖」三個字去掉,即「人無己,人無功,人無名」,放下名利,放下慾念即為「逍遙」。

就著尼採的「超人哲學」,而莊子提出了「至人、神人、聖人」,一個是西方哲學家,另一個是東方哲學家,但是卻提出了很相似的思想和觀點。關鍵是,莊子比尼采早很多很多年。千萬不要去糾結尼采是什麼西方個人主義,莊子是什麼自然主義,主客消融一元論等等。你要當學者和專家嗎?咱就是一介平民,修鍊自己的修為和內心,比啥都強和實在。

許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猶代子,吾將為名乎?名者,實之賓也,吾將為賓乎?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歸休乎君,予無所用天下為!庖人雖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大閑|夏少】

如果孔子在沙漠里找到了綠洲,那麼莊子在廣袤大地上找到了大海。至高無上的「天下」在莊子看了統統都是「小雀」。放下「名利權」。在莊子眼裡,沒有物質。還是那句話,一切皆是虛妄。

「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一個人房子再大不過只能睡一張床,吃得再好也不過一日三餐。

財富是屬於社會的,這是一個不容爭辯的事實。無論一個人、一個企業擁有多少財富,它都是社會的組成部分;無論誰擁有,誰支配,也不過是在社會中流動和再分配,並沒有使社會財富增加和減少。

連叔曰:"然,瞽者無以與乎文章之觀,聾者無以與乎鐘鼓之聲。豈唯形骸有聾盲哉?夫知亦有之。是其言也,猶時女也。之人也,之德也,將旁礴萬物以為一,世蘄乎亂,孰弊弊焉以天下為事!

【大閑|夏少】

莊子,放下一切世俗。我們是不是可以比較偏頗的這樣理解,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家治心;儒家入世,道家隱世,佛家出世。

「旁礴萬物以為一」將人的個體生命與天地萬物融為一體,當你在仁德世界,世俗物質社會疲憊不堪,甚至價值觀屢屢受挫的時候,尋求出路的時候,莊子打開了一扇窗。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憂其瓠落無所容?則夫子猶有蓬之心也夫!

【大閑|夏少】

有用或無用,是相對而言。尤其自己屢屢失敗,諸事不順的時候,人很容易絕望。就會對自己產生極度的悲觀,對事情產生怨言甚至走向反面。此時你翻遍孔子的論語,根本得不到答案。而莊子三個字解決問題「蓬之心」,遇到極大的困難,或人生一直不成功,不要只盯著關係、機會、背景等等這些因素,回到本源,審視自己的內心,有沒有被什麼遮蔽和堵塞。

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於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卧其下。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大閑|夏少】

有用與無用,又有什麼分別,就算真的無用,那又有什麼關係呢。「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這正是告訴我們道無處不在,當你「旁礴萬物以為一」的時候,你的視野,你看世界和問題的角度發生的變化,所看到的事物也開始不同。原來有用的,現在或許沒用,原來毫無價值的,現在又有了新的用處。

世界變了嗎?事物改變了嗎?沒用,而是我們自己改變了。我們的改變,是從「心」和「道」開始改變,而不是動動嘴皮子和簡單的行為來改變。

在讀完《論語》併發稿子17篇之後,現在開啟《莊子》的天馬行空世界。讀《論語》或許很壓抑,而讀《莊子》,開篇第一篇就感覺我們一直在追趕莊子,卻永遠趕不上,想象力是如此的貧乏。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