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針灸為什麼能夠治病

經絡是藏象系統不可分割的部分,它包括經絡與穴位,沒有了經絡,藏象也就是存在了。那麼經絡在藏象系統中有什麼作用呢?

通道作用

在《黃帝內經》中,經絡最明顯的作用是通道,它是人體氣血運行的通道,就如同城市中的輸水管道一般,將氣血輸布到全身。《靈樞·本臟》說:「經脈者,所以行氣血而營陰陽。」經絡運行的氣分為陰陽,陰者乃源化水谷,陽者乃發於經絡。

經絡除了作為氣血運行的通道,它還是傳遞信息的通道。在解剖生理系統中,信息的傳導都通過神經,它分為兩個方式。一種方式是下傳,大腦將發布的信息通過神經向全身傳導。一種是上傳,神經系統將搜集到的信息向大腦傳導。

經絡的功能與神經有共同之處,它也是信息傳導 的通道,不同的是,神經是解剖系統信息傳導的通道,而經絡則是藏象系統信息傳導的通道。一方面,五藏神將發布的信息通過經絡傳導於全身,調控著整個藏象系 統的運行。另一方面,經絡又將本系統和解剖生理系統的狀況信息傳回五藏,為五藏的調控提供依據。

Advertisements

穴 位是經絡上的信息埠,《內經》說「所言節者,神氣之所遊行出入也」,「神氣」就是經絡中運行經氣的總稱,它包括氣、赤精、神。經氣通過穴位到達身體各部 位及表面,十二正經的經氣通過穴位注於絡脈。根據中醫的整體理論我們認為,穴位是經絡(第二生理系統)的門戶,是經氣進出的埠。穴位有四大功能:

一、穴位是經絡之間經氣轉注的出入口。人體除了十二經、奇經八脈外,每一條經都有許多絡脈,經氣必須通過穴位流通到絡脈中,它也是絡脈迴流經氣的進入口,完成全身經氣的周流不息。

二、穴位是經絡的對外接收器。經絡氣門隨太陽 的運行節律而開閉,說明經絡穴位有調節第二生理系統與宇宙自然的功能,經絡通過穴位,直接接收來自宇宙的精氣。但不受歡迎的宇宙精氣(邪氣)也通過穴位進 入經絡,導致疾病的發生,「客者邪氣也……邪循正氣之所出入也」,即邪氣通過穴位進出經絡。

Advertisements

三、穴位是溝通第二生理系統與肉體解剖系統的埠。經氣對肉體的榮養功能就是通過穴位來實現的,穴位就象是個噴泉,將對肉體解剖系統有用的物質噴射到五臟、六腑及全身。同時,穴位也通過回收經氣感知來自肉體解剖系統的疾病信息。

四、穴位是第二生理系統的對外感知器,它感知 外來的信息。就如同兩個人有信息交流一樣,兩個獨立的第二系統之間,也有相互溝通的需求,即兩個藏象精神主體之間也會發生溝通。溝通的雙方以氣的方式進行 交流,而交流的門戶就是穴位。事實證明,孿生同胞之間、母子之間、父子之間等有一種超乎人們想象的感知力,就是由於他們有更加相近的信息溝通渠道,即使遠 在萬里之外,也能相互感受對方。

我們應該明白一個事實,當中醫面對病人的時候,表面上是兩個人之間的對話,而實際上卻是兩個藏象系統的對話。所以,如果將針灸治療比喻成一場兩個主體的對話,可能更接近中醫的原理。

我們認為,針灸實際上是一種信息的傳導術,它與氣功的治療在原理上完全一致。施針者在了解了病情之後,將他所了解的信息通過針刺傳導給病人的藏象系統,但最後進行治療疾病的,並非是施針者本人,而是病者自己藏象強大的調節功能。

從《內經》的記載看,針灸的最終作用對象不是 穴位,而是通行於穴位中的經氣,故《內經》說「凡刺之道,氣調而止」、「刺之要,氣至而有效」。針灸十分講究「得氣」,得氣的感覺有酸、麻、脹等。所謂的 得氣,我們理解為施針者與經氣建立了某種聯繫,即施針者將信息傳遞給經氣,並得到了經氣的回應。沒有回應的,就沒有療效。就如同打個電話讓對方辦事,對方 不接電話,或者電話總佔線,這事自然就辦不成。

所以針刺五要的第一要領就是「治神」,意思是針灸不治病而治神,即針灸的最終目的並不針對疾病,而是針對對方的藏象五神,針灸就是要「合形與氣,使神內藏」,這樣身體上的疾病就自然治癒了。

施針者「得氣」與否,並不完全取決於選擇穴位 的正確程度,而主要取決於施針者自己的修為程度。施針者的修為指的是「天人合一」的程度,我們認為,所謂的「天人合一」,指的就是人體解剖系統與藏象系統 的溝通程度,本質上是兩個精神主體(大腦精神主體、藏象精神主體)的溝通程度。施針者的修為越高,就越容易「得氣」,他傳遞的信息就越準確、越具體,療效 自然也就越高。《素問·針解》曰:「必正其神……令氣易行也。」《靈樞·終始》曰:「必一其神,令志在針。」既施針者有神,就能與病者經氣的運行合而為 一,這就是「得氣」。因此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真正的氣功師如果施針,他的療效要遠高於平常人。

從歷史上看,古人善針,而後人善葯。《內經》 有重針灸而輕方劑的傾向。《內經》記載的處方只有十三個,但講針灸的篇章遠多於藥物的篇章。《內經》中唯一提到的早期醫學著作也是關於針灸的,例如《黃帝 內經》中多次提到「九針」、「針經」等早期醫書,從篇名判斷,它們肯定與針灸有關。馬王堆出土的醫書也是以經絡、針灸為主,而方劑卻少一些。所以我們認為 古人善針,而後人善葯。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