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腰椎疼痛的治療要點

結合網上廣大病友一些人的治療心得(包括已經治好的、治療好轉中的)以及我家多年治療骨骼肌肉類的治療臨床經驗,經過整理,梳理得出以下要點:

1.頸椎病癥狀:

綜合起來說,一般頸椎病患者有如下癥狀:

1). 頭、頸、肩、背、手臂酸痛,頸脖子僵硬,活動受限。

2.) 頸肩酸痛可放射至頭枕部和上肢,有的伴有頭暈,房屋旋轉,重者伴有噁心嘔吐,卧床不起,少數可有眩暈,猝倒。

3.) 有的一側面部發熱,有時出汗異常。

4). 肩背部沉重感,上肢無力,手指發麻,肢體皮膚感覺減退,手握物無力,有時不自覺的握物落地。

5). 另一些病人下肢無力,行走不穩,二腳麻木,行走時如踏棉花的感覺。

6.)當頸椎病累及交感神經時可出現頭暈、頭痛、視力模糊,二眼發脹、發乾、二眼張不開、耳鳴、耳堵、平衡失調、心動過速、心慌,胸部緊朿感,有的甚至出現胃腸脹氣等癥狀。

7). 有少數人出現大、小便失控,性功能障礙,甚至四肢癱瘓。

8). 也有吞咽困難,發音困難等癥狀。

9). 習慣性落枕。

這些癥狀與發病程度,發病時間長短,個人的體質有一定關係。多數起病時輕且不被人們所重視,多數能自行恢復,時輕時重,只有當癥狀繼續加重而不能逆轉時,影響工作和生活時才引起重視。如果疾病久治不愈,會引起心理傷害,產生失眠、煩躁、發怒、焦慮、憂鬱等癥狀。

1、  2、頸椎病常見分類:

根據受損組織和結構的不同,頸椎病分為如下五類。如果兩種以上類型同時存在,稱為「混合型」。

1.1. 頸肌型

? 病變:頸肩肌群軟組織損傷、氣血郁滯;

? 主要癥狀:

? .頸部強直、疼痛,或有整個肩背疼痛發僵;

? 點頭、仰頭及轉頭活動受限;

? 也可出現頭暈的癥狀。

1.2. 神經根型

? 病 變:椎間孔變窄致頸脊神經受壓、多見於 4-7頸椎;

? 主要癥狀:

? .早期癥狀為頸痛和頸部發僵;

?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此疼痛和麻木沿著受壓神經根的走向和支配區放射,有時癥狀的出現與緩解和患者頸部的位置和姿勢有明顯關係;

? 患側上肢感覺沉重、握力減退,有時出現持物墜落。

1.3. 椎動脈型

? 病變:由於骨刺、血管變異或病變導致供血不足;

? 主要癥狀:

? .發作性眩暈,復視伴有眼震。有時伴隨噁心、嘔吐、耳鳴或聽力下降。這些癥狀與頸部位置改變有關;

? .下肢突然無力猝倒,但是意識清醒,多在頭頸處於某一位置時發生。

? .偶有肢體麻木、感覺異常。

1.4. 交感神經型

? 病變:各種頸部病變激惹了神經根、關節囊或項韌帶上的交感神經末梢;

? 主要癥狀:

? 頭暈、頭痛、睡眠差、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易集中;

? .眼脹、視物不清;耳鳴、耳堵、聽力下降;鼻塞、「過敏性鼻炎」,咽部異物感、口乾、聲帶疲勞等;

? 噁心甚至嘔吐、腹脹、腹瀉、消化不良、噯氣等;

? 心悸、胸悶、心率變化、心律失常、血壓變化等;

? .面部或某一肢體多汗、無汗、畏寒或發熱。

1.5. 脊髓型

? 病變:頸部病變導致脊髓受壓、炎症、水腫等;

? 主要癥狀:

? 下肢麻木、沉重,行走困難,雙腳有踩棉感;

? 上肢麻木、疼痛,雙手無力、不靈活,寫字、系扣、持筷等精細動作難以完成,持物易落;

? 軀幹部出現感覺異常,患者常感覺在胸部、腹部、或雙下肢有如皮帶樣的捆綁感;

3、立即去拍片確診:

