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4億多缺碘人口

2017年5月15日是我國第24個「防治碘缺乏病日」。今年的主題是「每天一點碘,健康多一點」。旨在通過普及碘缺乏病防治知識,引導和帶動全社會對「食鹽加碘防治碘缺乏病」工作的認可和支持。資料顯示,我國75%的地區土壤及飲用水碘含量較低。

我國屬於碘缺乏較為嚴重的國家,碘缺乏病區波及23個省和5個自治區,病區人口4億多人,佔世界病區人口的40%,而防治碘缺乏病的主導措施就是食鹽加碘。為此,本報記者採訪了北京懷柔區醫院內分泌科主任田勇等。

補碘靠食用鹽就夠了

碘不僅是人體必需的一種微量元素,還是製造甲狀腺激素的原料。它對人體的作用是通過甲狀腺激素來實現的。

碘缺乏可引起甲狀腺功能減退症(甲減),胎兒、嬰幼兒和兒童甲減可導致智力減弱發育障礙,成人主要導致怕冷、乏力等癥狀,嚴重缺碘可導致單純性甲狀腺腫、甲狀腺結節等。

缺碘的環境是由於地殼表面千萬年變遷形成的碘分佈不均造成的。地殼缺碘區是不能短時間改變的,至少得1萬年以上,因此缺碘區是不可能變為適碘區的。同理,高碘區和適碘區也不可能短時間變為缺碘區。

「雖然缺碘危害不小,但多碘同樣也會對人身體產生影響。」田勇說,碘過多可導致碘甲亢,也可以導致甲狀腺炎、淋巴細胞性甲狀腺炎等疾病。

碘攝入過多引起的甲亢如何治療?「碘攝入過多引起的甲亢稱為碘甲亢,治療碘甲亢首先應停用一切含碘的藥物和含碘較高的食物。觀察一段時間,碘自然吸收患者會自然病癒。」田勇說。

我們平時應如何監測碘含量呢?「人體碘主要通過腎,從尿中排出,尿中碘含量能反映出一個人的碘營養水平。目前很少有醫院可以檢測尿碘。」田勇介紹,每克碘鹽含碘20-30微克,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食用碘鹽可以攝入100-150微克碘,可以滿足碘的需要,不需要額外補碘。

對於水碘低於150微克/升的地區,如把食鹽中的碘去掉,90%多的人每天攝入碘將達不到需要的攝入量。

順應「民意」造成惡果

在碘防控方面,國際上有很多值得借鑒的經驗。科信食品與營養信息交流中心業務部主任阮光鋒介紹,首先,是1990年聯合國提出來的「全球消除碘缺乏病」口號,國際上公認的防治碘缺乏病的主導措施就是食鹽加碘。實施食鹽加碘后,世界範圍內「大脖子病」高發地區兒童和青年的患病率降低了40-95%。

其次是印度坎格拉區,1956年「大脖子病」患病率為55%,食鹽加碘5年後降至20-30%,15年後降至8.5-9.1%。但2000年印度政府順應「民意」暫停了食鹽加碘政策。結果沒過多久,碘缺乏病又在各地重現,2005年印度政府只好恢復食鹽加碘,禁止銷售非加碘食鹽。這個跟中國目前的一些情況有點類似,所以我們要避免走印度的路。記者了解到,目前,美國、歐洲各國、澳大利亞都在堅持食鹽加碘的政策。

飲用水加碘是未來趨勢

「碘作為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對於維持人體的正常生理代謝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解放軍第302醫院內分泌科主任王煊介紹,人體碘的攝入80%-90%來自食物,10%-20%來自飲用水,不足5%來自空氣。碘的吸收主要在胃腸道完成。吸收入血的碘絕大部分進入甲狀腺用於甲狀腺激素的合成。正常情況下成人每日所需的甲狀腺激素量相對恆定,合成這些激素所需的碘為50—75微克,多餘的碘主要經腎臟代謝排出。

為適應居民飲食結構的變化,根據全國碘營養水平監測結果,我國分別於1996年、2000年和2011年3次調整了鹽碘含量,從最初的每千克大於等於20毫克,逐步調整到每千克20到30毫克之間。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食鹽加碘政策在向著越來越科學適度的方向發展。

阮光鋒告訴記者,以2013年中國營養學會新修定的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為例,碘的膳食參考攝入量有所下調。成人推薦攝入量從每天150微克下調到120微克,可耐受最高攝入量則從每天1000微克下調到600微克。

