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刀序貫四法治療頸源性頭痛效果佳!

用小針刀療法治療頸源性頭痛是較新的一種方法。頸部肌群因勞損導致的痙攣、攣縮和結疤與頸椎小關節紊亂是引起頸源性頭痛的兩大重要病因。序貫四法的治療是用針刀松解痙攣和攣縮的頸部肌群和被卡壓的頸神經后支,並以手法矯治頸椎小關節紊亂。

根據頸源性頭痛的三個診斷依據(1.根據頭痛的部位、性質、體征,除外其他可致頭痛的器質性病變;2.枕項三角區、頸椎旁、枕神經、頭部壓等部位有壓痛點;3.在X線五位片中找到頸椎小關節紊亂、椎間盤退行性改變),我們自1998年7月至2001年6月,選取我院頸椎病門診記錄完整的以頭痛為主訴就診的病例共80例,分為針刀序貫四法組和對照組。兩組患者多伴有眩暈、頭昏,頸僵痛、肩痛,眼脹、視覺障礙,耳鳴、平衡障礙。頸肩背部有壓痛點。

治療時治療組採用針刀為主的序貫四法,具體操作方法是:

1.壓痛點阻滯。0.5%利多卡因+地塞米松5mg+維生素B12500ug,用5號細穿刺針注射,每治療點1~1.5ml。

2.針刀療法。根據不同部位病理改變的特點採用不同的刀法組合,切開腫脹的后關節突關節囊、剝離松解被卡壓的頸神經后支、松解頸部肌筋膜中攣縮的硬性條索、切碎痛性結節,這是序貫四法中最主要和關鍵的治療方法。

3.手法矯治。在以上兩個步驟的基礎上結合病症及X線改變,針對性地採用仰卧旋轉複位,或拔伸鉗式複位,牽引下推壓複位等手法矯治頸椎小關節紊亂。

4.頸圍固定。每周一次,兩次為一療程。對照組採用傳統療法,治療方法合用除針刀療法以外的其他三種方法。每周阻滯1次,手法1次,頸圍固定並連續牽引15次(每天1次)為一療程。

兩組病例均不服用消炎鎮痛藥物。

經過治療后,針刀序貫四法組治癒率73.4%,總有效率97.8%。對照組治癒率22.9%,總有效率82.9%。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討論

1.頸源性頭痛是醫學界古老的新課題,有的專家承認,有的專家則不接受。1988年國際頭痛分類將頭痛分為十三類,冠以頭痛的病因名計達80餘個,沒有頸性頭痛的概念。過去稱之為「神經性頭痛」、「神經血管性頭痛」、「耳神經痛」,而忽視了頸椎病因,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對頸椎X線影像的認識過於傳統和粗略。國內游國雄曾報告6例頸性偏頭痛,提出了與一般偏頭痛的6個鑒別點。山東潘之清對100例頸性頭痛的病因病機及治療進行研究,認為寰樞椎損傷及失穩是頸性頭痛的首要因素。1995年Boduck指出頸椎退行性變和肌肉痙攣是頸源性頭痛的直接病因,他認為頸源性頭痛也可稱為頸神經后支源性頭痛。近來有學者將頸源性頭痛稱為高位頸神經根性頸椎病。本組臨床資料提示頸源性頭痛是一組常見病、多發病,其流行特點與頸椎病相一致。

2.頸源性頭痛根據受累部位可分為神經源性、肌源性和血管源性頭痛。高位頸神經后支包括頸1~4與頸源性頭痛關係密切。第2頸神經從椎板間隙中出來,其後支分出內側支、外側支、上交通支、下交通支和頭下斜肌支。內側支與來自第3頸神經的纖維共同組成枕大神經、枕小神經和耳大神經,這些神經是導至頸源性頭痛的主要神經。如果頸部肌群的痙攣、攣縮或關節突關節紊亂,均可使頸神經后支及其分支在通過骨性纖維管或在頸部肌群腱性交叉纖維中轉折走行處受到卡壓或刺激。頸椎間盤退行性改變繼發的骨質增生、椎體移位及非菌性炎症可直接或間接地影響椎-基底動脈的血液供應,出現頭暈頭痛的癥狀。

3.針刀序貫四法強調的是四個步驟的先後順序和彼此連貫,前一步驟為後一步驟打下基礎,后一步驟進一步發揮前一步驟的治療作用。以針刀為主的序貫四法能從根本上糾正頸源性頭痛的病理改變,從臨床結果來看,其治療效果優於傳統療法,且療效鞏固。

對於頸源性頭痛患者,在採用針刀為主序貫四法治療后,最好能堅持「頸部肌群調衡保健操」,以達到防止再次粘連結疤,並平衡肌力,鍛煉頸神經及椎動脈,鞏固療效。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