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御醫為何多出自祁門?

他們不是普通的醫生,每天面對的也不是普通病人,而是皇上、太后、皇子、后妃……他們有的在一夜之間就享有了無盡的榮華富貴,有的卻因皇上的一念之差而付出了生命。他們,就是御醫。而在安徽祁門,明清時期就出了多位御醫,是名副其實的「御醫之鄉」。

為何祁門多御醫

據史料記載,御醫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而到了明清,要想成為一名御醫更不是件容易的事。

首先必須先報名通過考試,還要有一個六品以上的官員推薦;由於名額有限,即使考試被錄取,也要等到太醫院的上一批學員畢業才能進去;進去后要讀3年書,每年考核兩次,考核通不過者留級;3年考核都合格,禮部來考一次,通過了,就成為太醫院的醫生。醫生做久了,如果院士有空缺,就可以會考補缺,從而有可能成為一名真正的御醫。這樣一算,從進入太醫院到成為御醫,至少需要10年。

Advertisements

雖然御醫競爭激烈,但御醫的官階並不高。明清太醫院最高的領導稱為院使,是正五品的官階,以下為左院判,右院判,然後是正八品的御醫,御醫以下為吏目、院士、醫生等,這些就不入流了。祁門現已查明的21位御醫中,只有一位做到了院判,其餘大多是吏目等。

所以說,能做上御醫通常讓很多人羨慕。但說御醫是「行走在鋼絲上的人」卻也一點不為過,他們的一舉一動,都關乎皇帝的安危。一旦治癒皇宮貴族的病,得到皇族的信任,就能享受無盡的榮華富貴;但也可能僅僅因為一個小小的失誤,抑或是皇上的一念之差,榮華富貴就會消失殆盡,甚至付出生命的代價。

那麼,御醫為什麼多出自祁門呢?首先,祁門是影響深遠的新安醫學發源地,歷史上名醫迭出,良醫代代相承;其次,當時名冠全國的4位醫學大師之一、新安醫學奠基人汪機是祁門人,在當地弟子眾多,不少御醫都是汪機第多少代徒弟;其三,祁門中藥資源豐富,品種多達895種,祁術、祁蛇等道地藥材久負盛名,且這一帶一直重視教育,而御醫需要很強的古文功底。

Advertisements

御醫傳奇故事多

祁門御醫的傳奇故事很多,最著名的是首創醫學會的徐春圃和專治疑難雜症的王琠。

徐春圃,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生於祁門縣城,少年時代便拜當地名醫汪宦為師,后被皇室徵用,成為一名御醫。

徐春圃倡導成立了我國醫學史、也是世界醫學史上第一個學說團體——一體堂宅仁醫會。參加這個學會的有來自各省的在京御醫、名醫,共40多人;有會規、會費籌集辦法等;要求各御醫、名醫「精而益求其精」;會員之間要「善相勸,過相規,患難相濟」。可見這是個既講學說,又講職業道德的醫學團體。

此外,他在廣泛閱讀古代醫學文獻時發現很多醫籍都存在著不少錯訛記載,於是他搜集了幾百種醫學書籍,詳細校勘,歷時幾十年,終於在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編成了一部近200萬字的皇皇巨著——《古今醫統大全》。這部書至今還被中醫界廣泛引用,是公認的中國醫學史上「十大醫學全書」之一,徐春圃也被公推為新安醫學理論的奠基人之一。

而明代御醫王琠之所以傳奇,是因為他既不是通過太醫院培養的,也不是通過全國層層考試錄取的,而是因皇子病劇,諸醫不效,中宦薦王治之立愈,被皇帝授予直聖濟殿御醫而名揚至今460多年。如今,在王琠家鄉祁門歷溪鎮,我們依然能聽到關於王琠的傳奇故事。

嘉靖二十九年四月(1550年),太子得了一種怪病,腿痛而瘸並日漸加劇。太醫院的御醫們均診治無效,個個束手無策,惶惶不可終日。就在皇宮上下焦急之時,有人向嘉靖皇帝稟報京城街巷所聞,舉薦王琠治之。

時年53歲的王琠奉詔入宮,面對皇子病症,悉心切脈,辨證施治,精心遣方,幾天後皇子便康復痊癒。嘉靖皇帝大悅,於是親自書寫詔書,授王琠為太醫院御醫。自此,王琠為皇帝、內宮嬪妃和宰相等文武大臣診療疾病,並搶救治癒了大量危急疑難病症,因「之見如神,之膽如斗」而名譽京都。

雖然名聲遠揚,但王琠並不貪圖榮華富貴,在70歲時主動要求告老還鄉,受旨在故里祁門歷溪建造了「五鳳樓」王氏宗祠祠堂。400多年後的今天,此樓主體部分依然可見。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