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葯與偏頭痛

偏頭痛又名「頭風」,與「中風」類似,因為其病因與「風邪」有關,同時這個名字也很形象地形容了頭痛發作時形如「驟風」、時發時止的特點。

《證治準繩·頭痛篇》說:「醫書多分頭痛、頭風為二門,然一病也,但有新久去留之分耳。淺而近者名頭痛……深而遠者為頭風。」「深而遠」指偏頭痛常常為久病,具有時間長、反覆發作、難以痊癒的特點。

作為神經內科的常見疾病,我國偏頭痛發病率很高,內陸高原為我國高患病地帶,東南沿海省市患病率低,女性發病遠多於男性。

目前,西醫認為,偏頭痛的發病機制主要與神經血管的病變有關。中醫認為風邪、寒邪、濕熱、火邪均可以導致頭痛,五臟病變也可以導致頭痛,氣機逆亂則是頭痛的重要病機之一,而風葯輕靈,走而不守,可以祛風除濕、緩痙止痛,又可以調節氣機,是治療頭風的首選葯。

Advertisements

「風葯」理論是李東垣繼承其老師張元素關於藥物氣味的理論發展而來的,「風葯」是指具有升發、疏散特性的一類藥物。「風葯」一詞首見於張元素《醫學啟源》,張元素在《醫學啟源》中寫到「葯有氣味厚薄、升降浮沉、補瀉主治之法」,根據藥物的四氣五味特點,把常用藥物歸納為「風升生」「熱浮長」「濕化成」「燥降收」「寒沉藏」五類。

其中「風升生」一類,收載有防風、羌活、升麻、柴胡、葛根、威靈仙、細辛、獨活、白芷、牛蒡子、桔梗、藁本、川芎、蔓荊子、秦艽、天麻、麻黃、荊芥、薄荷、前胡,共二十餘味葯。

偏頭痛病位在頭,而「高巔之上,惟風可到」,因此風葯被當作治療偏頭痛的「引經葯」,起到引葯達病所的作用。張元素在《醫學啟源》中對於頭痛的治療首開應用引經葯之先河,認為「頭痛須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經葯。太陽蔓荊、陽明白芷、少陰細辛、厥陰吳茱萸」。此論成了後世頭痛分經用藥的基礎。

Advertisements

李杲提倡用風葯治療頭痛,「凡頭痛皆以風葯治之者,總其大體而言之也。高巔之上,惟風可到,故味之薄者,陰之陽,乃自地升天者也」,「質輕味薄」,是風葯優勢所在。

《聖濟總錄》中收載了大量宋代以前治療頭痛的方劑,對首風、腦風、風頭痛、偏頭痛的治療都有詳細的介紹。風邪客於陽經而致首風,表現為頭面多汗、惡風頭痛、止作無時,治療以祛風散邪止痛為法,如荊實湯「治首風頸項緊急,骨節疼痛」,主要組成有荊芥、川芎、防風、酸棗仁、薏苡仁、犀角、桑根白皮; 防風飲「治首風腦項掣痛」,由防風、龍骨、升麻、赤芍、黃芩、葛根、石膏組成; 治療首風目運頭痛,用芎菊湯(川芎、防風、麻黃、前胡、獨活、菊花、枳殼、炙甘草、細辛、石膏、薄荷);此外,茯神湯、一字散、菊花散、八風湯、除風荊芥湯、黑散方、芎術湯、川芎散等都可以用於首風頭痛,這些組方中大多以川芎、防風等祛風、散寒、止痛之葯為主。

《脈因證治》中提到「香芎散,治一切頭風」「清空膏,治風濕熱及諸般頭痛,惟血虛不治」。

香芎散的組成:香附、川芎、炙甘草、石膏、細辛、防風、草烏、川烏、白芷、荊芥、羌活。

方中荊芥散風熱、清頭目,與石膏相配,能祛風熱之邪;香附與川芎同服,可治氣鬱頭痛,同烏頭、甘草配伍,治偏頭風;防風味辛、甘,性微溫,升浮為陽,能祛頭面風,同白芷治療偏正頭風;細辛味辛,性溫,能散風除濕,治諸風痹痛;羌活味辛、苦,性溫,善搜風、發表、勝濕。可見方劑組成中多用風葯,巔頂之上,惟風葯可到。

除了「質輕味薄」,風葯還常常有獨特的香味,如荊芥、柴胡、紫蘇等葯,氣味辛散,又芳香沁脾,用來做成藥枕或者香囊,常常放在身邊,也可以有效減輕偏頭痛發作的癥狀,筆者室友患偏頭痛多年,某日得到一包新鮮荊芥做成香囊,香味濃郁,聞之令人頭腦放鬆,現在已成了她喜歡的枕邊物了。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主管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 主辦

中醫藥知識 健康養生資訊

零售價:RMB12元

郵發代號:82-654

文章版權歸《家庭中醫藥》雜誌所有,轉載、摘錄請註明出處。部分圖片源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所載方葯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本文作者:程延君

本文編輯:桔梗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閱讀原文

運營人員: 魏宇波 MX008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