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電影里看心理疾患IV——精神分裂症

前言

在近幾年,《賽局理論》傳遍各大媒體,包括網路及書籍,而《賽局理論》的作者-約翰.奈許,就是今天要談的主題的對象,電影《美麗境界》(大陸《美麗心靈》)描述這位偉大的數學家的生平。

他的理論是二十世紀最有影響力的理論之一 ,甚至影響至今,但他其實飽受思覺失調症所苦,而他的妻子愛莉莎雖然飽受她丈夫異常行為的折磨,但是卻仍然守在他身邊,以她的愛包容他的瘋狂行徑。

經過多年的奮鬥后,雖然他仍有不正常的幻覺,但是奈許卻能接受自己的精神異常,重返普林斯頓大學教書,並且於1994年獲得諾貝爾獎。

「我問自己:邏輯到底是什麼?誰去決定原由 ?我的探索讓我從形而下到形而上,最後到了幻想世界,就這樣來回走了一趟!」 ---美麗境界

Advertisements

思覺失調症

思覺失調(英語:psychosis),是一個在香港開始使用的精神病名詞。

有別於人格分裂,是一種以社會行為異常以及認知混亂為特徵的精神疾病。

兩岸以往稱為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

思覺失調症的常見癥狀包括妄想、思維障礙 、幻聽、社交功能障礙、抑鬱以及缺乏應有的積極性。

患者可能同時患有其他精神健康問題,包括焦慮症、重性抑鬱障礙或物質使用疾患。思覺失調症的癥狀常開始於成年初期,並持續很長時間。

思覺失調症具體病因尚不明確,目前研究顯示許多生理、遺傳、心理、及環境因素都可成為罹患思覺失調症的風險因子,可能的環境因素包括城市中成長、一些特定的感染、父母生育年齡、孕期營養不良等,遺傳因素包含許多常見以及罕見的基因突變。

Advertisements

診斷思覺失調症主要透過觀察患者行為及聽取患者敘述的經歷,同時必須考慮個案的文化習慣以作診斷。

截至2013年,思覺失調症尚無客觀測量方法 ,思覺失調症並不等同於「人格分裂」或「解離性人格疾患」,這種錯誤的迷思仍然常常被公眾所認知。

精神分裂三類癥狀

第一種類型的癥狀,稱為正性癥狀(positive symptoms):也就是患者感官會以過度或扭曲的方式,經歷一般人所不會有的體驗,例如看到一般人看不到的人物(視幻覺 visual hallucination)、聽到有人批評自己的聲音(聽幻覺 auditory hallucination )、以及堅信與事實證據相反的事物(妄想 delusion;例如總覺得所有人都想害我)。

第二種類型,稱為負性癥狀(negative symptoms):之所以是「負性」,也就是患者欠缺經歷非患者所能經歷到的情緒或愉悅經驗的能力,例如什麼都不想做(無動機 )、無法感受愉悅(失樂症)、欠缺外顯的情緒表達(鈍化或平板情感)等。

第三類,則是解構癥狀(disorganized symptoms):包括了解構而混亂的語言(思考形式障礙)以及解構的行為。

常見的例如談話內容展現的思考軌跡令人無法理解(思考不連貫),或者完全違背社會標準的奇裝異服等。

思覺失調常見癥狀

儀錶障礙外表髒亂,奇裝異服,衛生習慣差
情感障礙情感平淡冷漠,表情不恰當,傻笑,哭笑無常
行為障礙混亂,怪異行為,退縮,自言自語,激躁不安,攻擊破壞
知覺障礙聽幻覺,視幻覺或其他幻覺,錯覺
思考障礙胡言亂語,答非所問,被害妄想,誇大妄想
社交障礙自閉,孤僻,退縮,缺乏社交生活
意志障礙缺乏生活目標及工作意志,注意力無法集中

治療

由於患者的的思維認知、邏輯推理、自覺反省能力尚未喪失,多以心理開導為主。建議多與信賴的朋輩及家人分享個人的憂慮,可令自己減低抑鬱,感到溫暖,從而不至於到達真正的精神病階段。

思覺失調可用藥物治療及心理治療,藥物治療主要用作減退癥狀、由癥狀帶來的緊張、不安及困擾。

家人應持續監察患者情況,小心濫用藥物等行為。

思覺失調和癥狀並不會自動消失,這些癥狀對患者有巨大影響。

嚴重影響患者生活和社交,他們也可能對治療抱有懷疑或顧慮;普遍擔心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新的藥物及療法讓患者不一定需要入院接受治療,只需定期到門診接受評估。

倘若他們需要住院治療,其留醫時間亦可以盡量縮短 。

每個患者的康復過程和速度都會有分別;有些人可在很短的時間便可康復;而有些人需要較長的時間。

在癥狀未完全受到控制前,有些患者會感到困擾和沮喪;擔心自己不能治理,以及不知如何去面對未來的日子。在這關鍵的時候,家人和朋友應該給予支持和鼓勵,協助他們面對難關,使他們相信思覺失調是可以治理的。

藥物治療:

思覺失調的治療用藥物大致分為典型及非典型兩種,或稱為新葯和舊藥。

一般而言,兩種藥物效果大致接近,而兩類藥物在副作用方面的分別則較明顯。

有些副作用(如:嗜睡)會在服藥初期出現 ,期間慢慢減退;另外有一些副作用(如:肌肉抽搐)則有機會在服藥后才慢慢地出現。

藥物分為注射及口服兩種方式。藥物的療效則因人而異,而藥物的副作用亦因應患者的受藥性、藥物的份量和種類而有所不同,因此醫護團隊和病人需要一段時間來找出合適的藥物和劑量。

在病情好轉后,可逐漸減少至一個最低而又能穩定病情的劑量。

認知行為治療:

過去用於治療憂鬱症和焦慮症。

治療師會設計一套程序,引導病患以另一種方式看待病症,來改變其對自身行為的想法 。例如,治療師會鼓勵精神病患停止壓抑幻覺,或停止和腦中的聲音對話,來測試患者對自身的控制程度。

另外,治療師也會運用「正常化」(normalization)的技巧,讓患者知道一般人也會產生幻覺或幻聽,降低其焦慮感。

其他相關電影

鋼琴師(Shine):

本片改編自澳洲著名鋼琴演奏家戴維赫夫考的真人真事。呈現戴維的悲慘童年,同時揭露父子間的愛與恨。在倫敦求學期間,他也逐漸出現一些怪異的行為。一日,他完成高難度的鋼琴協奏曲演出后,雖贏得全場喝采,然而,長時間為演出準備而緊繃的戴維,精神終於潰堤癱倒在台上…

隔離島(Shutter Island):

隔離島算是將精神分裂症、演技、劇情氣氛融合得淋漓盡致的佳作,第一人稱的視角一路帶領觀眾,從一般的現實等於認知的直線思路,進入主角的意識中,然後體驗現實與認知分開的分歧思路。隔離島的故事背景設定更為極端殘酷,是在一個以禁閉與隔離盛行的精神病院時代,法律對於這樣的患者的治療方式常是極端的電擊或腦部前額葉切除手術,是電影中當已經分不清楚虛實的李奧納多,卻還是清楚燈塔所代表的恐懼。

更多心理知識乾貨請關注美心說心理。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