出現上述情況后,還是非常有必要到醫院拍片子檢查,一般需要拍CT或是核磁共振,後者效果更佳,當然也更貴,X光不要拍。有的醫生經驗不足,建議你拍X光,但X光是不容易看出軟組織的問題的,很多人拍了后,醫生都告訴你骨頭沒有問題,很多人其實是軟組織已經出了問題。當然骨質增生(骨刺)的問題,X光是能看出的。

4、常見人群

一般都是由於工作、生活中姿勢不正確(比如辦公室工作人員,長期面對電腦,且頸部一般往前傾或是偏向一側,並長時間處於緊繃狀態)、頸部肌肉長期處於反覆勞損狀態(這幾年年輕人多見,長時間玩遊戲或是上網)、長期低頭伏案工作、外傷、或是其他職業病引起(比如司機)。

5、頸椎病如何產生?治療關鍵是什麼?

1) 原因:

頸椎病的基本病理變化是椎間盤的退行性變。頸椎位於頭顱與胸廓之間,頸椎間盤在承重的情況下要做頻繁的活動,容易受到過多的細微創傷和勞損而發病。

這樣就可能出現,頸椎長期勞損、骨質增生,或椎間盤脫出、韌帶增厚,致使頸椎脊髓、神經根或椎動脈受壓,從而出現頸椎病。

具體該類病因產生如下:

原因1. 椎間盤:

頸椎間盤的退行性改變一般在30歲以後即開始。髓核脫水變薄,椎間隙變狹,使纖維環及周圍韌帶變鬆弛,頸椎穩定性減弱,更易進一步勞損及退行性變。纖維環變性及椎間隙狹窄使椎間盤易於向後及側方突出。

原因2.椎體及其附屬結構

椎間盤變薄引起頸椎不穩時,其周圍韌帶常受異常應力的牽扯,致其附著點損傷引起骨贅增生。椎間隙變狹窄也使后關節與鉤椎關節應力增加,使其受損傷及增生。

原因3.椎間盤突出、椎體后緣增生黃韌帶肥厚等可引起椎管狹窄,導致脊髓型頸椎病。鉤椎關節、后關節增生,椎間盤向側後方突出可壓迫或刺激神經根、椎動脈及交感神經,引起相應癥狀。

原因4.血管因素及化學因素

頸椎病的發病機制和腰椎間盤突出症一樣,不能單純用機械壓迫因素來解釋,還有血管因素和化學因素在起作用,因而引起水腫及炎症引發或加重了神經癥狀。

2)治療關鍵:

消除已有的骨質增生或是骨刺;修復受損的軟組織;讓脫位(突出)的椎間盤複位,避免壓迫神經根;改善動脈供血;舒經活絡,改善經絡氣血循環。

另外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藥物之外的東西,就是心態,一定要有信心和耐心,平時要保持心態平和,這點必須要做到,不然再好的藥物,也不容易受到好的治療效果。

6、若是頸椎病,該如何治療?

建議採用保守的綜合物理療法(中醫療法),公認的方法主要有外敷膏藥(最好是土方純中藥膏藥),再根據具體病因分類,採用輔助療法(比如,突出嚴重的,必須配合牽引;椎動脈供血不足,可以配合針灸緩解頭昏等癥狀;骨質增生或是骨刺的,可以配合口服消除增生的口服中成藥骨增消片;單純肌肉緊繃疼痛嚴重的,還可以配合熱敷、針灸緩解)。

7、治療期要注意哪些?

首先要有信心、耐心、有樂觀和積極的治療心態。

需要按時外敷膏藥,並輔以必要的方法配合。

多休息,避免勞累、熬夜、長時間使用電腦等。

8、其他常見治療方法的說明:

1)口服藥:謹慎使用:

不管是西藥還是中成藥,一般都是起消炎鎮痛的作用,吃了后,可以臨時改善疼痛感,甚至暫時消失,但也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長期服藥,對腸胃、肝腎刺激較大;並且,通過口服,麻痹中樞神經,讓很多患者有已經治癒的錯覺,錯過最佳的治療時間,延誤並且,是的病情在不經意中繼續發展。

