薏米這樣吃,清熱利濕、開胃健脾的功效更高!

說到薏米,得說說辛棄疾。「棄疾」二字,就與薏米有關。

當年,他忽然患上了疝氣一類的疾病,百醫無效,痛楚萬分。有個道人傳授了他一個秘方,把薏米用黃壁土炒過,水煮為粥膏服用,結果「數服即消」,效果非常好。

病癒之後,他感慨萬分,「吾棄疾矣!」——「棄疾」,就是這麼得來的。

清熱利濕、健脾補肺的上品

薏米也稱「龍珠米」,《神農本草經》將其列為上品。最為人稱道的,當數清熱祛濕的功效了。

薏米祛濕,是像疏通水道一樣將水排走。脾主運化水濕,若是脾虛了,濕邪會困脾。

脾屬土,把脾比作大地,濕邪困脾,好比汛期河水上漲越出了河床,給大地帶來水患,脾虛濕盛排不出去,就會出現水腫。

濕邪停在胃腸,人就會大便稀溏、腹瀉;跑到腳,會生成腳氣;流注關節,則四肢腫脹疼痛,屈伸不利。濕邪有沉重的特點,關節疼痛時還會感到沉重無力。

Advertisements

濕邪還有穢濁的特點,「濁」就是混濁,有種病症叫淋濁,就是小便混濁不清。女性帶下白濁,也是濕濁的體現。

要祛濕,炒薏米比生薏米好

薏米可以祛濕,但用法有講究。有個人容易拉肚子,知道薏米能治療脾虛泄瀉,便經常煮些薏米湯來喝,卻不見什麼效果。

原來,他用錯了薏米,用的是生薏米。如果改用炒薏米煮粥或取一匙泡茶喝,效果會很明顯。

生薏米和炒薏米都擅長健脾止瀉,治療脾虛濕盛泄瀉。但不同的是,炒薏米比生薏米的除濕效果好。

生薏米偏寒涼,利水滲濕最在行,可以祛濕除風、清熱排膿、除痹止痛,對小便不利、水腫、腳氣和風濕疼痛等效果顯著。

炒薏米是取凈薏米用文火炒至微黃色、鼓起時取出,放涼,略有焦斑,微香。可以自己動手,也可以去中藥店買。

Advertisements

麥麩炒薏米,開胃健脾

炒薏米時加上麥麩,健脾的作用更突出。

鍋熱后先撒入麥麩,用量為薏米的1/10,加熱到冒煙時,加入凈薏米,炒至表面呈黃色鼓起時取出,篩去麥麩後放涼,略有香氣。

中醫認為,可補脾的葯,經過麩炒可增強療效,還可緩和一些葯中猛烈的藥性。

如果脾胃不好,要麼總是吃不下,要麼吃點就腹脹,這時在稀飯里加一把麩炒薏米一起煮著吃,就能有效緩解食少、腹脹等癥狀。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