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學中醫 | 不容小覷的心氣虛證

▶本文為《跟我學中醫》專欄第293期內容,感謝您的支持與分享!每天學一點,健康生活常相伴!

氣虛,包括元氣、宗氣、衛氣的虛損,以及氣的推動、溫煦、防禦、固攝和氣化功能的減退,從而導致機體的某些功能活動低下或衰退,抗病能力下降等衰弱的現象。多由先天稟賦不足,或後天失養,或勞傷過度而耗損,或久病不復,或肺脾腎等臟腑功能減退,氣的生化不足等所致。

心氣虛證是臨床常見的、病勢較緩、病情較輕的證候。多因稟賦不足、心氣素虛;年邁體衰、臟氣漸弱;勞倦思慮過度,耗傷心氣;或由久病氣血雙虧,心氣乏源;或因誤汗、過汗、汗出過多,心氣隨之而泄,導致心氣不足。其證屬虛,病位主要在心。日久可影響肺、脾、腎三臟功能失調;極易造成瘀血、痰濁等病理產物的發生。

故心氣虛的病因是心氣不足,鼓動無力,症見心悸氣短,脈細無力或結代,神疲體倦,心氣不足,衛陽不固則自汗出。心氣不足,氣血不得上榮,故面色淡白。心氣虛,中氣不足,胸中氣機不暢,故胸悶不適。

心主血脈,藏神,「……有神明之心,神者,氣血所化生之本也……主宰萬事萬物,虛靈不昧是也」(《醫學入門》)。若心氣虛,則推動血液運行的力量減弱,血流不暢;心氣不足,神失潛藏,故神不守舍。因而《症因脈治》說:「……心氣虛則心主無威,心神失守。」故本證是以血運遲緩,心神不寧為病機特點。若心氣虛進一步發展,氣虛及陽,可出現心陽虛,前文已述,亦可累及於肺,肺失宣發肅降,肺氣亦虛,形成心肺氣虛證。

心氣虛的治療原則應為補心氣,安心神。

常用方葯:

1、養心湯加減:炙党參12克、炙黃芪10克、柏子仁10克、酸棗仁10克、朱茯神10克、當歸10克、白芍10克、百合12克、桂枝6克、炙甘草6克。本方適用於心氣虛偏陽虛癥狀者。

2、炙甘草湯加減:炙甘草12克、炙党參10克、生地黃15克、阿膠珠10克、朱麥冬10克、大麻仁10克、百合10克、廣木香6克、生薑6克、大棗5枚。本方適用於心氣虛偏陰虛而兼見脈結代,或促者。

施治要點:

1、心氣不足出現的心悸、怔仲等症,易受不安靜環境的影響和精神因素的刺激而使心神不寧,致使心悸、怔仲加重。因此,要注意使用柏子仁、棗仁、茯神、夜交藤、合歡皮等安神寧心之品。

2、心氣虛,運血無力,脈絡瘀阻則出現心痛,此時治標多用芳香開竅、行氣化瘀之藥物。雖然能取效一時,但對久病氣虛之人,辛散之力較大的麝香、冰片久用既耗氣又損陰,可使心絞痛頻頻發作。此時最好加益氣活血之葯如紅參(或人蔘、西洋參)、參三七、血竭等共研細末,每服3~5克常可提高臨床療效。

3、在心氣不足進一步發展而致心陽虧虛時,陽損及陰,又可導致真陰的耗損。營血不足,氣血衰微,陰不系陽又可致虛陽浮越,可演變為一派陰虛陽亢、陽衰血虧的複雜證候,治療上隨之變化,用炙甘草湯合六味地黃丸加減,可獲良效。

4、老年人有鬱悶傷感,條達不暢的心理特點。在患有心氣不足所致的厥心痛時,常見到情志抑鬱不暢。其心痛雖不嚴重,但發作頻繁,要引起我們高度重視。因心痛頻發,進一步發展可形成"真心痛",此時,因劇痛難忍,大汗淋漓,四肢厥逆,脈微欲絕;極易導致心陽暴脫證的發生,所以在益心通絡的同時,要加用一些疏肝解郁的藥物如鬱金、香附、玫瑰花、綠萼梅、烏葯等,不僅能起到治療效果,同時還有預防作用。

跟我學中醫 | 濕邪來啦!——認識濕淫證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