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的水循環!

1.脾是水利的樞紐

中醫學認為,脾在五行中屬於土,方位合中央。屬於土,當然可以治水了,所謂「水來土掩」嘛;既然方位在中央,那麼它在水液代謝中一定就是中轉站了。

如果脾不能及時將水液運走,則水液便會在體內不正常停留,水液停聚就會導致體內濕氣過重,濕氣積聚在一起就變成了痰,從而出現腹瀉、痰喘等癥狀。

脾臟運化失常的原因,重點是脾陽虛弱,沒有足夠的陽氣去驅動津液的運動。因此,治療的原則,主要是健脾燥濕。只要脾臟功能恢復了,濕氣與痰就可以被清除掉。

2.肺是水的上源

水液精華部分最終是「上歸於肺」。肺中所藏的精氣就是津液的精華之氣,通過肺對津液的儲藏和釋放,來灌溉人體的各組織、器官,所以中醫又稱肺為「水之上源」。

Advertisements

如果肺不能正常宣發和肅降,津液不能外達而無汗,不下輸膀胱而無尿,或小便不利,無論是哪種結果都會導致水腫。這時的水腫常由面面開始,逐漸波及到四肢。水腫的重點在腰以上,中醫稱之為「風水」,主要是由於肺受寒引起的,需要通過宣肺發汗來治療。

3.腎為水的下源

古人很早就認識到,腎和水有密切的關係。在五行配屬上,腎和水是配在一起的。《黃帝內經》上說:「腎者,水臟,主津液。」也就是說腎臟是主水液的重要臟器,這一功能主要靠腎中蘊藏的巨大熱能來完成,我們稱之為腎陽。

腎陽是全身陽氣的根本,它就像天上的太陽,全身非它不溫。脾的運化、肺的宣降等,無不依賴腎陽的作用而發揮正常的功能。如腎陽不足,蒸騰氣化功能失常,水液代謝障礙,則可出現尿少、水腫等症;或由於腎臟不能很好升清,使一些可以重新被利用的津液也隨著尿一起排出體外,就會出現小便增多等癥狀。可見,腎在水液代謝過程中的作用舉足輕重!

Advertisements

津液的運行、輸布和排泄障礙,常常是輸送津液的動力出了問題,進而使得體內的津液滯留,形成濕、痰等有害物質,這些物質又進一步阻止了津液輸布的道路(中醫稱之為「水道」),形成惡性循環。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