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山西民間藝術

民間剪紙最常見的是窗花,晉北一帶窗戶格式有菱形、圓形、多角等樣式,忻州一帶,歡慶春節,或操辦婚事都要貼「全窗花」,即剪出柿子、如意、牡丹、佛手、蓮花、桂花、笙等,祝願新媳婦善於女紅,早生貴子,美滿幸福。剪紙在民間的流行,往往伴隨著生辰、婚嫁、喪葬、喜慶節日和日常生活。

社火中國最古老的風俗已有著數千年的歷史,它來源於古代中國勞動人面對土地與火的崇拜。"社"為土地之神;"火",即火祖,是傳說中的火神。崇拜社神,歌舞祭祀,意在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國泰民安,萬事如意。在陝西、山西、河北、河南、遼寧等省是春節期間流行於中國民間的一種民俗娛樂活動。

晉南威風鑼鼓誕生和流行於山西臨汾一帶的民間傳統打擊樂。每逢過年過節、喜慶豐收、集會遊行,便會出現在民間。威風鑼鼓是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形式,這種鑼鼓演奏形式開始於堯、舜時代,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天下第一鼓」。

Advertisements

民歌歌唱歷史人物或歷史傳說故事為主。相傳於堯天舜日之時就有傳錄的,如《擊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南風歌》:「南風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詩三百》中所收集的《魏風》、《唐風》共十九篇,大部分采自山西。山西一百多個縣,幾乎每個縣都有自己的民歌。據有關方面統計,現在已經收集起來的民歌達兩萬餘首。山西各地民歌品種繁多,大

戲曲山西省的地方戲曲藝術歷史悠久、種類繁多,在中國戲曲舞台上佔有重要地位。蒲劇、晉劇、北路梆子和上黨梆子是山西地方戲曲的四大支柱,稱為四大梆子。

炕圍畫山西地方文化中一支地域性很強的造型藝術形式稍後又以顏料做底,色彩畫花,桐油塗罩。既鮮艷亮豁,又堅固耐久。日常臟污了,以濕布揩擦,則又光亮如新。因此,炕圍畫開始在民間流行起來了。晉東南地區、呂梁地區、晉中地區、忻州地區、雁北地區均有分佈,其中尤以原平、代縣的炕圍畫最為著名。

Advertisements

刺繡唐人胡令能以七絕詩詠頌當時民間刺繡水平:「日暮堂前花蕊嬌,爭拈小筆上床描。綉成安向春園裡,引得靈鶯下柳條。」門帘、坐墊、桌布、枕頭、枕套、被面、褡褳、荷包、椅套、手帕、線兜、手袋、車簾、轎帘子等應用的什物,都是鄉村巧婦們施展才能,流彩抒情的地方。她們描龍繪鳳,畫山綉水,飛禽走獸,花鳥魚蟲,歷史典故,神話傳說。

平陽木板年畫起源於古代山西河東路的平陽府(今臨汾市),自宋、金到明代、清代年間,流傳甚廣。宋代,自畢升發明活字排版印刷后,中國的雕版印刷事業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北宋滅亡時,金人以汴梁擄遷至平陽去的刻工與書版作為基礎,使這一帶的印刷業得到發展。平陽,成為金代雕版印刷的中心。平陽木版年畫、河北省武強、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等地同為中國曆來以年畫產地。

麵塑 霍州麵塑,當地人稱之為「羊羔兒饃」, 春節來臨前,農家婦女用家庭自磨的精粉按當地習俗捏制小貓、小狗、小虎、玉兔、雞、鴨「滿堂紅」、「巧公巧母」的麵塑製品,以象徵萬事如意、多福多壽、發家致富、和睦友愛。忻州花饃,中間插紅棗,既有裝飾性,又是營養品、調味品;絳州花饃,造型比較誇張,塑造造型別緻,尤其以「走獸花饃」最為出色;襄汾麵塑,襄汾太平王氏麵塑稱之為藝術,並且以它絕美的身姿倍受世人青睞。

祁太秧歌 因其產生於祁縣 、太谷而得名。又因其在榆次、平遙、介休、交城、文水、汾陽、太原等晉中地區廣為流傳,故又稱「晉中秧歌」。晉中盆地民間自編自演的小曲、雜說、歌舞、戲曲的綜合體藝術。它以農村生活故事、民間習俗、傳聞軟事等為題材,以優美的曲調和表演形式,真實地反映人民生活。深受廣大人民的喜愛。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