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漏和膽囊之間鮮為人知的聯繫

你消化油膩食物有困難嗎?背部疼痛或噁心嗎?膽囊功能障礙可能是罪魁禍首。最近的一些證據表明腸道炎症與膽囊功能密切相關。

膽道系統

膽道或膽道系統,指的是肝臟、膽囊和膽管共同合作製造、儲存和分泌膽汁。肝細胞分泌的膽汁平時經肝總管流入膽囊內儲存和濃縮。當飲食中的脂肪進入小腸時,它們被腸內分泌細胞所感知,然後腸內分泌細胞釋放膽囊收縮素。膽囊收縮素反過來刺激膽囊收縮,並促使膽汁經膽總管釋放進入小腸。

試著在一杯水的中間滴一滴油,這滴油會一直停留在一個點而不會到達杯子的邊緣,對嗎?然而,當加入一些清潔劑時,它們會將油包裹起來並乳化成許多微滴,然後使油滴溶入水中。這就是膽汁在小腸中的工作原理。膽汁的97%是水,剩下的3%是由膽汁酸、膽固醇、磷脂、膽紅素、無機鹽和微量元素組成。膽汁酸就像清潔劑一樣,幫助乳化食物中的脂肪。食物中的脂肪滴不能與腸腔其它內容物很好的混合,為了使脂肪滴能夠被吸收,它必須首先被膽汁酸包裹乳化形成微團,然後溶於腸腔內容物並擴散到腸道上皮以便於吸收。沒有膽汁,這些脂肪就不能被消化,導致脂肪便,又稱為脂肪瀉。膽汁對於膽固醇和脂溶性維生素A、D、E和K的適當吸收也是至關重要的,所有這些都被乳化成微滴轉運到腸道上皮。

常見的膽囊疾病

膽囊疾病的癥狀可以一直穩定存在,也可以在急性發作時出現。雖然根據具體的疾病癥狀會略有不同,但是通常都表現出上腹部疼痛並可能伴隨黃疸、夜間發作、噁心、嘔吐和疼痛輻射到後背。最常見的膽囊疾病有:

膽汁淤積:肝臟或膽管中膽汁流的阻塞。

膽結石:膽汁組分在膽囊中形成的結石。根據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在我國的大城市膽結石的發病率將近10%。膽結石是胃腸道問題相關的住院的主要原因,但是超過80%的膽結石患者從未經歷過疼痛或更嚴重的併發症。

膽囊炎:一種由持續的膽汁淤積和膽結石引起的併發症,以膽汁淤積和缺乏血流導致的膽囊組織炎症為特徵。膽結石患者中大約有6%到11%的人會發展成膽囊炎。

膽管炎:當膽汁流阻塞時膽管的一種嚴重感染,有時作為膽汁淤積或膽結石的併發症而發生。感染也會擴散到肝臟,所以快速診斷和治療非常重要。

膽石性胰腺炎:在極少數情況下,胰膽管被膽結石阻塞可引起胰腺炎症。這通常發生在奧狄氏括約肌,位於膽管末端向小腸開口的地方的一塊小的圓形肌肉。像膽管炎一樣,這是一種非常危險的情形,及時治療是至關重要的。

膽囊疾病的風險因素

體重超標、年齡超過40歲的女性膽囊疾病的風險增加。事實上,女性有兩倍的可能性患膽結石,而那些重度肥胖的女性有25%患有膽結石。諸如炎症性腸病、肝臟疾病和囊性纖維化等疾病以及一些處方葯都有可能導致膽囊疾病。懷孕、口服避孕藥和抗生素使用都與膽汁淤積的發生有關。

生活方式也起了一定的作用。身體活動減少與膽囊手術風險增加有關。膽結石也與高加工食品和高糖的西式飲食習慣有關。後面部分,我們還將討論麩質可能也在膽囊疾病發生中起一定作用。

腸漏影響膽道系統

當腸道屏障功能被破壞,也就是腸漏時,通常被限制在腸腔內的細菌可以穿過腸道屏障進入血液。免疫系統將這些細菌及其細菌產物視為外來入侵者,並迅速啟動免疫反應。這可能會影響膽道系統,因為細菌入侵引起的炎症信號已經被證明可以改變肝臟內參與膽汁攝取和分泌的關鍵轉運系統的基因表達和功能。

微生物與膽功能之間的聯繫早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就已經被發現,加拿大醫學家William Osler在他的經典醫學教科書《醫學原理與實踐》(The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Medicine)中就報道稱肺炎可以導致黃疸:

「In this form there is no obstruction in the bile-passages, but the jaundice is associated with toxic states of the blood, dependent upon various poisons which either act directly on the blood itself, or in some cases on the liver-cells as well .」

「在這種情況下,膽汁通道沒有阻塞,但是黃疸與血液的毒性狀態有關,取決於各種有毒物質,要麼直接作用於血液本身,要麼在某些情況下作用於肝臟細胞。」

現在我們知道,William Osler在書中描述的這種「血液的毒性狀態」是由於血液中微生物的存在(敗血症),而「各種有毒物質」是被稱為細胞因子的炎症信號分子,它們會影響肝臟細胞上的轉運蛋白。

總的來說:

健康的腸道 → 微生物留在結腸 → 適當的膽囊功能

腸漏 → 微生物進入血液 → 膽囊功能障礙和疾病

膽汁幫助維持腸道屏障功能

像許多器官間網路一樣,腸道-膽道之間的連接也是雙向的。正如我們在前面提到的那樣,腸道以及微生物進入血液會導致膽囊疾病的發生,但是進入腸道的膽汁缺乏本身也會導致腸漏和腸道菌群的改變。

因為研究人員發現,當給動物誘導急性肝損傷時,它們會迅速表現出腸道通透性的增加。值得注意的是,腸道屏障的這些變化發生在腸道菌群的變化之前。另一項使用膽汁淤積的小鼠模型的研究發現,膽汁酸刺激腸道中的某種受體能夠減少腸道炎症和改善腸道屏障功能。這可能是通過刺激宿主在腸道屏障中產生抗菌特性而發生的。

總的來說:

健康的膽囊 → 膽汁酸減少炎症 → 適當的腸道屏障功能

膽囊疾病 → 進入小腸的膽汁減少 → 腸漏和菌群失調

與麩質的聯繫:腸漏?膽漏?

麩質中的麥醇溶蛋白能夠增加一種叫做連蛋白(zonulin)的蛋白質的產生,它會分解腸道上皮細胞之間的緊密連接,使得腸道上皮細胞之間產生間隙,並允許腸道內的微生物和食物中的蛋白質滲漏進入血液。肝細胞和膽管細胞也通過緊密連接聯繫在一起,形成血液和膽道系統之間的選擇性的通透屏障。研究發現,連蛋白幾乎與哺乳動物所有上皮細胞之間的緊密連接有關。換句話說,如果麩質中的麥醇溶蛋白能夠破壞腸道屏障並進入血液,那麼它也會對其它上皮屏障造成嚴重的破壞,包括血液和膽道系統之間的血膽屏障。

毫無疑問,研究發現麩質不耐受和乳糜瀉與膽結石和膽汁性肝硬化的發病率增加有關。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中,乳糜瀉的發病率也很高。一項研究發現,42%患有乳糜瀉的成年人的肝酶(轉氨酶)水平異常;堅持無麩質飲食1到10年,95%的患者的肝酶水平恢復正常。

小腸內壁的小腸絨毛大大增加營養物質吸收進入身體的表面積,乳糜瀉患者的小腸絨毛通常會變短或被損壞。這可能影響腸內分泌細胞對進入的膳食脂肪酸的感知,導致膽囊收縮素的釋放減少和膽囊收縮不足。研究表明,這也可以通過無麩質飲食得到逆轉。

膽囊切除

膽囊切除,是指完全切除膽囊,這在一些膽囊疾病晚期患者中是不可避免的。在這個過程中,膽道會發生改道,這樣膽汁就可以直接從肝臟通過膽總管流向小腸。

如果可以,應該儘可能的避免膽囊切除,因為它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後果並顯著改變生理學。即使在沒有膽囊的情況下,肝臟也會繼續產生膽汁。但是沒有儲存器官,膽汁可能在肝內積累,導致肝內膽汁淤積。膽汁分泌進入小腸的變化也會影響腸道微生物組成和腸道功能。

此外,如果一個患者根本的病理生理原因沒有得到解決,即使是接受了膽囊切除,他或她仍有可能繼續在肝臟或膽管中產生膽結石。在後面,我們將討論如何治療這些疾病並恢復膽囊健康。

膽囊疾病的治療

除了侵入性手術之外,沒有其它的常規治療方法可以治療膽囊疾病。傳統醫學通常只是提倡低脂飲食。雖然這可能會在短期內緩解癥狀,但是長期減少脂肪的攝入只會阻止膽囊收縮素自己膽囊收縮,反而導致膽結石的風險增加,這是我們首先應該避免的。相反,有研究發現,適當攝入脂肪,特別是在減肥期間,可以預防膽結石的形成。

以下是關於預防膽結石的一些小建議:

檢測:膽囊功能受損的標記物包括谷丙轉肝酶(ALT)、穀草轉氨酶(AST)、膽紅素、乳酸脫氫酶(LDH)、谷氨醯轉肽酶(GGT)、鹼性磷酸酶(ALP)和5ʹ-核苷酸酶水平升高。這些標記物的相對水平也有助於縮小的膽囊疾病的範圍。

改變飲食:很多人都會簡單的通過改變飲食習慣來解決膽囊問題。除去炎性食物,比如麩質、加工食品和糖等等,可以極大地改善膽囊的健康。

修復腸道:雖然目前還不清楚腸道健康和膽囊健康之間的因果關係,但是腸漏和膽道疾病之間肯定是密切相關的。為了打破腸道炎症→膽汁淤積→膽汁缺乏→更多腸道炎症這種惡性循環,治療膽囊問題應該同時兼顧腸道健康。

刺激膽汁流動:眾所周知,像薑黃素、蒲公英、奶薊草等苦味劑,它們可以刺激膽汁流動,可以適量補充。

分解膽結石:甜菜根、牛磺酸、卵磷脂、檸檬、薄荷和維生素C均已被證明可以減少膽結石的影響甚至分解膽結石。

如果您也碰巧有膽囊問題,不妨試試從改善腸道開始!

圖片均來自網路

本文編譯自:The Little-Known Connection between Leaky Gut, Gluten Intolerance,and Gallbladder Problem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