對於有些人採用口服湯藥(中藥湯藥),本人認為效果也有限。因為湯藥服用后,先是需要脾胃的吸收、運輸,傳入經絡,融入血液,但進入血液后,濃度被大大稀釋,分配到患處的那一段經絡中的有效藥物已經非常少了,同時經絡中的藥物還需要通過毛細血管,將藥物傳輸到受損的頸椎附近所在的軟組織中。整個過程,需要很多環節,每經過一個環節就有藥物損失,最終能作用到藥物是很微量的。並且長期口服中藥的話,對脾胃損傷也很大的。中藥口服主要適合治療臟腑及經絡的毛病,自認為單獨使用對軟組織的問題,效果不理想。

口服藥也不是完全不能使用,但只建議在該病初期,疼痛難忍時或是軟化骨質增生物時,來輔助治療一下,主要用於緩解疼痛,疼痛減輕,軟化骨骼增生物。當不應該長期大劑量使用。

2)封閉療法: 強烈反對採用。

所謂封閉治療,是一種利用局部麻醉劑對周圍神經進行麻醉以減輕該神經支配感覺區域疼痛的方法。一般利用麻醉劑(多為普魯卡因)加激素(地塞米松)以5%葡萄糖溶液稀釋成合適濃度以注射器注射到神經周圍進行麻醉。該方法是治療短期疼痛的有效方法,但對此類病例並不適合長期應用。使用后副作用較大,影響筋絡氣血運行,即使癥狀暫時消失,陰天下雨容易有酸脹感。一般有效時間一過,癥狀基本重現,並且以後不太容易根治,副作用太大。不提倡使用。

3)針刀療法: 強烈反對採用。

小針刀療法的主要作用原理是松解粘連,切開疤痕,疏鬆攣縮,鎮痙止痛,調節陰陽,改善微循環障礙,激活獃滯的神經末梢,提高機體免疫力,恢復人體的力量平衡是針刀醫學的核心理論。在使用中容易傷及經絡,重者傷及神經,且該法一般只能展緩癥狀,副作用較大,不提倡使用。

4)按摩推拿療法:可以作為輔助療法,謹慎採用。

這是中醫治療各類軟組織疾病的重要方法。它的治療作用是能緩解肌肉的緊張及痙攣,緩解不適癥狀。但一般禁止重力按摩和複位,否則極易加重癥狀。使用不當的話,會加重軟組織的勞損,並且容易使壓迫神經的情況更加嚴重,另外對醫生的手法要求非常高。特別提醒大家不要隨意相信盲人按摩,往往他們力度特別重,對頸椎病的知識並不是特別了解。故推拿方法,要慎用,且不能作為治療的主要方法。

5)針灸療法:可以作為輔助療法。

我們一般是採用「針」較多,一般多是毫針療法,又稱"體針療法",是以毫針為針刺工具,通過在人體十四經絡上的腧穴施行一定的操作方法,以通調營衛氣血,調整經絡、臟腑功能而治療相關疾病的一種方法。毫針療法,是我國傳統針刺醫術中最主要、最常用的一種療法,是刺療法的主體。

該法可以短時緩解肌肉疼痛,令肌肉鬆弛,改善筋絡供血,對急性的疼痛,扭傷,具有暫時的緩解作用或是很好的治療作用。對於慢性的肌肉勞損,單一使用該法的話,效果不顯著,難以根治。對於椎動脈行的頸椎病,可以輔助治療,改善供血,緩解頭痛效果不錯。

「灸」法,一般就是指艾灸,艾灸的作用主要有六種:通經活絡、行氣活血、去濕逐寒、調節陰陽、回陽救逆、防病保健。但在發作期,作為主要方法單獨使用,效果有限。可以在作為輔助治療,特別是寒冷天氣,效果很不錯。

6)罐療法:可以作為輔助療法

是傳統中醫常用的一種治療疾病的方法,這種療法可以逐寒祛濕、疏通經絡、祛除瘀滯、行氣活血、消腫止痛、拔毒瀉熱,具有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解除疲勞、增強體質的功能,從而達到扶正祛邪,治癒疾病的目的。所以,許多疾病都可以採用拔罐進行治療。但該法單獨使用時,治療效果有限。對於有明顯的腫脹血瘀的情況,可以用針灸后,結合拔罐拔出血瘀(也可以成為放血療法)的方法,對於消除淤腫,疏通經絡,非常有幫助的。

本文由胡長聖(微信:gcd77767)(←長按複製)編輯。由於篇幅受限,需要了解更多知識歡迎微信交流。愛護你的頸椎、腰椎,守護你的健康!如果你感覺不錯,請隨手轉發分享,分享越多,收穫越多!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