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經典針灸處方——梅核氣治療方:寬胸利隔、理氣清咽

歡迎關注,閱讀,收藏並轉發!

中醫、中藥、方劑、腧穴、古籍搜索瀏覽利器,中醫人的掌上知識庫!

行氣散結方《備急千金要方》

【處方】少府、蠡溝

少府

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屬手少陰心經。滎(火)穴。在手掌面,第4、5掌骨之間,握拳時,當小指尖處。布有來自尺神經的第四指掌側總神經和指掌側動、靜脈。主治胸痛、心悸、小指拘攣,掌中熱,皮肢瘙癢,小便不利,遺尿等。直刺0.3-0.5寸。艾炷灸1-3壯;或艾條灸3-5分鐘。別名兌骨穴。

蠡溝

經穴名。出《靈樞•經脈》。別名交儀。屬足厥陰肝經。足厥陰之絡穴。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5寸,脛骨內側面的中央。布有隱神經的分支和大隱靜脈。主治月經不調,崩漏,帶下,疝氣,小便不利,睾丸卒痛,遺精,足脛酸痛等。

【功用】行氣散結

【主治】咽喉中常有異物感,如梅核阻於喉頭,咯之不出,咽之不下

【操作】少府直刺0.3~0.5寸。蠡溝平刺0.5~0.8寸。針刺用平補平瀉法,留針30分鐘,每日1次,

【方義】少府屬手少陰心經,為心經的滎穴,具有寬胸理氣的作用。蠡溝屬足厥陰肝經,為肝經的絡穴,具有疏肝降逆,行氣散結的作用。二穴合用,「共奏行氣散結之功效。」


理氣寬胸方《針灸大成》

【處方】膻中、氣海、足三里

膻中穴

別名元兒穴,胸堂穴,上氣海穴,元見穴。出《靈樞·根結》。 取定穴位時,患者可採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勢,該穴位於人體的胸部人體正中線上,兩乳頭之間連線的中點。屬任脈。足太陰、少陰,手太陽、少陽,任脈之會。心包之募穴,八會穴之氣會。布有第四肋間神經前皮支和乳房內動、靜脈的前穿支。主治咳嗽,哮喘,胸痛,呃逆,噎膈,少乳,及心絞痛,支氣管哮喘,乳腺炎等。沿皮刺0.3-0.5寸。艾炷灸5-7壯;或艾條灸10-20分鐘。

氣海穴

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別名脖胦、下盲、下氣海。屬任脈。盲之原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1.5寸。布有第十一肋間神經前皮支,腹壁淺動、靜脈分支和腹壁下動、靜脈分支。主治虛脫,厥逆,腹痛,泄瀉,月經不調,痛經,崩漏,帶下,遺精,陽痿,遺尿,疝氣及尿瀦留,尿路感染,腸梗阻等,具有強壯作用。直刺1-1.5寸。艾炷灸5-10壯;或艾條灸15-30分鐘。

足三里穴

經穴名。屬足陽明胃經。是足陽明胃經的合穴。為人體常用的防病保健要穴,具有補脾益氣、和胃調中的功效。最早見於《素問•針解篇第五十四》:「所謂三里者,下膝三寸也」。在小腿外側,犢鼻下3寸,犢鼻與解溪連線上。淺層布有腓腸外側皮神經。深層有脛前動、靜脈的分支或屬支。主治胃腸病證,下肢痿痹,神志病,外科疾患,虛勞諸證。現代醫學研究證實,針灸刺激足三里穴,對治療消化系統疾病、足膝腰部疾病、呼吸道疾病有一定療效,還可促進血液循環,提高機體防禦疾病能力,對改善和緩解抑鬱症、神經衰弱也有一定的作用。直刺1-2寸。

【功用】寬胸利隔、理氣清咽

【主治】痰在肺膈的痰核隨吞咽上下

【操作】膻中平刺0.3~0.5寸。氣海直刺1~1.5寸。足三里直刺1~2寸。用平補平瀉手法,每日1次,每次留針30分鐘,更灸足三里數十壯。7次為1療程。

【方義】膻中屬任脈,為心包經的募穴,八會穴的氣會,具有寬胸利膈,化痰清咽的作用。氣海屬任脈,為肓的原穴,具有納氣補虛的作用。足三里屬足陽明胃經,胃經的合穴,胃的下合穴,具有調理脾胃,除濕化痰的作用。三穴合用,共奏寬胸利膈,理氣清咽之功效。


歡迎關注中醫骨科筆記公眾號~:

請關注後點擊樓下傳送門,那裡有你想要的所有的內容:

傳送門:

中醫骨科筆記總目錄<=====這個是可以點擊的福利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