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之寶唐卡-唐卡的起源和唐卡的價值簡介,附精美唐卡鑒賞!

唐卡是藏語,簡單地說就是西藏的捲軸畫。唐卡起源於公元7世紀的吐蕃時期,對於藏傳佛教僧尼們來說,唐卡乃是修行時必不可少的用具,禮拜唐卡可獲功德,同時也要通過觀看唐卡,引發關於佛像義理的聯想。

唐卡的繪畫顏料採用松石、瑪瑙、珊瑚、金、銀、珍珠、硃砂等寶石礦物,並用植物顏料來過渡。工藝繁瑣,主要經過採集、精選、清洗、浸泡、熬煮、蒸發制丸等工藝。一幅好的唐卡由30多種顏色繪成,由淺入深,有的多達40~50種紅、黃、白、藍、綠、紫青是常見的幾種基本色。配色是一門學問,其變化無窮,豐富多彩。

作為對佛禮敬,用料之珍貴,在世界繪史中少見。用礦物顏料畫像,色彩艷麗,色亮凝重,圖案層次分明、壯觀,具有保持時間長,不易褪色,不易變質的特點。

2006年,唐卡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非物質文化保護遺產。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唐卡的起源

唐卡是一種藏傳佛教繪畫藝術,具有鮮明的藏族繪畫特色和濃厚的宗教色彩。因此, 其發展源頭也可以從繪畫與宗教兩個方向溯源。

繪畫源頭:作為西藏的繪畫藝術來說,唐卡的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時期。在距今四五千年前的卡諾文化遺址中,就出土有原始彩陶,那黑彩繪成的三角折線紋和三角圖案,可以窺視到當今唐卡藝術的雛形。而在距今三四千年前的加林地區岩畫中,已經有了具象的繪畫記錄。公元前二世紀到629年吐蕃王朝建立前存在的日土岩畫,更是清晰地展示出成熟的繪畫風采,明顯帶有早期藏族民間繪畫 那種原始、蠻荒、粗野、素淡、稚拙的風格。佛教中常見的「卍」字紋,在岩畫中就有明顯的脈絡演變。

宗教源頭:作為佛教藝術的唐卡,其起源可追溯到吐蕃第32代贊普松贊干布時期。松 贊干布先後與尼泊爾公主、唐朝公主聯姻,她們分別從尼泊爾和中原內地帶來 了大量的佛教經典等,傳入了佛教思想和信仰,很大程度上推動了西藏文化的 發展,造就了藏地佛教的興盛。其中,西藏繪畫藝術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據 五世達賴所著《釋迦牟尼佛像記·水晶寶鏡》記載:「法王(松贊干布)用自己的鼻血繪畫了一幅白拉姆女神像……」這說明早在一千多年前,西藏就有「唐卡」這門藝術了。藏地的大昭寺和桑耶寺就是融合了當時多種外來文化而 建造的,其中的壁畫、雕像充滿了典型的尼泊爾風格。而唐卡和壁畫往往相互 借鑒、臨摹,為了弘法與觀修的需要,唐卡逐漸兼具印度、尼泊爾的繪畫風格,更受到漢地繪畫藝術的影響,產生了獨特的藏傳佛教藝術特色。

唐卡繪畫的重要畫派

隨著佛教在西藏高原的弘傳,造就了建築、雕塑、繪畫方面的人才,而外 來文化藝術的滲透,也造就了屬於藏傳佛教藝術的唐卡出現了各種不同的繪畫 風格,形成了百花齊放的繁榮局面。自11世紀藏傳佛教再次興盛,唐卡藝術也隨著進入繁盛的頂峰時期。其間流派紛起,大師眾多,不同的流派風格也使得唐卡這門藏族繪畫藝術迸發出璀璨的光芒。其中比較典型重要的畫派有尼泊爾畫派、齊崗畫派、勉唐畫派、欽則畫派、噶瑪嘎孜畫派(噶赤畫派)、新勉畫派。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唐卡的收藏價值

唐卡同時具備歷史價值,宗教價值、經濟價值。

唐卡的歷史價值:很多唐卡以史實為依據,記錄著歷史上有著重大的政治事件和活動。如表現松贊干布生平業績的歷史題材。如以謳歌藏漢民族友誼的作品,如文成公主進藏故事,都會繪在寺廟醒目的位置。畫面通過使唐求婚、五難婚使、公主進藏等情景,描繪了貞觀15年唐蕃聯姻的歷史事件。

唐卡的宗教價值:唐卡的起源和發展興衰與藏傳佛教息息相關,這門繪畫藝術傳入西藏,當時藏區,游牧生活還是許多地區的主要生產方式,固定的寺廟無法滿足眾多遷徙不定的信徒宗教生活需要的。唐卡這種主要以捲軸畫形式出現的藝術,滿足了信徒的宗教生活需要,成為他們可以隨身攜帶的崇拜物。唐卡繪製、裝裱完畢后,僅僅只是一件繪畫作品或工藝品。在藏傳佛教中,唐卡要成為傳播佛教的靈物,還需要經過開光。只有經過開光加持后的唐卡,才具有佛教意義上的神聖性。畫完以後,由高僧活佛開光加持,用硃砂在唐卡背面寫上經咒,使唐卡具有「身之所依」的特性,以保佑結緣人平安健康。

唐卡的經濟價值:典型案例:2014年11月26日,劉益謙以3.1億港元拍下被稱之為「唐卡之王」的「明永樂御制紅閻摩敵刺繡唐卡」,此物始流入西方,並於1977年首次出現於倫敦佳士得拍賣中,以7000英鎊拍賣給一位印度收藏家,隨後又經1994年100萬美元易手。在2002香港佳士得的拍賣上,當時創下3087萬港元新記錄 。雖然唐卡的歷史悠久,唐卡真正進入收藏市場的時間並不長。但從2006年起,因為唐卡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收藏出現了十分明顯的升溫態勢,基本上每年價格翻倍。

明永樂御制紅閻摩敵刺繡唐卡

唐卡鑒賞

大成就者唐卡

釋迦牟尼佛與十八羅漢唐卡

十一面觀音菩薩唐卡

薩迦貢噶堅贊唐卡

拉隆·貝吉多傑山洞隱修唐卡


歡迎關注本頭條號:古玩收藏經紀人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