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爾瑪頭上的「緊箍咒」

過去的2016,對零售業來說,是悲情的一年,寒氣逼人。

真維斯4年關店1012家

班尼路4年關店617家,遭母公司甩賣

美特斯邦威3年關閉近1600家店面

達芙妮4年減少1195家

優衣庫2016年凈利潤下降56.3%

2016年——關店大潮來襲

商城、超市、零售業,是傳統商業的「三大支柱」,如今,它們迎來一個寒冷的冬天! 「關、關、關」,全球範圍的零售業大洗牌正在上演,而過去的一年的中國,一波上萬家的關店潮來襲。

2016年,本土服裝品牌美特斯邦威業績繼續下滑,巨虧4億多。創始人周建成辭職,30歲的女兒胡佳佳接手。在業績泥潭中掙扎的美邦服飾還是痛下決心:三年內關店1600家。

奢侈品牌的日子也不好過,儘管中國人在世界各地為路易威登旗下品牌LV,多貢獻了10%營業額,可還是抵禦不住中國奢侈市場退潮的壓力。目前LV中國市場越50間門店,2016年已關2店。

Advertisements

百貨業呢?瑪莎百貨繼2015年關了5家門店,2016年又把內地剩餘的10店全部關掉,正式退出中國。寒風也不盡催中國,成立於1893年的希爾斯百貨,曾經是美國最好的百貨公司之一。這家110多年歷史老牌百貨公司,在2015年關掉235家店的基礎上,2016年再關80家。中報顯示,虧損已擴大4.71億美元。

如果你有興趣,翻下中國首富王健林萬達中報,萬達百貨業績已經從中刪除,目前的形勢當然不言而喻。他們2015年關閉了溫州、濟南等46家店后,2016年繼續關。

2016年「雙十一」網購規模增長速度讓海內外媒體驚嘆,在新零售模式衝擊下,原本以價格優勢稱雄的大賣場,2016年卻是黯然神傷,表現差強人意!在中國,不僅是國際大型連鎖超市,其他國內大型超市也紛紛關門歇業。2016年,家樂福關了3店,樂購也在2016年徹底和中國SAY拜拜。

Advertisements

沃爾瑪2016「關店、裁人」

過去的2016年,沃爾瑪的年度主題是:關店、裁人。

去年初,沃爾瑪就向全球明確宣示了它的新年主題,在全球關閉269家店,其中,中國已關掉的有10家,主要是三四線城市的店。

1月13日,沃爾瑪又傳出一條年度消息,準備在2017年全年裁員數百人。其實,這也是老消息了,前年10月份,沃爾瑪裁掉了總部450名員工,而在去年,又裁去了美國7000家分店裡的會計和管理髮票的崗位。

說到沃爾瑪,讓我想起一個人來,他就是2011年10月17日離職的沃爾瑪前中國總裁兼首席執行官——陳耀昌。因為沃爾瑪中國的歷史,少不了陳耀昌的話題,他被稱為「改變沃爾瑪中國的鐵腕人物」。

2006年,陳耀昌「空降」沃爾瑪,出任中國區的總裁。當時,沃爾瑪稱他為「助力沃爾瑪在中國破冰的關鍵,將為沃爾瑪中國的擴張提速」。進入沃爾瑪后,陳耀昌將沃爾瑪徹底本土化,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因其作風強硬,他被市場譽為「鐵腕人物」。

先前BMG唱片、麥肯錫、還有牛奶集團的豐富職場經歷,讓陳耀昌決定,沃爾瑪必須是「有中國特色的沃爾瑪」。除了管理上不照搬美國的中央集權模式,陳耀昌還根據中國本土消費者需求,讓採購也更加本土化,門店的商品也是很明顯的中國本土文化特色。比如,在北京賣冰糖葫蘆,湖北的門店,有熱乾麵。

本土化是一種策略,要說陳耀昌的商業戰略,我歸結為二點:一是降價,二是擴張

目前,沃爾瑪亞洲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同時暫時接任陳耀昌中國區總裁兼首席執行官一職的貝思哲(Scott Price),做的是「關店」和「裁人」,與陳耀昌當年那兩大戰略「降價」和「擴張」,看起來似乎「南轅北轍」。

所謂「此一時彼一時」, 從戰略上說,當時沃爾瑪(中國)和陳耀昌都是對的。一方面,陳耀昌進入中國時,適逢經過一場經濟危機,消費緊縮,需要用降價來刺激市場;另一方面,規模擴張,通過降價來擴大市場佔有份額。

一紙辭職信,陳耀昌從沃爾瑪黯然離場,他在沃爾瑪的5年改革路,給沃爾瑪中國帶來了很大變化,沃爾瑪購物廣場、山姆會員商店、沃爾瑪社區店這三種業態,在中國各地大中城市遍地開花,沃爾瑪也很快躋身中國連鎖百貨業前列。但是,沃爾瑪整體變大時,也暗含經營危機,今天的「關店」和「裁人」,實際上是其種種問題井噴爆發的表象。

