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有標準,請對號入座

2016年12月30日,國家計生委、中宣部等22個部門以國衛疾控發[2016]77號聯合印發了《關於加強心理健康服務的指導意見》。該意見對心理健康的定義是:「心理健康是人在成長和發展過程中,認知合理、情緒穩定、行為適當、人際和諧、適應變化的一種完好狀態」。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對照這個標準,看看自己的心理健康是不是有問題。

認知合理。認知合理就是實事求是,不擴大,不縮小,不歪曲,客觀公正地看待問題。認知合理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盲人摸象的故事說的就是這個問題。以點代面、以偏概全、一葉障目、非白即黑、絕對化、糟糕至極、泛化等認知問題在我們的生活中處處可見。我們往往受制於某一感覺,在不良情緒的感染下,或受消極的心理防禦機制的影響,不能對客觀事物做出與事實相符的認知和判斷,常常是等事過境遷,才恍然大悟。認知合理與否,對其提問一個問題便知。如問,你爸爸對你好嗎?答曰:我爸爸是天底下最好的人,再也沒有比他再優秀的了(絕對化)。再問,你的老師怎麼樣?答曰,別提了,我的老師沒有一個是好東西,我到這個學校算是倒了八輩子霉了(糟糕至極)。類似的認知你有嗎?

Advertisements

情緒穩定。情緒穩定與否,與認知合理有很大的關係。合理的認知,是情緒穩定的前提。一念天堂一念地獄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行為適當。社會提倡的儘力去做,社會反對的儘力避免,這屬於正常的。如果是應該做的躲躲閃閃,不應該做的偷偷摸摸;想做的拿不起來,想放的放不下,裡外矛盾,言行不一,這是心理不健康的外在表現。

人際和諧。「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如果是孤芳自賞、羞於見人、或分不清你我沒有界線、或過於投射或移情、不是依賴就是排斥,人前假惺惺背後似魔鬼,這樣的的人很難與人和諧相處。

適應變化。大到宇宙小到微塵,一切都在變化中。在風雲變幻中,不確定的因素很多,因此要學會加減乘除隨機應變。但我們的心理往往沿習舊的思維和邏輯,不能與時俱進,不是跟不上節奏,就是怨恨不合自己的意。在穩定的環境里還能殘喘苟延,一到新的環境里就心煩意亂不知所從,如此的心理素質,生存是痛苦的。

Advertisements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