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怎麼看南京大屠殺

讓國際社會更了解南京大屠殺

豐富研究視角 拓展傳播途徑

作者:王廣祿 吳楠

在12月13日我國第三次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來臨之際,記者從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獲悉,南京大屠殺遇難者名單牆上新增110人,截至目前,名單牆上已刻有10615名南京大屠殺遇難者姓名。近年來,國內外對南京大屠殺的認知持續深化,但與國內公眾對南京大屠殺的認知相比,國際上對南京大屠殺的認知還遠遠不夠。近日,記者圍繞國內外對南京大屠殺慘案的認知及研究進展等相關話題進行了採訪。

構建立體的南京大屠殺史

國內南京大屠殺研究肇始於20世紀60年代,經學界多年努力,相關研究的廣度與深度不斷拓展。南京大學教授張憲文認為,從1960年南京大學歷史系組織人員調查研究並於1962年撰寫完成《日本帝國主義在南京的大屠殺》(1979年內部刊印),到20世紀80年代南京學者編輯出版有關資料和《南京大屠殺史稿》,再到近幾十年來大量相關研究成果不斷湧現,國內的南京大屠殺研究逐步深化。

Advertisements

江蘇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孫宅巍表示,近年來,國內南京大屠殺研究取得多方面進展:首先是建立了一批新的研究機構,如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史研究會、南京師範大學南京大屠殺研究中心、南京大學南京大屠殺史研究所和南京大屠殺史與國際和平研究院等;其次是持續發掘新的史料,並進行了系統的整理研究,其中,南京大學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組織整理編纂的《南京大屠殺史料集》(72卷),涵蓋了加害方(日本)、受害方(中國)、第三方(西方國家)三方面的豐富史料;最後是研究有了新的深度和寬度,從僅關注日軍暴行拓展到關注西方和市民的視角等。

「回顧南京大屠殺的研究歷程,特別是近30年來,南京大屠殺研究從求證向求實轉化,這一轉化不僅讓南京大屠殺研究走向深化,而且也推動了整個抗戰史的研究。」在南京師範大學南京大屠殺研究中心主任張連紅看來,這一變化背後體現的是一種學術研究理念的更新:研究視野日益開闊、研究心態更加開放;個案研究的選題更加深入,從主要集中關注日軍暴行到開始研究南京戶籍制度、慈善團體、宗教、村莊記憶和難民心理等,這對構建一個立體的南京大屠殺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非專業人士主動參與搜集、研究、傳播南京大屠殺史實,不僅促進了學術研究的深入,而且也有助於廣大民眾正確認識南京大屠殺。

Advertisements

西方對南京大屠殺了解甚少

相較於國內的廣泛研究和認知,當前國際上對南京大屠殺以至二戰期間日本侵略史的研究和認知狀況不容樂觀。正如張憲文所說,「西方不僅對南京大屠殺了解甚少,甚至對中國在二戰中的作為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都不甚了解」。

「在二戰結束70餘年後的今天,西方社會對日本戰時的暴行似乎已經忘記了大半。」多年在美國工作與生活的麻省理工學院終身教授鄭洪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感慨地說。為了提升國際社會對南京大屠殺慘案的認知,鄭洪歷經10年,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倖存者的真實經歷為背景,寫作了《南京不哭》這本歷史小說。

促使鄭洪這位物理學家「跨行」寫作的原因是1995年4月15日發生在麻省理工學院的一件事。當天,一場兩三百人的專題討論會在該校舉行,四位主講中三位是美國人、一位是日本人,他們的基本觀點是二戰期間日本發動戰爭是為了維護自身文化、抵抗西方文化侵略,並且在戰爭中遭受很多損失。鄭洪的現場發言和後來以書面形式進行的反駁基本被忽視。

對於西方世界對南京大屠殺和日本侵華史的錯誤認識,曾多年在美國波士頓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擔任教授的甄金輝也有著類似的感受。

用不同方式傳遞歷史真相

實際上,近年來在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南京大屠殺這段歷史正以學術交流探討、文學影視作品輸出、圖片展覽等多種形式進入國外民眾的視野。受訪學者認為,應當以國內學者的學術研究為基礎,通過多種途徑和方式推動國外南京大屠殺相關研究,進一步提升國際社會和公眾對於南京大屠殺史實的廣泛了解和正確認知。「我們應該對世界發聲,將歷史真相用不同方式傳遞出來,讓世界重新認識日本侵略中國的史實,喚起各界人士的良知。」鄭洪說。

1997年,張純如的英文專著《南京暴行:被遺忘的大屠殺》出版,引起關注;2007年,該書日文版出版。

2014年,我國將每年的12月13日設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對南京大屠殺遇難者的紀念上升到國家層面;2015年10月,《南京大屠殺檔案》入選《世界記憶名錄》,使這份國家記憶上升為世界記憶。

2015年12月,《南京大屠殺史》的英文版與日文版在國內首發,並陸續在美國、歐洲、日本出版發行。

2016年1月,海外首座南京大屠殺主題常設性史料館在美國洛杉磯開館;10月,「共同見證:1937年南京大屠殺」史實展在法國岡城和平紀念館開展,早在2010年,這座紀念館就增設了南京大屠殺專區。

受訪學者還認為,提升國際社會對南京大屠殺的認知和了解,需要在現有工作基礎上,繼續豐富研究視角、開拓傳播途徑。張憲文表示,從歷史研究的角度關注南京大屠殺,是以史料和歷史真實性傳遞史實;而《南京不哭》這種文學作品,是以文學的形式對歷史進行寫照,具有生動性和感染力,同樣可以打動人、引導人民去了解和認識歷史。

「南京大屠殺不僅僅是中國人民的災難,更是人類文明史上的浩劫,全世界人民都應當從中汲取教訓,共同制止戰爭、守護和平。」張連紅認為,應加強人類歷史上各種大屠殺的比較研究,從人類史視角來思考和研究南京大屠殺,儘可能地吸收多國學者參與共同研究,如設立比較研究課題、邀請國外學術界的專家學者召開研討會、出版多語種研究成果等。

上海交通大學東京審判研究中心主任程兆奇表示,研究南京大屠殺不能只在於己有利的材料中尋章摘句,還必須處理相反證據。若非如此,與不同觀點難有真正意義上的交流和交鋒,也不可能真正達到復原歷史真相的目的。

孫宅巍也提出,未來南京大屠殺研究應加強與國際上不同觀點的交鋒。「南京大屠殺是一段真實的史實,真實的歷史不怕交鋒,而且會在交流中越辯越明。」

運營人員: 唐駿 MX002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