問題究竟在哪兒?下面我將要說一下沃爾瑪的「緊箍咒」。

沃爾瑪頭上的「緊箍咒」

1.沃爾瑪「緊箍咒」:社會責任

有位日本零售研究專家發現,世界上幾乎如何一家零售巨頭,最初都是以「價格破壞者」形象出現的,其中不乏ZARA、H&M、宜家等。

什麼是「價格破壞者」?我把這個說起來很抽象的商業邏輯,簡單點說就是「優質低價」。名創優品創始人葉國富說的更形象,他說:「五星級的商品,只賣二星級的價」。不管怎麼個說法, 「價格破壞者」模式,就是要革傳統零售業的命。

回到沃爾瑪話題,「價格破壞者」在其身上的最佳體現,就是他家商場里四處張貼的口號:「天天平價、始終如一」。

國人有句老話:「哪只山頭,唱哪出歌」。陳耀昌豎起「降價」大旗,意味著沃爾瑪中國必須在「天天平價」上,還要把價格再「摳」一下,降低下來。

於是,價格成第一難題。咱中國的價格體系多元,結構很複雜。你到蘋果手機經銷店詢價,人家先問:「要水貨還是行貨?」有商品來源之分。街上美女手上拎的LV包,同是「LV」,卻有大不同,按生產商性質來說,就有名廠正派貨與「山寨」貨的區分。

別人還好說,但對沃爾瑪來說,別人可以做的事,它卻不能做。作為全球零售業大王,高調打價格戰可以,可不能賣「水貨」、「山寨」 貨呀!

「降價」第二個難題,那就是與供貨商關係問題。跟沃爾瑪「混」,本來就不好混,因為利潤肯定被壓得稀薄。你要找我再減價,要麼我不做,要麼我要把成本轉嫁到別人身上。而對於代工廠來說,除了從材料、管理上「摳」成本外,再「摳」就是「摳」人工成本了。

當轉嫁成本的對象,朝向他的工人時,就牽涉到血汗工廠問題了。在美國,沃爾瑪可不敢冒這個風險;如果發生在中國企業身上,自然不會有什麼問題,但也會顯露道德風險呀!

這就是沃爾瑪頭上的一道「緊箍咒」:社會責任。沃爾瑪一方面要強化自有品牌,還要找出一個有效的壓縮成本方法,也不能忘了強調供貨商的社會責任。做到這些,那要花多少時間和精力!

我們前幾期文章中介紹了香港利豐,其中的「30/70」模式,其供應鏈管理的卓越之處,很好地解決了「提升價值」、「減少成本」和「降低風險」三大關係。

2.電商是沃爾瑪頭上的「緊箍咒」嗎?

零售業入冬,一個扯不開的話題就是「電商」,很難迴避。很多人關掉實體店之前,忍不住要狠狠地罵一下馬雲、劉強東。

先讓我說個不小的困惑。我國一年海外消費1.5萬億元,為啥要跑到歐洲、日本去買,連馬桶蓋都要,中國不生產嗎?這就帶出一個問題,供給側改革的產能過剩,其實是低檔次產能過剩,而且還重複,產品升級換代沒有跟上國人需要嘛!

沒有「性價比」的好東西,難怪大家忙著「跨境電商」,國內門店吸引力就不會那麼強了。美邦的周老闆,近來老在反思這個問題。

對傳統商業模式而言,互聯網的發達,帶來了信息的高度對稱,時代變了,商業模式也將發生變革。那問題就來了,電商到底與零售商業進入冬天有什麼關係?電商是沃爾瑪頭上的「緊箍咒」嗎?

其實,與零售商業關店相比,電商才是中國各大行業中公司倒閉最多的。那個大言「橫掃一切商業模式」的電商「雲在指尖」倒了,著名的生鮮電商「美味七七」、「 壹桌網」也倒了,還有什麼「神奇百貨」、「大師之味」、「最鮮到」等等,舉不勝數。網購衝擊下,實體店接連倒閉,可那些所謂製造劫難的電商,處境還要更難受,那可是一「劫」又一「劫」。有人說,2015年是傳統企業倒閉潮,而2016年則是「互聯網+」企業倒閉潮。

大而全的沃爾瑪大賣場,面臨電商的衝擊是不爭的事實。可「線下」與「線上」銷售,本來是「上帝歸上帝、凱撒歸凱撒」。從商業邏輯上,電商主要滿足兩個需求,一個是便利,配送到你家;另一個是剛需,「線上」什麼款式、什麼產地的都有。至於很多人說的「成本低」,我可要掛個大大的問號。不說物流,光引個人流,也要花不少錢的。

對沃爾瑪而言,與電商競爭,除了各種稅種,還有衛生、消防、工商等費用,尤其是逐年攀高的房租,這些支出可不是小數目。在中國,最市場經濟的,恐怕就是商業行業了,優勝劣汰法則發揮的最充分。無論是沃爾瑪大超市,還是像美邦那樣的服飾店,面臨的最大問題不是電商,而是解決消費者心中那個「找不到非去不可的理由了」。

可能,體驗和錯位發展是「線上」銷售的最好出路。對於大賣場來說,主打日用品、生鮮產品,快捷和品質才是大賣場的最大優勢。作為國際實體銷售巨頭的沃爾瑪,當商業零售業入冬時,關店肯定不是好的出路,做好門店布局與商業創新很重要。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公眾號:一波說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