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持公心,指摘時弊",諷刺之極則——《儒林外史》(一)

通過小說譏彈諷刺,自晉唐始,至明為盛。這類小說往往會創造一個卑猥陋劣的人物,其人往往極醜惡之能事,用以反襯正面人物的俊雅絕俗。但是這類小說往往用力過猛,以致不近人情,比如《鍾馗捉鬼傳》,將人比作群鬼,譏刺抨擊,魯迅先生稱其「詞意淺露,已同謾罵,所謂婉曲,實非所知」可見魯迅先生對這類作品是頗不屑的,認為不足以稱為諷刺。直至《儒林外史》的出現,魯迅先生才認為「說部中乃始有足稱諷刺之書」

魯迅先生對《儒林外史》是推崇備至的,如果說魯迅先生的小說精妙的結構和語言得益於《聊齋志異》的話,那他文風中的那種嬉笑怒罵皆成文章便很有《儒林外史》的影子。

《儒林外史》,顧名思義,講述的是士林中事,從底層的士子到宦門巨公,從市井無賴到江湖奇俠方方面面均有所涉及,可以看做是一幅描述清朝社會眾生百態的精彩畫卷。

Advertisements

《儒林外史》的結構很有特點,雖然是長篇小說,但是全書並沒有明確的主幹,發生的事件和涉及的人物同時出現,在引出下一段時間後人物也隨之散去,換來新一批的人物,你方唱罷我登場,魯迅先生稱其「如集諸碎錦,合為帖子,雖非巨幅,而時見珍異」

小說起自一個楔子,講的是著名的元末王冕的故事,從小放牛,自己畫荷花,成一方名手,后因耿介得罪縣主逃亡,后歸鄉遇朱元璋與之長談,最後終老鄉間。當然關於王冕的這些故事都是小說家言,並非史實。

接著正文始於薛家集,鄉里幾個頭面人物申祥甫、荀老爹、夏總甲想要給家裡孩子找個先生,於是找到了周進,這周進其實是比范進更慘的人物,六十歲尚未進學,也就是連秀才都不是,范進好歹已是秀才了。後來周進得朋友資助,暮年登第,中了進士,點了廣東學道(學道主管一省科舉),這周進後來就是發掘了范進的人。接著就是著名的范進中舉,到這裡前面的人物已經悉數退場,新一波的演員們上來了。

Advertisements

范進中舉之後,自然鹹魚翻身。(這裡稍微插一句,在當時舉人不僅僅是個功名,它象徵著一種地位,舉人遇縣官不必下跪,而且有權參與案件的審訊,且和縣令分庭抗禮,一個舉人可以對案件施以很大的影響,所以地位很高。像范進母親死後一個替她做佛事的和尚被拘了,范進一張帖子縣令就把人放了。因而范進中舉之後那些鄉紳都主動給他送東西,拉關係。)許多人給范進送田產、房屋,還有人主動投靠,請求庇蔭,一時家中富裕起來。結果范進母親喜極而逝,范進辦完母親的喪事,手裡又拘謹起來,於是和鄉紳張靜齋去打秋風,便引出了嚴貢生。

嚴貢生是那位大名鼎鼎的嚴監生的哥哥,同樣也是個無良的猥瑣小人。他的事暫且按下。且說張靜齋和范進去拜知縣湯奉,原來張靜齋屢次來打秋風,知縣不想見他,但是范進是他新中的門生,不得不見,所以便擺酒席接待了二人。這裡就有一段極有名的描寫:

「知縣安了席坐下,用的都是銀鑲杯箸。范進退前縮后的不舉杯箸,知縣不解其故。靜齋笑說:「世先生因尊制,想是不用這個杯箸。」知縣忙叫換去,換了一個磁杯,一雙象箸來。范進又不肯舉。靜齋道:「這個箸也不用。」隨即換了一雙白顏色竹子的來,方才罷了。知縣疑惑他居喪如此盡禮,倘或不用葷酒,卻是不曾備辦。後來看見他在燕窩碗里揀了一個大蝦元子送在嘴裡,方才放心」

《儒林外史》的第一部分先到這裡,敬請期待下回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