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班中的肺結核丨再次出現在大眾視野中肺結核,我們該如何應對

日前,有媒體曝出湖南省桃江縣第四中學出現群發性肺結核感染癥狀,共發現有幾十例肺結核確診病例。一個班中半數人因病休假無法上課。

過去十年,中國肺結核發病數和死亡數整體呈下降趨勢。

但今年前10個月發病數已高於去年全年的發病數,9年來首次出現上升趨勢。

近10年以來,肺結核病死亡數在傳染病中一直排在第二名,僅次於艾滋病。

眾所周知肺結核在古代被列為可傳染性的絕症,(古代稱為「肺癆」,現改稱為肺結核)

肺癆是結核桿菌侵入體內引起的感染,是青年人容易發生的一種慢性和緩發的傳染病。

一年四季都可以發病,15歲到35歲的青少年是結核病的高發峰年齡。

潛伏期4~8周。其中80%發生在肺部,其他部位(頸淋巴、腦膜、腹膜、腸、皮膚、骨骼)也可繼發感染。主要經呼吸道傳播,傳染源是接觸排菌的肺結核患者。

肺結核是一種古老的疾病。在17到20世紀,它曾經是美國和歐洲人的主要「殺手」之一。即便是在抗生素得以普及的今天,肺結核仍然是許多發達國家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像是歷史上最具影響力和最受歡迎的鋼琴作曲家肖邦、俄國著名小說家、戲劇家安東·契訶夫、英國著名浪漫主義詩人雪萊、中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中國第一位女性建築學家林徽因、中國現代作家郁達夫等等這些有名的人物也都是死於肺結核病。

作為一種古老的疾病,中醫學對肺癆的認識歷史悠久,且逐漸深化形成特定的學說。

《內經》《難經》《金匱要略》等醫籍將其歸於「虛損」、「虛勞」一類病證中,並描述了與肺癆主症相似的癥狀表現,如《靈樞·玉版》篇中記載:「咳,脫形;身熱,脈小以疾」。

晉代《肘後備急方》進一步認識到本病具有傳染性,指出「死後復傳之旁人,乃至滅門」,並創立「屍注」、「鬼注」之名。

唐代《備急千金要方》把「屍注」列入肺臟病篇章,明確了本病病位在肺,指出本病的病因是「勞熱生蟲在肺」。

《外台秘要》對本病的臨床表現觀察尤為詳細,指出本病有骨蒸、煩躁、食無味、消瘦、盜汗、咳嗽、兩頰如胭脂色等癥狀,還指出本病可見「腹中有塊,或腦後近下兩邊有小結」等兼症。

由於本病的傳染性和諸多癥狀,故有很多名稱,如屍疰、勞疰、蟲疰、傳屍、肺痿、勞嗽、骨蒸、伏連、急癆等,直到宋代《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始以「癆瘵」定名,並指出與「予事而憂則『肺勞」』為「各一門類,不可不知」,從發病學上把癆瘵與一般的虛勞進行了界定。

在唐代創立了「癆蟲」、「瘵蟲」之說;在治療方面,《仁齋直指方》中提出「治瘵疾,殺瘵蟲」的重要觀點。

明代《醫學入門·癆瘵》指出「潮、汗、咳嗽、見血、或遺精、便濁、或泄瀉,輕者六症間作,重者六症兼作」,概要地提示了本病的6個主症。

《醫學正傳·勞極》確立了殺蟲與補虛的兩大治療原則,迄今仍然對肺癆病的治療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在於肺癆糾纏了幾個世紀后中醫認為肺癆的外因是感染「癆蟲」,內因是正氣虛弱,氣血不足,陰精耗損所致。

也就是說肺癆的的發病因素是:

1、感染癆蟲

早在晉代,葛洪在《肘後備急方》中就已認識到本病屬於慢性傳染性消耗性疾病,並描述「積年累月,漸就頓滯,乃至於死」,而且其傳染性很強,甚至可以「滅門」。

古人根據本病具有傳染的情況,創立了「癆蟲」、「瘵蟲」之說,如《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癆瘵諸證》指出:「諸證雖曰不同,其根多有蟲。」

