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夢龍在閩路線考略

馮夢龍(1574年-1646年),生於蘇州長於蘇州,自小好讀書,考科舉卻屢試不中,至57歲時才補為貢生,次年破例授丹徒訓導。明崇禎七年(1634年),以60歲高齡入閩任壽寧知縣。四年後任滿回鄉。

1983年,從日本取回孤本《壽寧待志》的膠捲,經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刊出,馮夢龍在壽寧的行跡,方廣為世人所知。除壽寧外,他還去過福建哪些地方?接觸哪些福建名人?「馮夢龍及其家族與福建的淵源頗為深厚。」省馮夢龍研究委員會主任王凌說,從現有資料看,馮夢龍曾於1645年重返福建進行「反清復明」活動,1646年辭世的地點只能在福建。

符山寺會徐火勃

「馮夢龍肯定到過建甌。」王凌說,當時壽寧縣屬建寧府管轄,而府治設在建甌。此外,馮夢龍經浙江仙霞嶺入閩,任職期間又曾去浙江找過世交祁彪佳,出入時必然多次經過浦城和政和,對這一帶地形應相當熟悉。

Advertisements

明崇禎八年(1635年),馮夢龍到建甌向上司彙報工作,曾前往符山寺拜訪其時寄住寺中的福建布衣文人徐火勃。徐火勃事後提及這次會面「彼此投刺,交相重而交相賞也」,還寫了《贈壽寧馮夢龍令君》,贊其治縣「農野饁殘歌夜月,公庭訟簡閉春雲」。

徐火勃回福州后,收到馮夢龍寄來並托之作序的壽寧吟稿。因日程安排很緊,徐火勃先復《寄馮壽寧》一信,直到次年(1636年)才撰寫了《壽寧馮父母詩序》。兩人思想接近,成了好友,後來清兵攻入福州,馮夢龍選擇抗爭,徐火勃則以自盡表明立場,他們都是堅決「反清復明」的。

或經永泰抄詩

王凌認為「馮夢龍是有許多理由要到福州的」。尤其是崇禎十年(1637年)這一年,馮夢龍知壽寧三年多,任期快滿,他要考慮下一步去哪裡,也曾寫信拜託,或專程拜訪,請浙江紹興的祁彪佳向福建巡撫應城霞推薦自己。這些經歷有《祁忠敏公日記》《都門入里尺牘·與應霞城》等文獻佐證。

Advertisements

有為有守的馮夢龍,終不為當時整體性腐敗的官場所容。1638年,他任滿致仕回蘇州。曹學佺在崇禎十年(1637年)所作《贈別馮猶龍太令》一詩,即已透露馮夢龍「暫然拋墨緩」的去向。而曹學佺這位崇禎起就不出任官職的福州人,在唐王敗后逃入山中,投繯而死。

馮夢龍到過福州嗎?有無拜訪過曹學佺?史書方誌均無明確記載。福州市博物館館長張振玉另闢蹊徑,試圖從馮夢龍《情史》有關永泰「汰王灘」詩的記載,探尋馮氏的福州蹤影。

「永福創自唐代宗時,割福、泉、建三州之地,因年號曰永泰,后避哲宗陵寢,改名永福……」《情史》記述永泰在唐建縣之初,有一位縣宰潘君離任,其妻王氏先行,舟泊離城五里的太原潭,因夫留戀別筳,心懷懸念,月夜登岸題詩於岩石之上,後由石工鐫刻紀事。

「在明以前的永泰志書中,未查閱到有關『汰王灘』詩的記載,而馮夢龍將此詩收入《情史》,且與現存的這塊『望夫石』上的遺刻內容吻合。」張振玉據此推論,馮夢龍在任壽寧縣令前,曾舟經福州所轄的永泰縣,到「汰王灘」登岸抄詩的可能性是成立的。

姑父沈儆炌在閩為官十多年,其婿董斯張(即馮夢龍的表兄弟)隨侍,結識了曹學佺這類福建文人。馮氏三兄弟,長兄、三弟均有入閩遊歷的詩文表紀。雖然至今未有確鑿證據,但王凌按常理推測,性喜遊歷的馮夢龍早年也應已有八閩之行。

