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帝王與中華古詩詞,氣勢和氣質與咱們老百姓差別就是大

詩詞是中華文化園囿中最亮麗的一朵奇葩,從古代先民的《詩經》至今為我們留下了極其寶貴的史料和燦爛的文化遺產。中國歷史上的詩人之多、成就之大是世界所罕見的。但一個奇特的現象引起我的注意:文人寫詩,那是理所當然,然而中國的歷任帝王,無論有無文化也都熱衷於寫詩,這中間也為我們留下了許多非常有趣的故事。

在中國三千多年的封建歷史中,前後共出現了三百多位皇帝,其中不乏文學上的佼佼者但一些文化水平較差者也跟著附庸風雅、舞文弄墨。

毛澤東雖不是皇帝,但也當過國家一把手,他的詩文,在歷代帝王中無與倫比,對此他也曽毫不謙虛地說:「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數分流人物還看今朝。」他一個也沒有看上,他認為這些人在文學上都不怎麼樣。但他很佩服一個人,那就是曹操。毛澤東1959年在北戴河寫的《浪淘沙》中說: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看來毛澤東對「魏武揮鞭」的英雄氣概和「東臨碣石」的豪邁詩篇是很讚賞的。有人會說:「曹操沒當過皇帝」。是的,但他的位置遠遠勝過皇帝,因為他擁有「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地位。歷代皇帝的詩能與曹操媲美的恐怕還不多。在毛澤東沒有看上眼的那一群帝王中,我認為唐太宗李世民的文學水平還比其他幾個人要好些,比如李世民寫的《春日望海》詩,不但氣勢磅礴,而且心懷謙卑,對秦皇、漢武、曹操都是很佩服的。其詩云:

Advertisements

披襟眺滄海,憑軾玩春芳。積流橫地軸,疏派引天潢。

仙氣凝三嶺,和風散八荒。拂曉雲布色,穿浪日舒光。

照岸花分彩,迷雲雁斷行。懷卑運深廣,持滿守靈長。

有形非易測,無源詎可量?洪濤經變野,翠島屢成桑。

芝罘思漢帝,碣石想秦皇。霓裳非本意,端拱且圖王。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就很佩服李世民的文采,他評價李世民的《詠桃》詩時說「絕代高唱,結語深煉,妙於浹合」。但李世民的詩如果比起唐代那些大詩人的詩來當然就難以企及了。

眾所周知,乾隆皇帝算得上是一位風流天子,他好遊山玩水,一生寫的詩相當多,有人給他做過統計,說他一生共寫了39340首詩(也有人說他共寫了43000多首)。乾隆共活了88歲,如果用他的詩的數量除,平均每年要寫450多首,平均每天要寫1.3首。但人們對這些詩是否全部出自他手表示懷疑,認為都是他手下的一幫祠臣替他代筆寫的。乾隆寫了這麼多詩,但是至今保留下來的幾乎沒有。只有在盧溝橋頭有他親筆題的《盧溝曉月》詩兩首:

Advertisements

(一)

薄霧輕霜湊凜秋,行旌復此渡盧溝。

感深風木睽逾歲,望切鼎湖巍易州。

曉月蒼涼誰逸句,渾流縈帶自滄洲。

西成景象今年好,又見芃芃滿綠疇。

(二)

茅店寒雞咿喔鳴,曙光斜漢欲參橫。

半鉤留照三秋淡,一☆分波夾鏡明。

人定衲僧心共印,懷程客子影猶驚。

邇來每踏溝西道,觸景那忘黯爾情。

漢代的劉邦自幼家境貧寒,不識幾個字,後來當了泗上亭長,一躍變成了吃國家供應的公務員,並且掌管了方圓十里的治安保衛和民事糾紛。後來當上了西漢開國皇帝,他十分開心。劉邦稱帝后七年,他率兵平定鯨布之亂,途經家鄉沛縣,他認為此乃衣錦還鄉也,他大宴鄉親父老。高興之餘,遂一邊擊築一邊扯開嗓門吼出了三句千古不朽的《大風歌》:

大風起兮雲風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按照中國古詩詞的寫作原則,一般詩都是四句,但他只弄了三句就沒有了,況且少了第三句。有人猜測可能是他的手下叔孫通現編了四句教給他,他因為喝酒過多,背誦的時候把第三句給漏掉了,所以只剩下三句(見李國文《天下文人》P179)。所以,劉邦的詩只能算是半首。劉邦一生就作過兩首詩,一是《大風歌》、二是《鴻鵠歌》。所以他是歷代帝王中寫詩最少的皇帝。雖然他的《大風歌》只有半首,但因為他是皇帝,幾千年來沒有人敢說他的詩不好,仍然被評為「氣勢磅礴,千古絕唱」。直到現在他的老鄉沛縣人每四年舉行一次「劉邦文化節」,並把他的《大風歌》懸挂於最醒目的地方。

