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仇的保質期有多久?

《神鵰俠侶》里,瑛姑花了一輩子時間想殺了裘千仞為兒子報仇,但是在幾十年後,兩人都鬚髮如雪時,仇恨卻驟然放下了。幾十年的時間將殺子之仇已然沖淡。而且旁人也覺得這是對的,放下仇恨,原諒仇人是對的,於己於人都有利。如果再這麼苦苦糾纏下去,反倒是這個人不對了,心胸太狹窄了,且誘惑且道德脅迫地讓人「心甘情願」地放下仇恨,完全忘了仇人當初是怎樣的心狠手辣,面部扭曲,人的健忘與好為「以德報怨」可見一斑。

中國有句人人都愛說的老話,叫作君子報仇十年不晚,似乎對於中國人來說,報仇的話十年之期就算長的了,再長了便不是君子。而人人都想當君子,十年報不了仇的話,便說放下吧,放下心魔,放下執念,冤冤相報何時了?我就不明白了,報仇怎麼能算是心魔?你殺了我親戚朋友,躲了十年就可以站在道德高位讓我不報復你了?什麼玩意兒?如果人人都這麼君子,那殺人害人倒是樁好生意。

最煩的就是那些旁人,總愛勸的也是這些旁人,被傷害的人和他沒半毛錢關係,但是這些人總愛跳出來打你一棍道德悶棍,讓你真覺得是自己不夠寬容。但往往這些旁人又是最不知寬容的,如果是他的親戚朋友被傷害,估計就不能這麼寬容君子了。慨他以慷最是無賴。

既然如此,那麼報仇有時效性嗎?其實這個問題早在春秋時就有答案了。古時候有個故事,叫作九世之讎。講的是齊襄公出兵滅掉紀國的故事,為什麼呢?原來在春秋的時候,齊襄公的祖宗齊侯被紀國的祖宗紀侯陷害了,紀侯給周夷王進讒言,周夷王就把齊侯招到京城烹殺了。齊國人為此傷心不已,謚為哀公,從哀公下到九世就是齊襄公了,齊襄公想來想去還是想不過味,於是一股怒氣噴涌而出,就出兵滅掉了紀國,為哀公報了仇。這本來是件很快意的事情,但是在當時卻引起了很大爭論,因為當時的社會風氣是,家仇只論五世。你齊襄公都過了九世,怎麼還好意思報仇呢?但也有支持齊襄公的:《公羊傳·庄公四年》中說:「九世猶可以復仇乎?雖百世可也。」意思是不但九世可以復仇,百世也可以,不過左傳反對這個,覺得不該這麼冤冤相報。但孔子卻站在了公羊傳那一方,孔子說:「王道復古,尊王攘夷。十世之仇,猶可也!」又說:「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以德報德,以直報怨。」還是孔子說得明白,把報仇的本質和意義都說清楚了,這樣的話,仇是什麼時候都可以報的,而且有仇報仇有德報德不是很好嗎?這樣一想,孔子老夫子的印象下,竟然也有了俠客那樣快意的一面。

後來漢武帝也站出來大吼了一聲,齊襄公復九世之讎,《春秋》大之,於是揮兵北上,滅了匈奴。

當然公羊傳、孔子他們說的是國讎,但對於個人來說,國讎家仇又有何區別?哀公為一人,其死關齊國何事?何以為國讎,對齊襄公而言,非是國讎,實乃家仇也。

所以我覺得,不管國讎家仇,永遠都可以報復,其實大可不必同情心泛濫,覺得很久過去了,仇人都沒了,就留下子孫,而且都弱雞極了,怎麼還可以報仇呢?對於這樣的說法,只要閉著眼睛想想當初仇人兇殘的面目就好了,想想紀侯陰毒地中傷哀公,想想哀公被烹殺時的慘狀大概就沒有那麼多同情心了。再譬如南京大屠殺這類仇恨,雖百世千世,也不可忘了。

妄言寬容者,可殺也。豪傑如伍子胥,智者如范雎,梟雄者如恆溫,霸者如李存勖,皆有仇必報,不輕言寬容。而報仇也並不損害他們原本的功業,我們普通人,又為何妄言寬容寬恕呢?

施害者必受其報,被害者必申其冤,天道輪還,一點差錯都是沒有的。

我最喜歡的一個故事是黃宗羲的,當時他父親被宦官陷害,刑部會審時,他一個文弱書生便孑然北上,當庭錐刺痛打害他父親之人。此所謂君子之怒。

有仇雖百世必報,有恩雖百世必償,一點也不丟面子。

2016/11/28於北京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