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6個動作天天練,可能幫你省下一大筆醫藥費

健康科普,來看看 「百科名醫」吧!


你的一天是否也是這樣度過:久坐不動、渾身酸痛、沒空鍛煉……一天上班下來,差不多就是個「廢人」了。長此以往,不僅全身氣血頻繁拉響警報,甚至還會招來病痛。

一些食療對於懶惰成性,家務白痴的年輕上班族是強求;運動吧,又沒有時間。那有沒有什麼簡單易行的養生好方法呢?有,當然有!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些緩解疲勞的小妙招,學會了可以幫你省下一大筆醫藥費。

1.熨雙眼,能明目

現代人的生活中,眼睛是負擔最重的器官之一,超負荷的工作下,眼部容易老化,出現眼干、眼澀、眼疲勞等癥狀,甚至誘發眼疾。下面介紹一招——熨目轉睛,操作方便,是護眼的良方。

熨目法在《諸病源候論》中就有記載:「以兩手相摩令熱,以熨目,以指抑目,左右有神光,令目明,不病痛。」

Advertisements

具體方法是:

(1)熨目,兩手搓熱后,用兩掌心輕捂眼睛,掌心自然的凹陷正好覆蓋在微突的眼睛上,不要按壓;

(2)兩眼在掌心內自然閉合,眼球按照順時針的方向轉動數周,再反方向轉動數周,稍停片刻后,再從上轉到下,從左轉到右(眼球轉動要慢,幅度要大,感覺眼球內有伸拉感);

(3)熨目10分鐘后,可用拇指或食指關節,沿眉毛邊際,由內向外,依次按揉眉頭、眉腰及眉梢;然後以食指或中指指腹,由內向外,輕輕按壓眼下部位。

熨目轉睛法不但可以緩解眼疲勞,還能促進眼部周圍的血液循環,改善眼皮鬆弛、眼袋隆起、黑眼圈等癥狀。

需要注意的是,眼部皮膚薄,手法宜輕,避免破壞皮膚的內在結構;還要注意眼部的清潔,操作前洗凈雙手,女性朋友建議卸妝后操作。

Advertisements

2. 常叩齒,健牙齒

叩齒是中醫保健的一套養生理論,華佗,孫思邈,蘇東坡,都這麼干。孫思邈在《千金方》中指出:「每晨起,以一捻鹽納口中,以溫水含揩齒,及叩齒百遍,為之不絕,不過五日,齒即牢密」。

具體方法:一種是咬叩,上下牙要有咬東西的勁兒,叩齒速度比較慢;

另一種是輕叩,上下牙輕輕碰撞,叩齒速度比較快。練習時兩種方法可以結合,但不能太過使勁,以免損傷牙齒。

需注意的是:扣齒是一種預防保健的方法,並沒有治療作用。

3.轉動脖子,血流暢

脖子僵硬、酸痛在人群中非常普遍,原因是長時間固定姿勢面對電腦、低頭玩手機,氣血容易瘀滯,肌肉、筋膜逐漸失去彈性,慢慢粘連在一起,變得僵硬、疼痛。活動脖子可以幫助人們牽拉粘連的筋結,舒經活絡,減輕疼痛。

具體方法是:

(1)左右轉頭:慢慢把臉轉向左側,轉到自己可以承受的最大限度(眼睛能看到肩膀即可,但不要低頭),保持10秒,慢慢復原,然後以同樣方式轉向右側。如此重複做3組。

(2)向上抬頭:慢慢抬頭向上看,抬到自己可以承受的最大限度(眼睛能看到天花板即可),保持10秒,慢慢復原。如此重複做3組。不用向下低頭。

(3)左右歪頭:慢慢把頭倒向左側肩膀,達到自己可以承受的最大限度(耳朵與肩膀有一拳距離即可,但不要聳肩),保持10秒,慢慢復原,然後以同樣方式倒向右側。如此重複做3組。

(4)旋轉肩部:雙臂下垂,讓肩膀以前後畫圓的方式轉動10次,然後再反方向轉動10次。也可以把手臂抬平,把雙手搭在肩膀上前後轉動肩膀各10次。如此重複做3組。

需注意的是:請在規範的指導下進行轉動,否則有害無益。

4.踮腳尖,防衰老

長期不鍛煉,久坐如屁屁粘在座椅上的懶鬼們,血管就不會暢通了,往往越坐越笨。這時候踮腳尖就成了你的救星。

具體方法是:

(1)踮腳尖走路:每次走30~50步,稍稍休息一下,然後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再重複幾組。速度可自我調節,以感覺舒適輕鬆為宜。初始練習者可以扶著牆,熟練以後就不用藉助外物了。同時用足跟走路可練小腿前側的伸肌,行百步,可以疏通足三陽經。腳尖和腳跟交替運動可祛病強身。老年人則應注意安全,以免站立不穩而摔倒。患有較嚴重的骨質疏鬆症的人最好不做。

(2)坐著踮腳尖:膝蓋與大腿保持水平,可將兩個礦泉水瓶放在大腿上,進行負重練習,每次踮30~50次,速度自我調節。

(3)躺著勾腳尖:卧床休息時,兩腿併攏伸直,將腳尖一勾一放,可兩腳一起做,也可進行單腳練習。如果感覺小腿不舒服,就停下來休息。每次做20~30次,速度自我調節。

5.常梳頭 發不白

神仙洗頭法,就是常說的干梳頭,能提升一身陽氣,有「千過梳頭頭不白」的美譽。

十指自然彎曲,用指尖從前額發跡開始梳捋,經頭頂,一直到腦後。再從前額發跡移向耳側發跡,梳捋的方向始終是從前向後,速度要慢,梳100次。

用手掌在脖子後面,橫向來回搓摩,兩手可交替進行,用力稍大,這樣來回搓摩幾十次后,頸部便發熱發紅。

干梳頭和搓脖頸都是通過外力方法促進氣血運行,溫熱的手掌同時起到了熱療作用,經常堅持這些小方法,有祛症除根的效果。

操作時要閉目養神,以一種愉悅的心境來做,這樣緊繃的心弦就慢慢鬆開,壓力也會隨之舒緩。

百科名醫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授權與合作事宜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