明代皇帝朱元璋家庭出身比劉邦還差,家中一無所有,屬於流氓無產階級。但他當了皇帝后還同劉邦套近乎,一次在祭奠歷代帝王廟時,他站在劉邦的像前獻上一爵酒後,又讓人再拿來一爵專門敬劉邦一杯。他深有感觸地說:「劉邦老哥,咱倆可都是起自布衣啊!都是白手起家,打下天下,多麼不容易啊!沖這一點我多敬老哥一杯!」其實,劉邦同朱元璋根本不是一個層次的人,因為劉邦好孬還是吃皇糧的,是國家公務員,還識幾個字。而朱元璋只是一個念經的小和尚。朱元璋雖然是大老粗,但他寫的詩比劉邦多。比如他的兩首詩:

(一)仿黃巢《詠菊》

百花發時我不發,我若發時都嚇殺。

要與西風戰一場,遍身穿就黃金甲。

(二)《詠燕子磯》:

燕子磯兮一秤砣,長虹作竿又如何?

天邊彎月是掛鉤,稱我江山有幾多。

看他那不可一世的口氣,聽得出詩的潛台詞是:你們不是說我不行嗎?我偏行給你們看看。別忘了我是皇帝,不行也得行,因為這天下都是我的!

人窮往往志短,然而一旦發跡,就會拚命擺譜、炫富、炫才,附庸風雅。朱元璋當然也不例外。據說有一年春節,他帶領百官在南京城裡觀看民間的春聯,沿途讓臣僚評價哪家的春聯好,哪家的春聯字好。突然看到一家民居沒有貼春聯,打聽知道這家是閹豬的(割豬蛋的),因忙沒有來得及貼春聯。朱元璋隨即來了興緻,立即命人拿來紙筆,當場親自為他編寫了一幅春聯:

雙手劈開生死路 一刀斬斷是非根

眾臣僚紛紛掩嘴暗笑。我覺得這幅春聯編得不錯,挺貼切的。但如果把這幅春聯貼到當今一些紈絝官僚的門上不是更合適嗎?因為許多人不正是毀於那條「是非根」嗎?

在歷代的亡國之君中,文學水平最高的可算是陳叔寶和李煜。

陳叔寶即陳後主,是南北朝時期南朝陳國皇帝。他在位時大建宮室,生活奢侈,不理朝政,日夜與妃嬪、文臣游宴,善製作艷詞。隋軍南下時,自恃長江天險,不以為然。禎明三年(589年),隋軍入建康,陳叔寶被俘。后在洛陽城病死,終年52歲。歷史是這樣評價他的:「揮毫作詞,堪稱一代宗師,安邦治國,可謂曠世昏君」。至今人們猶記的是他創作的《玉樹後庭花》,歷代一直把它稱為是「亡國之音」。比如唐代詩人杜牧的詩「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窗猶唱後庭花」,即是對它的最好註腳。

李煜是五代南唐的亡國之君,史稱李後主。開寶八年,國破降宋,俘至汴京(開封)被封為右千牛衛上將軍、違命侯。後為宋太宗毒死。李煜雖不通政治,但其文學藝術才華卻非凡,中國文學史是這樣評價他的:李煜不是個好的皇帝,但是個好的詩人。李煜在中國詞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被稱為「千古詞帝」,對後世影響甚大。特別是他創作的詞《虞美人》更是膾炙人口,被歷代傳頌不衰: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北魏、遼、金、元等都是北方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他們原來都過著游牧生活,處於奴隸社會末期,經濟文化都比較落後。但入主中原后,受到漢族先進文化的影響,逐漸漢化。所以他們的皇帝文化水平都比較高,詩寫得也相當好。例如遼道宗耶律洪基的

《題李儼黃菊賦》

昨日得卿黃菊賦,碎剪金英填祚句。

至今襟袖有餘香,冷落西風吹不去。

再如金主完顏亮寫的:

《南征至維揚望江東》

萬里車書盡混同,江南豈有別疆封?

提兵百萬西湖上,立馬吳山第一峰!

再如元文帝圖帖睦爾寫的:

《自集慶路入正大統途中偶吟》

穿了氁衫便著鞭,一鉤殘月柳梢邊。二三點露滴如雨,六七個星猶在天。

犬吠竹籬人過語,雞鳴茅店客驚眠。須臾捧出扶桑日,七十二峰都在前。

這些都是很好的詩篇,比我們那些泥腿子皇帝寫得好多了。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