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走邊讀,《一路書香》讓中華傳統文化變為沿途最美的風景

傳媒內參導讀:「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一路書香》巧妙結合二者特色,首創了「閱讀+探尋」的文化類節目模式,由竇文濤和張星月共同成立「移動書屋」,以閱讀為名,帶領觀眾一起走進書中的新世界。

來源:傳媒內參節目研究組

文/徐陸

三五好友成行,靜思品茗,這樣的場景在「全民娛樂」大行其道的當下,無疑有些特立獨行。《一路書香》正如其名,一路行走,一路品讀,一路留香,帶著觀眾走進書中的萬水千山,聆聽流傳千古的中國故事,其背後反映的正是根植於中華傳統文化之上的文化自信。而這檔節目也正是以其獨特的「行讀模式」,帶給觀眾精神上的愉悅享受和滿滿的正能量。

《一路書香》高口碑收官,

用「行讀」掀起新一輪文化熱潮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一路書香》巧妙結合二者特色,首創了「閱讀+探尋」的文化類節目模式,由竇文濤和張星月共同成立「移動書屋」,以閱讀為名,帶領觀眾一起走進書中的新世界。

Advertisements

節目自播出以來成績亮眼,首播就獲得廣泛關注,且隨著節目的陸續播出,全網播放量突破3億,如今更是以收視率躋身同時段綜藝節目前五的成績榮耀收官,其文化精品的實力可見一斑。

為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建設的戰略布局,《一路書香》在絲綢之路上的一座座歷史文化名城內,開啟了一段段文化之旅。從走進泉州,以余光中的一首《鄉愁》喚起遊子情思;到漫步陝北高原,通過路遙的《人生》《平凡的世界》彰顯窯洞文化的豪氣;再到彩雲之南,用《最後一頭戰象》詮釋絕美的西雙版納……

節目一面尋覓先人的回聲,一面對照現實生活,用「行走的中國文化」再一次開啟全民文化熱潮,彰顯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樹立正能量典範,並因此獲得《人民日報》大力點贊,稱其「節目嘉賓知行合一,感知文化背後的人文情懷,用正能量吸引觀眾,從而潛移默化激發人們在情感中的深切共鳴。」

Advertisements

而這正是萬燕傳媒製作《一路書香》的初衷,即「傳播正能量,並且要被社會接受,引起社會的共鳴,興起一股讀書的風氣,以及傳播文化,特別是中華文化的一個浪潮。」尤其是隨著「文化熱」的全面興起,不少同類節目都在「文本靜態」的範圍內做文章,卻往往無法跳脫出來。

正因為清醒地意識到這一點,《一路書香》的創作團隊決定「走出去」,嘗試用匠心解鎖文化本質。只不過,這番破局式的創新,背後卻有著許多不為人知的努力。

從節目名稱到內容形式再到嘉賓人選,方方面面無一不是經過反覆推敲后才「一錘定音」的。要讓文化類節目走出戶外,在操作層面上不可避免的會遇到更多困難,比如在聖彼得堡踩點時就遭受了「冷遇」,經過多方溝通才最終獲得了拍攝許可。

也正是這樣一次次的反覆努力尤其是對匠心的堅持不懈,才有了如今不斷帶給觀眾精神享受的《一路書香》。

樹立行業標杆,

鍛造文化節目自主大IP

近年來,在廣電總局的調控和支持下,自有IP創新型節目所佔據的比重越來越大,文化類節目呈現井噴式發展。但無論是從內容還是形式上來看,也逐漸出現了同質化嚴重的趨勢:各家多以傳道授業、解讀探討、競賽比拼等棚內文化綜藝為主。在此等背景下,如何打造與傳統文化類節目不一樣的內容調性和呈現方式,成為各內容生產團隊探索的方向。

《一路書香》敢為人先,解鎖真人秀「行讀」的概念,最先將文化「動起來、走出去」,開啟了國內首個創新形態的戶外文化綜藝模式。

比如大多數人讀過余光中的《鄉愁》后,並不一定都能領會其中的意象,直到竇文濤、張星月和任賢齊一行來到余光中的祖籍地福建泉州永春,余光中的「鄉愁」就變得具象鮮活了起來:從故鄉的發小到故鄉的樹、故鄉的食物,伴著任賢齊吉他彈唱《鄉愁四韻》,一切顯得更為真切、樸素和動人。

《一路書香》以「行讀」模式打破傳統文化節目套路,將文化從神壇上拉下並放到生活細節里,一路讀書、一路行走、一路感受自然,以探尋的形式介入尋常百姓的生活,與最樸素的生活發生聯繫,讓接地氣的人情味貫穿始終,進而從情感深層引發觀眾共鳴,激發大眾主動探索和觀察文化的興趣,讓文化傳播更加「潛移默化」和易於接受。

《一路書香》節目組曾表示,「我們真正要做的是把IP模式固定下來,要探尋一個創新固定的模式出來。」

作為一檔創新型的文化類節目,《一路書香》首倡「帶著書本去探尋」的形式,以沉浸式文化體驗的方式,以書為線索而又不囿於書本的限制,用厚實的腳步和寬廣的視角去解讀中華傳統文化,將「讀萬卷書」與「行萬里路」融會貫通,從而構建全新的行與讀的文化空間,跳脫目前已有的文化類節目形式與層面,成就創新自主文化綜藝新IP。

順應文化發展新趨勢

《一路書香》引領「文化+」時代

正如《一路書香》的標語:「厚德載物,寧靜致遠」,通過行讀去激起共鳴,體悟文化,本身就是一種傳承的修行。而其所傳承的文化,正是千百年來生長在華夏土地之上的中華傳統文化精粹,從民間書法到繪畫,從剪紙到品酒,都極具中華文化內涵。由此,弘揚中華文化自信,也成為《一路書香》節目形態創新背後的內核堅守。

時代在進步,大眾對文化的需求也在變得越發強烈,但這種文化卻並不處於「高精尖」範疇,而是每個人都喜聞樂見的「大眾傳統文化」。

《一路書香》通過回溯讀物經典,在每一方城鎮進行探訪,本身就是一種文化再傳播的行為。它潤物細無聲的將中華民族極具特色的人文風情、地域文化深深根植於每個觀眾心中,鼓勵觀眾更多走出去「行讀」,將抽象的文化內涵和具體的生產生活結合起來,給予人們親近歷史、閱聽文化的動力與興趣。

這也是在新時代為中華文化賦能的一種嘗試,在完成文化的二度創造的基礎上,為其披上「大眾文化」的外衣,從而使它被更廣泛的大眾所接受。

如今,《一路書香》第二季的策劃工作也已提上日程。據製作方透露,第二季會在各方面再次升級,「書」的部分將會更為突出,可能會增加讀書部分的時間跟內容,因此對書和名句的選擇範圍會進一步擴大。「從讀書開始,超越讀書,走入現實,去當地探尋,帶出當地的文化跟民俗特色,最後還回到書中。」

在對《一路書香》第二季保持期待的同時,我們更應該對未來文化節目的發展新思路充滿憧憬,除了「知行合一」,其背後還會有什麼新的嘗試和改變?這種由文化自信帶來的民族自豪感,又會喚醒多少「潛伏的雄獅」?值得期待。

從「一帶一路」的起點出發,利用自身的專業性和影響力,主動承擔起傳承優秀文化的責任,借鏡頭弘揚傳統文化,並努力擴大傳統文化的傳播範圍,使中華優秀民族文化的價值內涵得以更好的傳承與釋放,同時讓國人的文化自信心得以進一步凸顯。這是《一路書香》的創作初衷,也是所有文化類節目都應努力實現的最終目標。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