成年人應堅持補碘,保證每天吃6克鹽,碘攝入量就能維持在120微克左右,孕婦則需要維持在230微克,哺乳期婦女240微克。而對於高水碘地區,應堅持供應非碘鹽。同時,業內專家建議我國有條件的地區應逐漸把碘含量作為飲用水指標進行公開,使居民能夠及時知道水碘含量數值。

高碘地區居民不宜食用碘鹽

我國評估結果顯示:低水碘地區(低於150微克/升)居民的碘攝入量總體適宜、安全,但有接近30%的人碘攝入量低於推薦攝入量,也有1-10%的人攝入量存在過量風險。但如果不用碘鹽,大約有97.6%的人都存在碘缺乏風險。

阮光鋒介紹,在水碘高於150微克/升的地區,水碘取代碘鹽成為人體碘的主要來源,就算不用碘鹽也能達到推薦攝入量的水平,而在我國有9個省份,109個縣的735個鄉鎮,屬於水源性高碘地區,主要分佈在河北、山東、河南等歷史上的黃泛區地帶,受威脅人口約為3100萬人。生活在高碘地區的居民,他們每天從食物和飲用水中已經得到了較高劑量的碘,這部分人群也不宜食用碘鹽。如果他們還吃碘鹽,反而容易超過推薦攝入量,當然大多數人(75%-90%)的攝入水平仍然很安全。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甲狀腺功能亢進、甲狀腺炎、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疾病等患者中的少數人,因治療需要遵醫囑可不食用或少食用碘鹽。

「從小缺碘,呆傻一生」有道理

我國甲狀腺癌的發病率呈現明顯上升趨勢,近10年來每年發病率增加5倍,有輿論認為是過量食用碘鹽造成了這一趨勢。在解放軍第302醫院內分泌科主任王煊看來,還沒有證據表明甲狀腺癌發病率的上升與食鹽加碘有關。

中國疾控中心營養與健康所研究員楊曉光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隨著膳食結構的優化和食鹽加碘量的下調,我國人群的碘攝入量也存在類似的下降趨勢。

2014年全國8-10歲兒童平均尿液碘元素含量中位數為每升197.9微克,明顯低於2011年的每升238.6微克。據統計,我國甲狀腺癌死亡率在近30年來一直穩定在每10萬人0.5人的水平,大部分都是直徑小於1厘米的微小型乳頭狀癌,不具備致死性。「這類甲狀腺癌發病率的增加,一定程度上是社會老齡化和檢查率提高共同引起的。」

孕婦缺碘情況常見嗎?徐州市婦幼保健院副主任醫師何文傑說,國內碘缺乏地區主要集中在貴州等省,近年來由於孕前優生諮詢指導的開展和國內加碘鹽的普及,孕婦碘缺乏的病例已經極其少見。以前常規開展的孕婦尿碘檢查,已逐漸消失。

何文傑介紹,碘的吸收和女性的甲狀腺激素息息相關。懷孕有前甲狀腺腫大,應先治療控制甲狀腺激素在合理水平再懷孕,懷孕后需定期複查甲狀腺激素。如懷孕后持續甲狀腺激素偏高,可以多吃海帶等碘含量高的食物,補充含碘的多維元素片,基本不用再單獨補充碘劑。

現在網上流行一種說法,「從小缺碘,呆傻一生」,事實真是如此嗎?在何文傑看來,這話有一定道理。「不過隨著醫學的進步,孕婦碘缺乏和碘缺乏導致的新生兒缺陷將不復存在。」

菜炒好后再放鹽更利於碘吸收

在平時的做飯中,如何做才能更好吸收碘鹽中的碘呢?國家一級公共營養師王桂真介紹,由於碘升華的溫度比較低,從45℃開始就能升華,到77℃左右幾乎全都可以升華,即固體狀態的碘遇熱特別容易變成氣體狀態的碘揮發到空氣中,所以我們平時炒菜放鹽時,要等菜炒好關火以後再放鹽,以免在炒菜過程中,碘遇到高溫揮發掉,那樣碘就全都浪費了。

缺碘,除了吃碘鹽外,還可以通過其他食物來進行補充。王桂真告訴記者,日常吃的各種食物中,海洋生物含碘量豐富,是碘的良好來源,如海帶、紫菜、海魚、蚶干、蛤干、乾貝、海參、海蜇、龍蝦等。陸地食物中的含碘量是動物性食物高於植物性食物,蛋、奶含碘量相對稍高,其次為肉類,而淡水魚的含碘量低於肉類。

文/本報記者 楊淑夢

漫畫/倪曉茜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微信用戶可關注 中國家庭報官微(zhongguojiatingbao1)。

運營人員: 董敏 MZ011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