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有國家的軍隊--普魯士軍隊

當我們談到戰後的德國人的反思時,總是想當然地認為是對納粹主政后那段歷史的反省。事實上,如果德國人的反思只是被限制在納粹政府上台的那十多年,德國的「認罪態度」可能有點太牽強。在二戰之後,盟軍逼迫下的德國做出的反省遠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多。為了在戰後獲得對鄰國的諒解,德國被迫從其國家的深處挖去了一部分,這就是所謂的「普魯士精神」。

普魯士原本是一個地名,在這裡曾建立過一個強大普魯士王國,也是德意志境內最強的邦國。19世紀,普魯士王國通過三次王朝戰爭統一了德意志,普魯士國王被加冕為德意志皇帝。普魯士實現了德國人完成民族統一的夙願。然而,現在如果拿一張歐洲地圖,卻找不到普魯士這個地方,因為普魯士在二戰之後遭到了同盟國的徹底清算。

Advertisements

當普魯士王國正式成立時,使得周邊的歐洲國家感到不安。新興普魯士王國周圍分佈著瑞典,俄羅斯,奧地利,法國等強大的鄰國,這種環境促使普魯士發展與其他國家無法想象速度瘋狂發展的軍事。特別是普魯士國王弗里德里克二世統治,軍隊人數從20多年前的8萬人猛增到20萬,佔全國人口的9.4%,軍費佔政府預算4/5 。當時在歐洲,普魯士國土排名第十,人口排名第十三,但其軍隊在整個歐洲排名第四。到1776年,當弗里德里希二世去世時,普魯士的領土擴大了1.6倍,人口增加到500萬。普魯士的迅速崛起成為18世紀歐洲最受關注的地緣政治事件。

瘋狂的軍事投入,不斷的對外戰爭,「權力即公理」的政治哲學,弗里德里希二世為普魯士創造了獨特的發展模式,這種模式是我們今天反覆譴責「日本軍國主義」所效仿「普魯士軍國主義「。 「普魯士軍國主義」的戰爭直接有助於後來的俾斯麥「鐵血政策」的出現,從而成為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因素。

Advertisements

面對這樣一個窮兵黷武、妄想并吞歐洲的國家,不是沒有國家看出它將來必成禍害。鄰國試圖「滅亡普魯士」的計劃已經在拿破崙時代就開始了。 拿破崙在耶拿戰役中擊敗普魯士,曾經被要求賠償60%的領土。然而,拿破崙戰爭后,普魯士的復興不僅更有力量,而且重新統一了長期分裂的德國。

1871年,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戰敗被俘,普魯士軍隊進入巴黎,普王在凡爾賽宮擁為德國皇帝,即威廉一世。在那時歐洲人的眼中,似乎沒有什麼力量可以阻止普魯士進一步擴張的步伐。

幸運的是,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失敗再次為鄰國提供了清除普魯士的機會。在德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削弱普魯士成為勝利者的一項任務。皇帝威廉二世被迫放棄「德意志皇帝」名號,同時也取消了「普魯士之王」的稱號。普魯士王國正式解散。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對德國領土的劃分中,普魯士地區受到最嚴重的削弱,1920年簽定的「凡爾賽條約」將西部普魯士省的一部分歸還給波蘭,普魯士東部給予立陶宛。該條約還具體規定,德國將解散成立了數百年「普魯士軍事團」,該組織被認為是普魯士精神的象徵。

戰勝國對普魯士人的處置比拿破崙時代更甚,但仍然沒有停止德國人內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復活的幽靈。相反,戰勝國對於普魯士的有意壓制,反而激發了德國人對這個名詞的懷念,納粹利用德國人的這一情結快速崛起。1933年,當希特勒成為德國總理,他故意選擇在波茨坦的腓特烈二世陵寢旁宣誓就任國家元首,並倡導普魯士精神與新運動的結合。被綁在納粹戰爭機器上普魯士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受到更嚴厲的懲罰,普魯士徹底成為一個歷史術語。

經過幾百年的鬥爭,普魯士的鄰國終於把他們的「魔鬼」收入在魔法瓶。從某種意義上說,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歐洲因為普魯士數百年的恩怨糾葛,終於降下帷幕。

曾經留下無數傳奇的普魯士,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最終死亡。軍國主義可能確實能夠在某個階段向國家提供一瞥榮耀,但沉溺於其中,其所迎來的必然是悲慘的形神俱滅。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