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爭議:它到底是不是一種疾病?

早在2013年,美國醫學會年會上就已經通過一項決議,承認肥胖是一種疾病。但,不同的學者看法也並不一樣,肥胖是否是一種疾病,在不少學者眼裡,還需要繼續斟酌!

肥胖為何會被定義為「疾病」?

AMA也並不是第一個將肥胖定義為疾病的醫學組織。早在1997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就在日內瓦召開首屆全球肥胖大會,明確指出「肥胖本身就是一種疾病」。隨後,WHO在其編寫的國際疾病分類中正式給予肥胖一個獨立的疾病編碼。將肥胖定義為一個疾病,主要是因為它完全滿足以上三個條件:

第一,肥胖確實導致多個身體正常功能受損,「包括控制食慾的機能失調、能量調節出現異常、內分泌失調(瘦素含量升高和胰島素抵抗)、不孕不育、脂肪因子信號調控失調、內皮功能異常、血壓升高、脂肪肝、血脂異常、脂肪組織炎症和全身性炎症」。

第二,肥胖具有特有的癥狀,「例如病人身體脂肪積累、關節疼痛、行動不便、睡眠呼吸暫停和自尊心受損等」。

第三,肥胖也與多個併發症直接相關,「其中包括二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部分癌症、骨質疏鬆症和多囊卵巢綜合征」。因此,肥胖完全符合疾病的三個基本條件,應該將其定義為一種「疾病」。

但是,AMA的決議雖然承認了肥胖是一種疾病,但卻沒有對具體的診斷標準和方法做出判斷,目的是要促使醫學界透過體重增加的表象,更加深入地研究肥胖的發生機制和診斷標準,找到遏制肥胖流行的新方法。

肥胖是腸道細菌引起的疾病嗎?

自2004年以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論文指出,腸道菌群可能就是我們一直在尋找的肥胖病發生必須經過的一個「哨卡」,從而為肥胖及其相關疾病的預防和治療帶來全新的思維模式和技術方法。

美國學者最先發現,無菌動物吃高熱量的飼料是不會肥胖的。比利時學者發現,遺傳性肥胖的小鼠,例如,瘦素基因被敲除的小鼠,如果用廣譜抗生素把菌群清理掉,變成「假無菌動物」后,肥胖癥狀就緩解甚至不出現了。而荷蘭學者最近報道,肥胖病人在移植了健康人的腸道菌群以後,與移植了自己菌群的對照組相比,雖然體重沒有減輕,但是,胰島素抵抗得到明顯改善,第一次為腸道菌群參與了人的肥胖病的發生、發展提供了直接的試驗證據。

2012年,中國學者報道了第一個肥胖致病菌的例子。他們為一位26歲,175千克的極端肥胖志願者,設計了一套營養干預方案。志願者其在9周后減重30公斤,血糖、血脂、血壓基本回歸正常範圍。14周后,一共減重51.4公斤,而且主要代謝指標都恢復正常。干預前,志願者腸道內有一種細菌特別多,佔到總量的30%。但是,干預4周后就降到0.5%以下。經過DNA測序,確認這些細菌主要是陰溝腸桿菌,並分離了一個引起肥胖和胰島素抵抗的代表菌株,命名為B29。

陰溝腸桿菌B29可以說是第一個遵循了科赫法則而被鑒定出來的肥胖致病菌。考慮到各種內毒素產生菌在肥胖病人腸道里過度生長是一個普遍現象,按照這個技術路線,將會有更多的肥胖致病菌被發現。腸道菌群可以成為肥胖診斷和防治的一個新靶點。

但是,總有那麼一些胖子是健康的!

儘管把肥胖當做一種疾病有一定道理,但依然有不少學者對此提出疑義,對「肥胖不是病」主要提出以下3點:

1.現行判斷超重和肥胖的標準僅僅依賴體質指數(BMI)不合理,因為它沒有區分男人和女人,也沒有考慮體重中脂肪、骨骼、肌肉各自所佔的比重。健美運動員和健身者的骨骼和肌肉發達,其BMI通常都很高,而正常BMI者體內脂肪比例可能偏高,由此把前者判定為肥胖症患者,而將後者劃歸為健康者合適嗎?

2.從肥胖發展到肥胖相關疾病(如2型糖尿病、心血管病、癌症等)是一個持續而漸進的過程,或者說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而其中的標誌性事件就是誘發慢性低度炎症。因此,與其爭辯肥胖是不是一種病,不如把肥胖分成「無炎症肥胖」(健康的肥胖,胰島素敏感)、「有炎症肥胖」(不健康的肥胖、胰島素抵抗)和「肥胖后病變」(糖尿病、心血管病)等疾病發生髮展階段。

3.肥胖本身無需醫療干預,只需改變個人生活方式(節食加運動),但肥胖引起的慢性炎症及其誘發的後遺症必須經過藥物治療。

肥胖是病」的認識符合邏輯嗎?

脂肪是人體必需的營養成分,即使不攝入脂肪,攝入的澱粉、蛋白質也會通過代謝轉變成脂肪。從進化角度來說,脂肪貯存具有明顯的生存優勢,而人的本能也是傾向於貯存脂肪。只不過由於近代營養條件改善,能量攝入大於能量消耗,才出現生存優勢向生存劣勢的轉變。如果說肥胖是病,那麼它一定有病因,而這個病因必定可以通過醫療干預(如手術、藥物)予以消除。可是,除開遺傳因素,肥胖的「病因」僅僅是「吃得太多」、「動得太少」!脂肪貯存在皮下脂肪組織內並無害處,只有當脂肪過多而積聚在內臟(肝、胰)、肌肉等組織才對身體產生危害。

肥胖人士接受自己是患者的事實嗎?

有人說:「認可肥胖是一種疾病,是重大的進步」。單純站在藥物研究者及醫生的角度,這麼說有一定道理,因為這「為遏制肥胖導致的各種慢性病流行提供了新的機遇」,但不知一個人知道自己是病人以後是「福」還是「禍」呢?

首先,他或她必然會產生一定的心理負擔,形成本可避免的身心健康問題。其次,既然自己病了,就並定會去尋醫問葯,以為靠吃藥就能解決肥胖問題,而完全不考慮節食和運動,這樣反而耽誤了及早阻斷肥胖衍生疾病的可能性。

雖然體重指數(BMI)是超過30種疾病、致殘乃至死亡的高危因素,但疾病高危因素並不等於疾病,因為兩者完全可能各自獨立發生。比如,心臟病與糖尿病不僅在不肥胖的人中可以發生,而且不是所有高BMI的人都會患這兩種病。把肥胖當成一種病之後會產生高昂的代價。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