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度認知,黑白決策

前段時間聽羅胖闡釋了一個很妙的觀點:

灰度認知,黑白決策

  • 認知能力越高的人,對世界的理解就越是灰度,即不黑不白的。

  • 決策是不能灰度的,必須在兩難中堅決拍板,非黑即白,所以叫「黑白決策」。

  • 學什麼都有用,但學到什麼都不能保證你一定成功。

我們常常講「認知升級」,也有人模糊概念將它稱之為「成長」。既然是成長,必然要接受新的概念與觀點,如何分辨及篩選,取決於人的「認知能力」。認知能力越高的人,其辯證思維越強,所看事物及觀點越具有多面性,對世界的理解就越是灰度。

是與非,愛與恨,光與暗,對立與統一,其邊緣地帶是條灰色的溝,掉進去,爬出來,我們稱之為「成長」。

舉個大家十分敏感的例子:夫妻中的一方出軌,是誰的錯?

自然可以大張旗鼓地站在「出軌者」或「被出軌者」的陣營里,可大多數有理智人會選擇站在兩個圈子外的灰色地帶。促成一個結果的原因太多了,其中一定黑白交錯,俗話說一個巴掌拍不響嘛!即便夫妻雙方都意識到事情的複雜性,但仍需做出一個「黑白決策」——原諒,或離開。而大多數夫妻都能在做出決定後進行一定程度的反思,自然,幸福與否取決於當事人,但起碼他們更明白了什麼是生活,什麼是婚姻。

Advertisements

成年人的「成長」,長的是「認知能力」。

有的人知識不多,卻堅定果斷,做的決策總能得到相應的不錯的結果,因此過得順風順水;有的人學富五車,卻優柔寡斷,過不去黑白決策這個坎,只能抱怨懷才不遇。

所以,學什麼都有用,但學到什麼都不能保證你一定成功。

那麼怎麼樣算成功?

看過一個成功的定義,老妙還比較認同:

成功就是20歲的時候有人願意帶你,30歲的時候有人願意用你,40歲的時候有人願意和你合作,50歲的時候桃李滿天下。

也許這並非所有人都想要的成功,但不可否認這是社會大部分人的理想縮影。

羅胖在《奇葩說》中說過:所謂「成長」,是變複雜的過程。成長沒有好壞,沒有是非,它只是每個人都要經過的客觀過程。既然每個人都在變得複雜,必然要碰到那些他不喜歡的、討厭的東西。而這個事情會把我們的心理認知打成碎片。當心理認知碎掉的時候,有的人會選擇把這種事情丟掉。這種人有兩種做法,一種是直接把這種事情扔掉,當作沒有發生,然後重建;另一種是向其他人索取安慰,排解自己的幽怨,然後重建。這是兩種很常見的做法,但是這種人叫做沒有成長。還有第三種做法,當他們的心裡認知碎掉的時候,他們選擇把那個打碎了他們的不喜歡的、討厭的事情,裝進自己的身體里,然後再把所有的碎片撿回來,重建,而這就是所謂的成長

Advertisements

在現代這個工業化社會中,人們的節奏越來越快,越來越追求所謂效率。社會上對此美其名曰:人類進步。但並不是所有人都在盲目的追求效率,越來越多的人在對社會的認知,對自己存在的意義,對人類的本源進行本能的、拙稚的思考,越來越多的後來人進入灰度地帶去琢磨,去反思。有的人從「溝」里爬出來了,大叫著我要「改革」;有的人爬出來又重新跌進去,開始新一輪的辨識;還有的人爬到一半改了方向,對未來的目標越來越迷茫。人生百態,誰又能說沒爬出來的沒有成長,爬出來的就一定成功呢?

但有一點無可厚非,要做出相對有利的黑白決策,其有效方法自然是提高「認知能力」,而提高「認知能力」,其有效方法只有一個:不斷學習。羅胖的「成長」也是如此,要不斷吸納能打碎自己的東西,使自己變得堅硬,抗摔打。所謂知易行難,雖然成長並不容易,但我們可以從「知」開始,一步一步地行,直到行過萬里路,回頭一望的時候,可能才會發現,我們竟已經踏過無數灰色溝壑,即便現在距離、超過、偏差原定目標很遠,但我們終究還會走下去。

因為成長是一個過程。

因為我們有夢要追。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