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識中藥 | 溫脾益腎、散寒止痛的吳茱萸

▶本文為《跟我識中藥》專欄第188期內容,感謝您的支持與分享!每天學一點,健康生活常相伴!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唐代著名詩人王維的這首千古絕唱表達了對家鄉親人的無限思念之情,還反映了古代重陽插吳茱萸這一民間習俗。

吳茱萸

為芸香科植物吳茱萸、石虎、或疏毛吳茱萸的乾燥近成熟果實。它味辛、苦,性溫,有小毒,入肝、胃、脾、腎經,有濃烈香味。能驅蟲除臭,利五臟,消食積等,有散寒止痛、理氣止嘔、溫中止瀉的作用,可用於寒疝睾丸冷痛,臍腹部的寒氣作痛,以及寒滯所致的脘腹脹痛、泄瀉、嘔吐酸水等症。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吳茱萸含有吳茱萸鹼、吳茱萸內脂醇、脂肪酸等化學成分,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結核桿菌及多種皮膚真菌都有較強的抑制作用,並能驅除胃氣和抑制腸內異常發酵,還具有較好的鎮痛作用。

關於吳茱萸,民間有一個有趣的傳說。春秋戰國時代,吳茱萸原生長在吳國,稱為吳萸。有一年,吳國將吳萸作為貢品進獻給楚國,楚王見了大為不悅,不聽吳臣解釋,將其趕了出去。幸虧楚國有位精通醫道的朱大夫追去留下了吳萸,並種在自家的院子里。一日,楚王受寒而舊病複發,胃疼難忍,諸葯無效。此時,朱大夫將吳萸煎湯治好了楚王的病。當楚王得知此事後,立即派人前往吳國道歉,並號召楚國廣為種植吳萸。為了讓人們永遠記住朱大夫的功勞,楚王把吳萸更名為吳茱萸。

【主要功效】散寒止痛,降逆止嘔,助陽止瀉。

【臨床應用】

1、寒凝疼痛

吳茱萸辛散苦泄,性熱祛寒,主入肝經,既散肝經之寒邪,又疏肝氣之郁滯,為治肝寒氣滯諸痛之主葯。每與生薑、人蔘等同用,治厥陰頭痛,乾嘔吐涎沫,苔白脈遲等,如吳茱萸湯;常與小茴香、川楝子、木香等配伍,治寒疝腹痛,如導氣湯;與桂枝、當歸、川芎等同用,可治沖任虛寒,瘀血阻滯之痛經,如溫經湯;與木瓜、蘇葉、檳榔等配伍,治寒濕腳氣腫痛,或上沖入腹,如雞鳴散。

2、胃寒嘔吐

吳茱萸辛散苦泄,性熱祛寒,善能散寒止痛,還能疏肝解郁,降逆止嘔,兼能制酸止痛。常與乾薑、甘草同用,治霍亂心腹痛,嘔吐不止,如吳茱萸湯;與半夏、生薑等同用,可治外寒內侵、胃失和降之嘔吐;配伍黃連,可治肝鬱化火,肝胃不和的脅痛口苦,嘔吐吞酸,如左金丸。

3、虛寒泄瀉

吳茱萸性味辛熱,能溫脾益腎,助陽止瀉,為治脾腎陽虛,五更泄瀉之常用藥,多與補骨脂、肉豆蔻、五味子等同用,如四神丸。

【用法用量】煎服,1.5~4.5g。外用適量。

【使用注意】本品辛熱燥烈,易耗氣動火,故不宜多用、久服。陰虛有熱者忌用。

跟我識中藥 | 毒蛇咬傷之要葯——重樓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