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味地黃丸原來是兒童葯

提到六味地黃丸,很多人腦海立馬浮現出這麼一副畫面。

六味地黃丸,原名地黃丸,為兒科鼻祖錢乙所創。是享譽中外的補腎名方,常用來治療腰膝酸軟、盜汗遺精等腎陰虛癥狀。

但很多人不了解的是,六味地黃丸最初是一款小兒葯,它出自宋代太醫錢乙的《小兒葯證直訣》,是由「腎氣丸」減去兩味葯而成。

然而,很多人都不知道,六味地黃丸剛開始是用來給小寶寶治病的!

傳說當時幼年太子得了失語證,眾太醫無法。出身民間的錢乙認為:牙不緊則口不語,故用此方補腎固齒,不久太子便痊癒了。許多太醫不服,前來「討教」:「按張仲景的《金匱要略》,腎氣丸應有八味葯,你這方子少了兩味,是忘了吧?」錢乙笑了笑說:「沒有忘。張仲景這方子是給大人用的,小孩子陽氣足,我認為可以減去桂枝、附子兩味助火的葯,免得孩子吃了太過燥熱而流鼻血。」眾醫聽了,頓時心生敬佩,「六味地黃丸」也得以流傳至今。

Advertisements

六味地黃丸由熟地黃、山藥、山茱萸、茯苓、澤瀉、牡丹皮組成,古時主治小兒腎陰不足所致的發育遲緩(如出牙遲、站立遲、行走遲),頭髮稀少枯黃,囟門久不閉合,筋骨痿軟,口燥咽干,手足心熱等症;后逐漸推廣成為治療腎陰虛證的必備良藥,並廣泛運用於腎陰虛體質人群的養生保健,從而成就其千古名方的美譽。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