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海神針」被孫悟空拿去當做金箍棒,原來一直在這裡!

寫下這個題目我就想起了《西遊記》中孫悟空到東海龍王那裡把,東海龍王龍宮的鎮海之寶定海神針「借」走當兵器。而在龍亭大殿的東側有一景點是「鐵泉海眼」,亭子中間有所謂的「遺迹」,側立一碑,說趙匡胤滴血鐵水鑄造千斤鐵柱塞住造成水災的泉眼,這是「鐵泉海眼」的來歷。那個千斤鐵柱其實就是今天咱們要說的「定海神針」。

歷史並非如此,這鐵柱不在現在標識的位置。清人常茂徠描述說此物「出地面三尺許,周圍約五尺,如出水蓮蓬,齊頭縱橫作十字坎,四面望之形如凹字,四隅各陷鍛鐵一方,以石擊之各為一聲,歷風雨不銹不蝕……」清人張昀在《瑣事閑錄》記載說是1841年黃河決口之後,大水圍城,一片汪洋,屢次設法疏消,總不見水減少。龍亭側有一物,外面露出三尺來長,當時官員曾命人掘取,深不見底,「復支木用繩懸挂,竭力下挖則黑水出焉,究不知全形是何物件」。20世紀50年代的《開封名勝古迹散記》和《開封市勝跡志》記載,這千斤鐵柱在龍亭圍牆外東面路邊上。熊伯履、井鴻鈞推測可能是周王府的一種建築結構,李村人則認為是一根拴大象的鐵柱。1928年,馮玉祥曾令人挖掘一丈多深,地下水不斷上涌,嚇的老百姓聯名請願,才停止挖掘。1942年,駐守在河南大學的多田部隊,動用吸水機吸水,動用機械拉,用炸藥炸斷了上面的一截兒,帶到了日本。餘下的鐵柱不知有多長,深埋地下。柱周圍全是青石夾砌,石灰灌縫,異常堅固。

Advertisements

1994年,在維修龍亭大殿的時候,張玉發考察了煤山的位置,「山脈為東西走向,山高五丈左右,山峰的位置在龍亭大殿第二排柱子一線。」按山峰定位「鐵泉海眼」位置應在煤山的東南角下,山下窪池的東側,就是現在龍亭公園東大門外龍亭東路南頭。並且他見到了侵華日軍後來通過大使館寄來的原始照片,鐵柱分三部分,上部為柱頂,中部為柱身,下部為柱基,總高度約3米左右,直徑60公分左右。這是日偽時期鐵柱的原始面貌。

那麼,這個鐵柱是做什麼用的呢?筆者在《如夢錄》「周藩紀第三」讀到一段史料:在禮仁門(周王府東門)的東北方向,「東窪有一高台,上建亭,高二丈。上亭可窺見各宮眷住處,此內宮之景,只可目觀。」如果聯繫到明初鏟王氣,再聯繫常茂徠記載的這個鐵柱「歷風雨不銹不蝕」,則可推斷,這個所謂的二丈高的亭子只是遮人耳目罷了,這鐵柱應是特殊材料製成,或者就是隕石融化提煉出稀有金屬,專門立在周王府宮殿的「艮」位,一定與風水有關,估計是為了集聚王氣,不僅僅是「上亭可窺見各宮眷住處」,現在誰家也不會樹立一根高高的鐵柱,就算是旗杆也沒必要這樣威猛。趙國棟先生曾在2006年在汴梁晚報發表的文章《﹤西遊記﹥作者應是開封人》一文中論證了《西遊記》最初的版本就是從周王府流傳出來的,且周王府的很多史實與《西遊記》的情節暗合。那麼這就很容易理解了這個鐵柱其實就是「定海神針」的原型了。

Advertisements

明代煤山的高度是5丈,明清時營造尺一尺合今0.32米,5丈就是50尺摺合現在的高度是16米,龍亭座在煤山之上,現在基座高13米,可以推測大殿基座被黃河水沙掩埋降低了3米。《如夢錄》記載的「高二丈」的亭子在日偽時期已經於埋地下3米左右,而日本人當年挖掘鐵柱時記載的露出地面高度大約是三米,這就可以相互印證,加上從清朝到民國,龍亭東湖水域的面積不斷縮小,原來在水域的「定海神針」地點後來成湖岸,藏於土下,所以現在看不見了。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