明確指出瘵蟲傳染是形成本病不可缺少的因素,因直接接觸本病患者,「癆蟲」侵人人體而成病,這種認識直到1882年發現結核桿菌才被證實。

2、正氣虛弱

一般說來,往往在正氣虛弱時罹患肺癆,凡先天稟賦不強,小兒餵養不當;或病後失養,如麻疹、哮喘等病後或外感咳嗽經久不愈,以及產後失於調養等,皆易致癆蟲入侵。故《外台秘要·灸骨蒸法圖》說:「嬰孺之流,傳注更苦」。

後天攝身不慎,青年早婚,嗜欲無節,耗傷精血;或情志不遂,憂思過度,或勞倦傷脾,而導致正氣虛弱,癆蟲入侵而發病。正如《古今醫統,癆瘵門》說:「凡人平素保養元氣,愛惜精血,瘵不可得而傳,惟夫縱慾多淫,苦不自覺,精血內耗,邪氣外乘」,並提出氣虛血痿,癆瘵「皆能乘虛而染觸」。

年老體弱,生活貧困,營養不良,也是罹病的重要原因,如《理虛元鑒,虛症有六因》即曾指出「因境遇者,……貧賤而窘迫難堪」,易致癆蟲侵襲。

癆蟲是發病的因素,正虛是發病的基礎,體虛感染癆蟲是形成本病的關鍵。

脾為肺之母,肺癆日久,子盜母氣,則脾氣亦虛,其甚者可致肺、脾、腎三臟同病。

綜上所述我們可解釋肺癆發病的癥狀表現的原由:

肺陰不足導致乾咳,少痰,並伴有咽燥口乾,顴紅,唇赤,舌紅少津等癥狀;

但也有因脾虛而生痰,痰濕阻肺所致,所以也有出現咳嗽痰多,痰呈泡沫狀,伴身重疲乏,胃納不振,舌苔白膩等症;更有少數表現為痰熱咳嗽,症見痰黃且稠,或痰中帶血。

發熱,為陰虛生內熱,多表現為午後發熱,一般表現為低熱(38.5℃以下),或僅自覺五心煩熱,好象熱從骨髓中蘊蒸而出,故又稱骨蒸,面顴紅赤,但也有高熱者。發熱時間多從午後開始,夜熱早涼,故稱潮熱。

盜汗,為內熱蒸騰,逼津外出,表現為人睡后,汗出遍身,醒后則汗止。當衣被都被汗濕后,疲乏無力的感覺會更加明顯。

患者也可表現為氣陰兩虛,形寒乏力,易汗肢冷,飲食減少,體重減輕,肌肉瘦削,晚期則形消骨立,男性多見遺精,女性多見月經不調或閉經。

中醫認為 補虛培元、抗癆殺蟲為治療肺癆的基本原則。

補虛培元,旨在增強正氣,以提高抗病能力,促進疾病的康復。補虛以滋陰為主,若合併氣虛、陽虛者,則當同時兼顧益氣、溫陽;

補虛重在補肺,並注意臟腑整體關係,同時補益脾腎。

正如《醫學正傳·勞極》所說:「治之之法,一則殺其蟲,以絕其根本;一則補虛,以復其真元。」另外,還應適時結合清火、祛痰、止血等法進行治療。


長期灸關元、神闕二穴可補虛培元增強正氣。

此二穴為人體補元氣之大穴,可以提高免疫力,強壯身體,緩解乏力,抵抗癆蟲入侵。

另外,由於肺結核是因為「癆蟲」入侵肺部所致,所以它的治療臟器重點在肺部。因此建議灸尺澤、肺俞、中府三穴。

最後我們要補益脾腎,讓人體五臟六腑恢復鮮活的狀態。對此可以中脘、腎俞、太溪等穴作為輔助治療。

除了灸神闕,中脘,足三里,關元,命門,足三里,大椎,還可以加上雲門、中府和天宗穴,效果會更好一些。

對於肺結核病,預防比治療更加重要。醫學上雖然有康復的案例,但其仍然是極難治癒的,所以最重要的做法就是儘早樹立防範意識。

1、患者恢復期間應堅持長期灸,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儘可能避免疾病的複發。而正常人稍加不適時也可灸神闕,中脘,足三里,關元,命門,足三里,大椎等穴位,做到未病防病。

2、增強肺活量,增強抵抗力,平時可適當進行有氧運動,如慢跑、騎自行車等。增強肺氣,抗邪入侵,這樣癆蟲即使接觸人體,也難以入侵肺臟。(避免被傳染)

3、保持健康的飲食和作息。中醫五行學說中,脾為肺之母。生冷食物容易傷脾,尤其要注意。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