甲申年後流離

回到蘇州,馮夢龍的生活基本是安定的,直至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自盡,清兵入關。值此天崩地坼,他坐不住了,以「七一老人草莽臣馮夢龍」的身份,在蘇州搜集、編寫、自刻《甲申紀事》13卷,寄望南明弘光小朝廷勵精圖治。

身處江南的馮夢龍,對時局判斷不明,當時最想做的還是重訂南詞全譜。1645年春離開蘇州后,他先到吳江走訪,計劃發動一代詞宗沈澋的後人共襄盛舉,「不意鼙鼓動地」,不久清兵即下揚州,陷南京,佔蘇州,降杭州……

密友沈自晉,忘年交王挺,在馮夢龍最後一兩年內與之交往較多。從他們的詩文中,可推斷馮夢龍這一時期的大致軌跡:離開吳江去湖州,后曾到杭州,又前往「石樑」「天姥」(均屬台州下轄天台縣)。其時,魯王在台州監國,浙東成為抗清中心。我們見到「吳門後學七二老人馮夢龍書於天寧僧舍」的《題楊忠愍贈養虛先生詩冊三絕句》,可知他曾住在台州府治臨海縣城內的天寧寺。

魯王很快失敗了。馮夢龍北返無望,又會去哪裡?

臨海縣在海邊,由海路到福州較為便捷;唐王監國時任吏部尚書的黃道周,與馮夢龍素有交情,早在崇禎年間就應邀為其儒學新作《綱鑒統一》作序……到當時被視為「中興有望」的福州,在唐王手下任職,王凌認為馮夢龍確有此便利。

夢龍魂斷何處

清順治二年(即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唐王於農歷閏六月初二日由諸臣迎賀,初七日駕臨(福州)布政司監國,后經文武臣僚勸進,乃於二十七日即(隆武)皇帝位於南郊。早在1931年,馮學泰斗容肇祖就著文提出,《中興偉略》是馮夢龍於「閏六月初二日」至「閏六月二十七日」在福州編印出版的,說「恭迓唐王監國」而不稱皇帝,「是在登極以前可知」。

由馮氏蘇州自刻本《甲申紀事》13卷題「七一老人草莽臣馮夢龍」,到唐藩刻本《中興偉略》題「七二老臣馮夢龍」的署名變化,顯見馮氏在福州編刻《中興偉略》時已在唐王手下為官了,王凌認為這是馮夢龍事隔7年,重返福建「抗清復明」的鐵證。

編刻《中興偉略》之後,再無馮夢龍本人確切的行蹤信息,只知一年以後(1646年下半年),其子馮焴把馮夢龍辭世的噩耗、《辭世》詩及未完成的《墨憨詞譜》書稿帶回了蘇州。馮學專家高洪鈞推測,馮夢龍於1645年離開蘇州作浙閩之行時,年過七旬,應當是帶了兒子馮焴和侄孫馮六皆在身邊,以便照顧作伴的。

馮焴要回鄉報喪,留在福建看守馮夢龍棺木的,只能是馮六皆。馮六皆已確定死在福建,清同治版《蘇州府志》有20多年後,馮勖(馮六皆之子)入閩尋父的明確記載。唯「馮勖尋櫬處」,古田、泉州兩地學者爭執不一,如林興華等人認為《蘇州府志》「父櫬寄破寺中」「半寸釘者」(入殮時若是孝子不全在場,固定棺蓋的釘子要留半寸,不能釘死)等細節,均與古田縣傳統的喪葬習俗相符,斷定《蘇州府志》關於「父客死古田」的記述是事實;黃建聰等人則以《閩雜記》《熙朝續語》等史料為由,提出惠安塗嶺(今屬泉州市泉港區)亭旁曾有「馮孝子尋親處」的碣書。

無論如何,清兵入閩,烽火連天,高齡的馮夢龍是很難離開福建北返的,王凌認為這點是無疑的。

運營人員: 唐駿 MX002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