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識中藥 | 水腫淋證要葯之澤瀉

▶本文為《跟我識中藥》專欄第158期內容,感謝您的支持與分享!每天學一點,健康生活常相伴!

澤瀉為澤瀉科植物澤瀉的乾燥塊莖。主產福建、四川、江西等地。冬季莖葉開始枯萎時採挖,洗凈,乾燥,除去鬚根及粗皮,以水潤透切片,晒乾。麩炒或鹽水炒用。

【性味】甘,寒。歸腎、膀胱經。

【功效】利水消腫,滲濕,泄熱。

【應用】

1.水腫,小便不利,泄瀉。本品淡滲,其利水作用較強,治療水濕停蓄之水腫,小便不利,常和茯苓、豬苓、桂枝配用,如五苓散(《傷寒論》);澤瀉能利小便而實大便,治脾胃傷冷,水谷不分,泄瀉不止,與厚朴、蒼朮、陳皮配用,如胃苓湯(《丹溪心法》);本品瀉水濕,行痰飲,常治痰飲停聚,清陽不升之頭目昏眩,配白朮同用,如澤瀉湯(《金匱要略》)。

Advertisements

2.淋證,遺精。本品性寒,既能清膀胱之熱,又能泄腎經之虛火,下焦濕熱者尤為適宜。故用治濕熱淋證,常與木通、車前子等葯同用;對腎陰不足,相火偏亢之遺精、潮熱,則與熟地黃、山茱萸、牡丹皮同用,如六味地黃丸(《小兒葯證直訣》)。

【用法用量】煎服,5~10g。

關於澤瀉之名的由來,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

從前,有一個醫徒從老醫師那裡學了紮實的理論知識后,老醫師告訴醫徒,要想更上一層樓,須到外面遊歷,積累更多的經驗,方能成為一名大醫。於是醫徒開始了他的游醫生涯。

這一天,醫徒來到一個湖區,他發現這裡的居民多患水濕之疾,當地的大夫多用茯苓、白朮治之,然效果不佳,患者多服藥之際有所好轉,但見效頗慢,斷葯后即複發,且該疾療程長,患者多因經濟或療效不佳等原因不能堅持用藥,終成頑疾。

Advertisements

醫徒認為凡是問題終有解決的辦法,他決定解決這個難題后再去他地。他想,大部分患者是因為不能承擔長期治療的經濟壓力而放棄治療的,因此必須找到一種廉價的藥材,才能解決根本問題。於是他開始研究本地盛產哪些藥材,經過數十天的收集,他發現該地盛產一種水生植物,它善利水滲濕。醫徒采了一些單獨煎水給一些患者喝,其中病情較輕者效果很好,而水濕症重者效果不佳。醫徒讓重症者自願買茯苓、白朮等其他利水滲濕之品一起煎服,見效頗佳,待癥狀減輕后再僅用澤瀉及一些當地能採集的草藥調服,該法不僅水腫消的快,花錢也不多,患者可自行採集遍地都是的澤瀉長期煎服。

這一方法得到了周圍郎中的認可,他們請醫徒為這種藥草取名,醫徒道:「去水曰瀉,如澤水之瀉也,就依其功用而取名澤瀉吧。」

跟我識中藥 | 觀音菩薩留下的蛇傷葯——半邊蓮

跟我識中藥 | 透疹解毒、清熱涼血的紫草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